一群操着不同口音的人,汇聚到位于西部偏远一隅的贵州省金沙县城这个“弹丸”大的地方参加一个名为“金沙县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策划”的论证会,通过电视媒体的报道,当地的观众了解到了他们的“底细”:“喔,原来是政府请来为金沙作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策划的专家们”。这些专家可不是一般的“无名小辈”,在他们中首席策划薛永应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首席执行顾问郑新立是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全国著名经济学家;策划总监邓雪丽是全国十大女策划家;规划总监陈起川是广东华诚规划设计院副总经理;政策总监于瑞厚是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原行长;经济顾问张德霖是国务院国资委经济法规局局长,著名经济学家,博士;旅游顾问张吉林是旅游经济学家,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副司长;城市顾问朱铁臻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除此以外,还有全国著名战略策划家王志纲,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杨重光等等。
这些城市建设方面的权威专家为西部这样一个小小的县城把脉问诊,共谋发展大计,用他们的话来说,哪怕放眼全国都是少有的,由此可以看出地方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重视程度,那么,是什么原因促成当地的父母官们挥出这样的“大手笔”呢?想来,从《一组系列报道与一座城市的变迁》这个标题里面,读者朋友们就已经读出些“端倪”来了。
如果你到过金沙,或者对金沙有一定的了解,那么,今天,当你驻足这个县城,你会感到这个县城比以往要“好看”一些,如果你再细究下去,十有八九知根知底的人会告诉你,这是金沙县电视台《金视聚焦》那帮记者的“杰作”。
顺便补充几句,《金视聚焦》是金沙县电视台推出的一档新闻访谈性专题节目,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运作不到三年时间的《金沙聚焦》以“周刊”的形式已经连续做了150多期节目,在当地百姓中很有口碑,不但拥有一批固定的收视群体和“铁杆”观众,并且还在以她独有的魅力不断扩大影响。
金沙是毕节地区乃至贵州省的“富县”,财政收入超过6个亿,排名全省“20强”,2004年被贵州省委省政府命名为“贵州省经济强县”。但是,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建设的步伐却很缓慢,甚至缺憾多多,给外界留下的印象几乎就是“很糟糕”,生活居住在这里的市民们更是牢骚满腹。
混乱无序的城市看起来就像一堆堆被“小孩玩乱了的积木”和被“老人打乱了的麻将”;因为街道狭窄拥挤,在周边的一些县城,出租车和公交车都已经武装到了乡镇,而在这里还是三轮车的天下;天空弥漫着污浊不堪的空气,一条原本清澈见地的贯城河终日流淌着黑黢黢的污水……
只注重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成了金沙人心中的痛。
也就在这一年,贵州省组织的“卫生与秩序”达标检查考核团明察暗访到金沙,就因上述原因的存在,被贵州省人民政府给予一张“黄牌”,以示警告。
就是这条沉重的“新闻”,由此将还不太为人熟知的《金视聚焦》推上了新闻舆论的“浪尖”和“前沿”。
“反映社会热点,关注经济民生”,作为《金视聚焦》的节目呼号,自然也是节目组的宗旨和追求所在,那么,眼目下发生的事实显然就是一个极好的题材。
通过《金视聚焦》这个新闻舆论武器,唤起民众的意识以及政府的重视,致力于改善这个满意度每况愈下的城市,成为我们的初衷和共识。
其实,坦率点说,当时,面对这个非常很有含金量的选题,我们同时也有些底气不足:一个小小的县级电视台,能有多大的能耐?而一个刚推出不久的专题节目,又能够扭转乾坤吗?
但是,新闻工作者的那份道义和职责容不得我们参杂这么多的顾虑和困扰。
于是,前期策划方案出台后,《金视聚焦》节目推出的《金沙县城市“脏”、“乱”、“差”系列报道》便闪亮登场。
围绕“脏”,我们在《你看你看金沙县城的这张“脸”》的报道中,是这样评说的:如果把金沙县城比喻成人的“脸”,那么这就是一张灰尘满面、面如土色的“脸”。说起县城的脏,有两个方面,一是形成于地面,泥土、灰尘、垃圾、口痰等等,可以用“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脚泥”来表达;二是来自于空中,不仅尘土飞扬,烟雾迷漫,而且还有汽车、三轮车的尾气、噪音,走在街上,要想呼吸一口新鲜空气,一个字:“难”。
提到“乱”,在《怎一个“乱”字了得》里这样开了头;将自己置身于这座所谓的城市,如果非要用句什么话来形容比较恰当的话,“乱七八糟”出现的频率可能是最高的:乱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乱搭乱建、垃圾乱仍乱丢、车辆乱停乱放……总之,怎一个“乱”字了得。
涉及“差”,则用《 城市建设中的“近视眼”和“发育不良”》来对作“注解”:金沙县城由于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科学的建设、管理、经营城市的思路和理念,加上缺乏远见性和前瞻意识,规划上的不足和失误,建设中的随意性、小家子气和修修补补,市政基础设施和绿化美化欠帐太多,经营管理严重滞后,虽然在房屋、小区、街道等诸方面的总量上并不落后于周边县市,但是县城风貌看起来却支离破碎,陷入了一种“城市不象城市,乡场不象乡场,农村不象农村”的尴尬局面。有人戏称,金沙城市建设就是“在旮旮角角里修房子,在熙熙攘攘中炒地产”。
而当记者把摄像机镜头对准横穿金沙县城的那条母亲河的时候,在《金沙贯城河,碧波成追忆》的那期节目里,将已经成了“藏污纳垢”的河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在观众面前,并借用当地一位文人对母亲河表示忧思而生发的诗句来“映衬”:一条被污水和垃圾伤害了的河流,一尾在时光深处哭泣的鱼,一棵患上了疾病的水草,一面破碎了的蛙鼓……在城市的心脏,在我们的胸口,在沧桑岁月的所有白天和黑夜,忧伤地忍受煎熬。有谁会用一双真挚而善良的素手,轻抚它们无奈而憔悴的泪滴?找回它们从前失落的清纯和快乐?
可以想象,《金视聚焦》节目接连发射的这几发“重型炮弹”,在金沙引起的“震动”程度,很多观众在看到这样的报道后,马上打电话到电视台,直呼“痛快”、“过瘾”,赞赏节目组“为老百姓说话”“敢于碰钉子”。而在“政坛”方面似乎也不再无动于衷,很快就产生了反响,就在《金视聚焦》刚刚报道过“脏”“乱”“差”后,金沙县人大常委会就为此专门召开了一个关于治理金沙县城脏、乱、差的专题督办会,会上,方方面面的“诸侯部门”被请来参加,集中观看《金视聚焦》报道的这几期节目,并要求“各路神仙”们就此“各抒己见”。
显然,在这些“镜头展示证据”面前,肩负“执政为名”之重任的相关单位和部门的领导们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可以想象得到的是,“督办”会议后产生的效果:政府、城建、公安、工商、环卫马上各施其责,着手对县城进行彻底的“洗面”、“消堵”、“修边幅”,于是,临街搭建的雨阳棚撤除了、违章建筑拆除了、占道经营没有了、街道变得干净整洁了……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痛定思痛”后,金沙县人民政府在城市改造方面有了“大动作”,仅在县城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维修改造方面,到现在为止就投入资金8千多万元,其改造的结果就是:县城的主要路段被拓宽并用沥青硬化;道路两边的人行道统一了标高、统一铺设了彩色地砖;管线全部下地;新安装了路灯、指示牌;增设了停车场配置了垃圾果皮箱;在几个交通要道路口,首次安装了红绿灯;市民们盼望以久的出租车、公交车方案已经制定,据称年底就将开通运营。
而为了从根本上让这座城市“脱胎换骨”,2006年,金沙县人民政府邀请了20多位专家到金沙来做城市建设战略策划报告,现在,凝聚专家们的《夜郎鼓都,玉水乌金――金沙县城市建设发展战略策划报告书》已经脱稿,进入详细规划阶段,不久的将来,一座亮丽的城市将在这里诞生。
得益于《金视聚焦》的舆论“助推”,还为金沙的城管、环卫人员解决了很多久而未决的问题,比如,城管人员长期“250”的工资提高了,飘浮不定的身份明确了;而在环卫方面,增加了环卫工人,提高了环卫工人的待遇,装备了洒水车、垃圾收集车、扫路车等设备。
曾经相当污染的贯城河,现在亦有了起色,在《金视聚焦》节目曝光后,按照金沙县人大的要求,环保、水利、煤炭部门提交了治理贯城河污染的方案,针对贯城河上游新化、龙凤片区沿河一带29家煤矿将厕所直接搭建在河道上,对河水造成污染一事,环保局对有关煤矿下达了限期拆除通知,并到现场逐一检查、督促;对新建厕所要求远离河道,建化粪池后方可投入使用,同时启动了煤矿废水治理工程,现在在偏岩河的上游几乎所有煤矿企业都建起了污水处理站,母亲河正在逐渐恢复她往日的容貌。
可以这样说,《金视聚焦》推出的这组专题报道,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收到这样明显的成效,这在金沙县新闻史上尚属首次,就是在毕节地区乃至贵州新闻界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在这组报道中,《金视聚焦》节目充分彰显了新闻记者的职业精神和社会责任,通过记者的仗义执言,秉笔直书,运用多种文学手法和同期声、现场音效、外景主持等电视报道手段,形成了一组有述有评、亦庄亦谐、点面结合、视听兼备的“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专题报道。
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金视聚焦》节目很快成为当地百姓喜爱的电视节目,每个周日的晚八点钟,很多老百姓家中的电视机几乎都是锁定在这个频道上。而从那以后,金沙的老百姓遇到什么问题,比如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执法部门执法不公等,都会首先想到先向《金视聚焦》反映、求助,就是在一些很远偏远的收看不到这个电视节目的边远山村,也有不少群众慕名而来,我们很多比较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就是从大量的来信来电中获得的,有人戏称《金视聚焦》是金沙的“焦点访谈”,而其间,我们也确实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不少观众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斡旋解决了困扰他们多日的难题,在专题部办公室的墙上,还挂着一面硕大的锦旗,上面绣着:《金视聚焦》:“以人为本,为民解忧”几个大字,这大约也可以算为一种明证吧。
《金视聚焦》产生的反响是我们不曾想到的,但其间的艰辛也是我们一时半会难以遗忘的。
在很多人看来,电视人或威风八面或耀武扬威,扛着摄像机无限风光,实际上,电视屏幕上那些被观众认可的一分一秒,也绝非人们所看到的电视人风光的结果。
从事电视记者的同行们都知道,电视是一个高投入高装备的行业,但像我们这样的县级电视台,至今,我们的装备也仅仅是一台“松下180”,需要暗拍、偷拍的时候嫌它太过于显眼张扬,而在一些需要体现实力的场合又嫌它太小家子气。而在人员的编制上,从专题部成立到现在,人手不过两三人,很多时候,策划兼摄像,制片兼编辑,记者兼主持,估计算得上是所有电视台中“最袖珍”的节目组了。
除装备差、人员缺乏以外,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品尝到的酸甜苦辣、个中苦衷也是局外人所难以想象得到的,特别是在县级电视台,在这个“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圈子里搞舆论监督,总要牵扯不少熟人进去,以许这里面有你一起出生入死的战友,有你当年同窗共读的同学,或者是你的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等等,都希望你手下留情或者避重就轻,谁没有点用得着别人的时候,那不经意中暗含些威胁的味道。
当然,我们没有被这些因素所左右,否则的话,《金视聚焦》就不会在当地这么“走红”了。尽管现在,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还有不少原本关系很“铁”的熟人不搭理我们,指责我们不够朋友,没有人情味,其原因,我们自然很清楚,那就是:爆了人家的光,抹杀了人家的政绩,影响了人家的仕途,无法不对我们耿耿于怀。
但是,我们问心无愧,也没有打算为了怕得罪人而选择屈尊和迎合别人。
能够对得起手中的这个饭碗,能够让绝大多数观众在看过我们的节目后从内心里说声“好”,这就足够了。
因为,我们是记者!
(文章来自:人民网 2006.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