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是景观项目的生命线,是卖点,是消费者愿意消费、多次消费的理由,是项目存活并盈利的核心斥求。
创新创意,就是要有市场的差异化与唯一性。
这种差异化与唯一性,是基于实际条件与情况之上的、拿捏到位、适到好处的定位与构思,是四两拔千斤的造化之作,而不是假、大、空式的标新立异,更不是无法落地的异想天开。

创新创意与工匠精神是一体两面。有创新能力的人,大多具有工匠精神;有工匠精神的人,都会追求创新与创意。
工匠精神,是指从业者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精神,目的是打造其他同行无法匹敌的卓越产品。简而言之,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
景观项目其实也是一个“产品”,只是这个产品更宏大,更复杂,涉及的面更宽广。因此,景观策划,更需要工匠精神。
景观策划中的工匠精神:
一是体现在前期调研的投入和细致程度上;
二是体现在对相关资料、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与较真程度上;
三是体现在对整个项目的立意、定位、架构、内容方面的创新程度上;四是体现在整个过程中的服务态度及相关细节上,甚至只要看一下他做的策划方案,字里行间,表里图外,都可以体现一个人的工匠精神。
把项目交给有情怀与使命感的人,有创新创意能力的人,有工匠精神的人,最靠谱。
但奇怪的是,很多地方,选择项目策划方时,首先看中的是策划者的“门面”:比如,会不会吹牛;是不是大牌;是不是高大上的公司;做过多少所谓成功的案例……
这是典型的政府风格与思维。
也正因如此,很多地方总是被忽悠

做策划,当然要懂这个行业的一些规则、行情、原理、思路、技术、潮流等,这是入行的基本要求,在此不予多说。
重点要强调的是,做策划的人,一定要有跨界的知识与视野,这一点,相当重要。我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跨界的知识与视野,基本不上不可能算得上是优秀的策划人。
原因是,景观策划是一项综合工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历史、工业、农业等等。知识面越宽广,视野越宏大,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就不同,对项目的综合把控能力、定位能力就不同,最终策划出来的项目的创新程度、适应度和高度也完全不同。

05
那政策拿捏度与市场敏感度
所谓政策拿捏度,是指对政策的了解、消化及把握程度,对趋势及社会发展的预测能力。
景观项目,首先吃的是政策饭。
做景观项目的策划,就必须及时了解和熟悉相关的政策,这样,策划才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争取到政策的支持。做出的项目,才能适应国家及当地的发展趋势。
所谓市场敏感度,是基于对市场及消费者了解基础上的感知力、把握力、预测力和营销力。
策划项目,如同制造产品,先要明确自己的产品属性、功能需求、市场定位、消费群体、服务要求等,才有针对性和生命力。很难想象,一个毫无市场营销知识或经验的人,会提出好的品牌宣传口号;会做出适应市场需求的精准定位。
“价值至上,实战为王”,这就是懂市场与不懂市场的差别。
不懂市场,没有营销经验,弄出来的策划,图片再美,也是花架子,不抓心,难落地;懂市场与营销,做出的策划,或许有点“土”,但是,直达本质,抓住要害,创造价值。
景观策划,既考验策划人的理论水平,又考验策划人的实战经验。理论,体现高度、密度及前瞻性;实战,体现针对性、应用性及地头力。
优秀的策划人,应该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战经验。
如此,做出的策划才是理想的、适到好处的。看看国内那些经典之作,一般出自这种人之手。
但是,目前存在一个普通的现象是,大多数策划方案都是理论有余,实战不足,华而不实。根本原因是因为当前从事策划的人或机构,大多是学院派的,什么研究院、什么设计院、什么教授、什么博士、什么专家等等。
这里没有半点贬低这些机构或个人的意思。
我只是觉得,这些机构与个人,很多因为从业经历比较单一,没有在市场或一线做过,做出的策划往往过于理论和理想化,无法落地。而且,这种机构或人员,因为名头响,业务多,往往是几个策划方案之间抄来抄去,应付一下赚点策划费,哪里会真的当作精品来做。

无论自然景观、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还是生态农业或其他景观类项目,文化是少不了的元素,甚至很多景观项目,文化是其灵魂。
这就要求,策划者应该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
如此,他才能够更好的理解项目,把握项目,从而挖掘、提炼、激活项目的文化元素,使文化成为景观项目最活跃最具价值的生命力与竞争力。

除了文化功底,写作能力,也是策划人必不可少的“硬件”和标配。
要不,怎么能够精准地呈现你的定位和构思?有时候,好的写作能力,还可以弥补经验和内容的不足。
成了怎样的影响?而我们又应该怎样选择未来?
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