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行业动态

农业农村部:2019年实现增收,要这么做!

浏览:2036次    时间: 2019-03-08





近年来,中央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多次提出重要指示。农业人增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如何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成为各级政府 2019 年的工作重点。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做好 2019 年农业农村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对农业人增收提出具体指导意见。


提高农产品品质

带动农业人增收


1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往深里做、往细里做,增加紧缺和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巩固非优势产区玉米结构调整成果,适当调减低质低效区水稻、小麦种植。研究制定加强油料生产保障供给的意见,组织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推进大豆良种增产增效行动,完善大豆生产者补贴政策,扩大东北、黄淮海地区大豆面积。大力发展长江流域油菜生产,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全程机械化。继续推进粮改饲,大力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促进草食畜牧业发展。


继续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优化生猪产业和屠宰产能布局,主产区形成与出栏量相匹配的屠宰能力。推动出台水产养殖绿色发展意见,发布实施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合理确定内陆水域养殖规模,压减近海、湖库过密网箱养殖。新创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500 个以上,推进海洋牧场建设,大力发展稻渔综合种养、大水面生态养殖和深远海养殖。降低江河湖泊和近海渔业捕捞强度,规范有序发展远洋渔业。推进渔港综合管理改革。


2

实施奶业振兴行动。



加强优质奶源基地建设,升级改造中小奶牛养殖场。积极发展奶牛家庭牧场,培育壮大奶农合作组织,支持和指导有条件的奶农发展乳制品加工。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支持优势产区大规模种植苜蓿。支持奶牛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地(市)级生鲜乳收购第三方质量检测中心,完善生鲜乳收购站、运输车监管监测信息系统。实施婴幼儿配方奶粉提升行动,推广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


3


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全年新增高标准农田 8000 万亩以上,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 2000 万亩以上。加强资金整合,创新投融资模式,建立多元筹资机制。编制《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9—2022 年)》,形成统一规划布局、建设标准、组织实施、验收考核、上图入库的农田建设管理体系。


实施区域化整体建设,推进田水林路电综合配套,统筹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恢复启动新疆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将糖料蔗“双高”基地建设范围覆盖到划定的所有保护区。完成 10.58 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田水利项目优先向“两区”安排。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行动,健全管护机制,加强耕地质量调查评价与监测。支持丘陵山区“宜机化”农田改造。


4


持续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继续实施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大力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实现畜牧大县全覆盖,推动大型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 100%,同步推进中小养殖场和散养户粪污治理。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保持在 3000 万亩以上。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将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扩大到 175 个县,开展农药化肥包装废弃物回收。推进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试点工作。在 100 个县开展农膜回收示范行动。建设一批秸秆综合利用整县推进试点,创设区域性补偿制度。


强化耕地土壤污染管控与修复,推进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严格管控重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中轻度污染耕地。强化渔业资源养护,持续打击电鱼、涉渔“三无”船舶和绝户网等非法捕捞行为。加快推动长江流域重点水域渔民退捕上岸,全面实施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区禁捕。完善海洋伏季休渔制度,启动实施海河、辽河、松花江流域禁渔期制度。



5


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工程,健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实施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健全农兽药残留标准,整建制推行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按标生产。推动建立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信用档案。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监测力度,开展重点产品突出问题专项整治。


再创建 100个 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整市整省创建。加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推广应用,落实追溯管理与创建认定、产品认证等挂钩机制,推进产地准出及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建立准出准入衔接机制。


6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推广。

实施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加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适时再启动建设 1~2 个创新中心,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运行机制,推动国家热带农业科学中心建设。着力在生物种业、现代农机、智慧农业、绿色投入品等领域,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装备创制应用。


实施农业重大技术协同推广计划、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建设一批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建设 100 个农业科技强镇和 1000 个科技引领示范村(镇)。深化农业科技成果产权改革试点,抓好 12 个中央级农业科研机构绩效评价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完善人才评价和流动保障机制,落实兼职兼薪、成果权益分配等政策。


7

推进农机化转型升级。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深入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再创建 100 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重点补齐水稻机种、甘蔗机收等短板环节。推动丘陵山区和畜牧水产、特色产业适用农机装备研发推广。稳定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改进农机试验鉴定办法,加强农机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推广“全程机械化 + 综合农事服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实施深松深翻 1.4 亿亩以上。



8

加快发展现代种业。


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和畜禽水产遗传资源保护,建立健全资源保护管理与监测体系。实施现代种业提升工程,组织开展良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一批高产稳产、优质专用、绿色生态、适宜机械化轻简化新品种。实施畜禽种业振兴行动,以生猪、奶牛、肉牛、肉羊、肉鸡等为重点,推进畜禽品种联合攻关和遗传改良。高标准落实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建设规划,加快推进配套服务区建设,打造“南繁硅谷”。


9

实施数字乡村战略。


印发实施国家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加强农村网络宽带设施和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中心建设,扩大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深入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健全完善市场化运营机制,2019 年底覆盖 50 %以上的行政村。组织实施“互联网 +”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优质特色农产品网络销售。继续做好农民手机应用培训。


10

推进农业走出去。


加大境外农业合作示范区和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建设力度。引导企业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建设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物流基地。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行动,加大对蔬菜、水果、水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工企业国际营销促销和申请认证认可的支持力度。做大农药、化肥、良种、农机等境外市场。扩大国内紧缺农产品进口,拓展多元化进口渠道,支持发展跨国农业企业集团。


发展壮大乡村产业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11

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


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支持农户和农民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装备,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支持主产区依托县域形成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一批农产品专业村镇和加工强县,建设一批全国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认定一批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在优势产区和特色产区建成一批全国性产地示范市场、田头示范市场。支持农产品物流骨干网络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12

加快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新型服务业。


新创建一批农业产业强镇,认定 100 个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新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乡村手工业,发掘农村能工巧匠,培育一批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因地制宜发展多样性特色农业,倡导“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积极发展果菜茶、食用菌、杂粮杂豆、薯类、中药材、特色养殖等产业。发展农村电商、共享农庄、创意农业、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新产业新业态,推介培育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和美丽乡村。


13

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培育新型服务主体,创新组织方式,提高农业生产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服务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以奖代补、先服务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服务企业、农民合作社等开展农技推广、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烘干收储等面向小农户的生产性服务。加强规范管理,完善服务标准,总结推广典型服务模式。


14

深入推进品牌强农。


加强农业品牌创建、培育和保护。实施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建立分类别多层级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体系,建立健全支持农业品牌的政策体系和管理制度。制定中国农业品牌评价标准,建立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评价标准体系。创新品牌营销推介,塑强一批国家级农业品牌,创响一批“土字号”“乡字号”特色产品品牌。强化农业品牌监管,重点抓好质量安全、诚信建设等关键环节,加强对国家级农业品牌动态管理。加快中国农业品牌“走出去”步伐。


15

大力推进乡村创新创业。


深入推进农业农村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乡村双创政策支持体系,重点解决信贷、技术、用地、用电等方面困难。加大双创人才培训力度,开展带头人培育行动。建设一批双创园区,认定一批实训孵化基地,吸引外出农民工、高校毕业生、退伍军人、科技人员和城市各类人才,返乡下乡创新创业。加强双创典型推介。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