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热点专题

未来中国城市的四大核心理念

浏览:1303次    时间: 2004-11-27

9月15日上午,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开幕。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连玉明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作关于《中国城市“十一五”核心问题研究报告》的说明。
以下是发言实录:

摆在我们今天的这份报告是在今天早晨6点钟才运到会场。这部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组织上百名专家、历时一年多时间,对中国城市“十一五”的核心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今天终于和大家见面。对于这份报告,我想围绕两个问题做一点说明。

 第一,关于中国城市的规划究竟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第二,“十一五”期间怎么样解决这些核心问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研究的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如何从计划向规划的战略转型问题。也就是说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原则或者说坚持什么样的指导思想,实现从计划到规划的战略转型。这份报告研究的问题很多,我们把未来中国城市5—10年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概括地归纳为22个方面的问题。对这22个问题进行了再次的归纳和概括,我们发现影响未来中国城市发展的最基本的指导思想,或者说把它概括成未来中国城市四大核心理念。

 第一,科学的发展观是统领中国城市“十一五”规划的思想主线。
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关系到中国处于战略机遇期关键时期或者说重要关口的判断。为什么这样说呢?科学的发展观是指导未来城市发展的最基本原则。中国城市经过25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绩,同时也隐藏着潜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概括起来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我们把这种不平衡性概括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

这种失衡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长一短,一快一慢,一高一低。什么意思呢?在25年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发展这条腿比较长,社会发展这条腿相对比较短。企业发展比较快,企业改革也比较快,但政府的改革相对滞后,比较慢。硬件投资比较高,软件投资比较低。这一高一低、一快一慢、一长一短就形成了在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性反映在零基点上就有可能表现为经济繁荣背后的风险。这种风险将为中国未来城市发展带来两条途径或者说两条命运。如果说我们把这些风险、这些矛盾、这些问题处理的好,中国城市的发展就有可能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规律,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的时候,城市化的进程进入成长期,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这个地区或者城市的发展将会进入高速增长期。我们国家在2003年的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在城市,尤其在特大城市,人均GDP已经突破了3000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国家城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快速成长期。在这个成长期,如果处理不好,这些矛盾就有可能转化成风险,这些风险得不到控制,就有可能转化为危机。如果把这些矛盾、这些问题处理好,中国就会进入一个良性的、健康的、快速的、高速的增长期。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问题。所以说科学的发展观是今后城市发展的思想主线,也是指导城市“十一五”规划的基本原则。

第二,优化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是城市“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内容。
 这“三个优化”并不是我们的发明,也不是什么高深理论。这“三个优化”是什么意思呢?主要是三层意思。

1.优化空间布局主要讲的是城市形态的变化。也就是说今后的城市将从过去的单中心转入多中心,从点状式的发展转变为组团式的发展。形象地说,过去城市的发展是摊大饼,今后城市的发展可能要蒸馒头,从摊大饼到蒸馒头的转变,实际上是城市形态变化的基本趋势。为什么呢?因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特征决定城市的形态必须向这些方面扩展。

 2.优化产业结构。一方面是城市的发展从产业结构来说,会逐步的从一产、二产向三产转变。在产业升级过程中,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将会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另一方面,在优化产业过程中的产业集群。也就是说在产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网络化、一体化的产业链条。在城市产业集群中,产业的链条越长,产业投资和再投资的空间就越大,产业集群度越高。产业集群依赖什么进行成长呢?主要是两个因素。第一,有良好的制度环境。第二,有比较健全的公共设施。所以优化空间布局带来的是发展环境的优化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优化产业结构带来的是产业的优化和经济的发展。

 我们经常讲优化发展环境,这个词往往会造成一些误导,对一个城市来讲,我们倡导城市发展的基本理念,叫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市民创造文化。但是往往把政府创造环境的主语去掉了,有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在某些地方或者某些城市政府创造环境就变成了优化环境。实际上优化环境的本质是政府创造环境,是优化政府的环境。

 第三,城乡统筹发展和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是城市“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
1.城市发展的基本战略是什么。对于一个城市来说,基本的定位和战略是什么?尤其是对中国城市,是走以小城镇带动大城市的发展战略,还是走大城市发展带动小城镇的战略呢?当然,我们的观点是同意后者。我们认为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概括起来应当是八字方针,抓大带小,以城带乡。就是要重点抓好大城市的建设,以大城市带动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然后带动小城镇和农村发展,以城市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

 2002年年底,我们国家城市化率37.7%,城市人口是4.6亿,农村8个亿。现在我们国家城市化率每年增长率是1%,也就是说每年有8千万到9千万的农民要转变为城市人口。按照这个增长率来计算,到2020年,我们国家城市化率大约是58%—60%。这58%或者说60%又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也就是说到2020年,我们国家的城市人口将达到8—9个亿。这样一个城市规模和人口规模对目前城市规模来说是远远不能适应的。再加之现在的城市管理、现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远远不能适应人口的快速增长。这就为我们提出一个问题,用小城镇的办法是解决不了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所以我们的观点是抓大带小,以城带乡。
 2.城市发展的将来趋向是什么。判断什么样的城市是好城市,什么样的城市是差城市,以前判断城市主要看经济总量,在未来5年,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觉得一个企业家的趋向就是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利益最大化。对于城市来说,城市发展将来趋向就是城市价值最大化。这个价值是什么呢?主要是三方面的问题。

(1)城市价值是不是最大化,就是要看这个城市能不能创造更为强大的经济实力。怎么判断经济实力?过去看经济总量,现在主要应该看人均,包括人均GDP,它反映的是经济实力。人均经济收入,它反映的是政府实力。人均居民支配收入,它反映的是消费实力。把政府实力、经济实力、消费实力加起来,这才是城市的价值。

(2)看这个城市能不能价值最大化,要看这个城市能不能提升老百姓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

(3)看这个城市能不能为老百姓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机遇。这三点是判断一个城市的价值趋向。

3.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治理城市病的问题。比如交通堵塞。对城市病怎么看待?只要是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带来城市病,但是城市病有两个最基本的特点:第一,城市病有很长的潜伏期。这个潜伏期可能是10年,也可能是20年,甚至更长。所以有很多问题我们并没有看见不等于就没有问题。比如交通堵塞,现在看到的是交通堵塞,但是交通堵塞并不是现在形成的,而是25年城市快速发展中的一个问题。所以城市病的潜伏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第二,除了城市病具有长期的潜伏期以外,城市病一旦爆发就会转移。现在我们认为交通堵塞是交通问题,实际上早已不是交通问题了,已经转移了。在城市发展中要真正的从根源上根治城市病,超前规划是关键。

 4.城市进程中的城乡统筹问题。主要表现在城市化进程中,尤其是郊区城市化过程当中,征地拆迁的利益补偿问题,涉及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在农村向城市化转型过程中,集体资产的处置问题。农民承包土地的土地齐全和改权问题。以及农民搬迁上楼以后农民生活方式和就业方式的转型问题。这些问题是当前城乡统筹和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战略应当强调的。

 第四,政府改革是城市“十一五”的中心环节。

在这份报告里我们强调政府改革是中心,政府转型是关键,问题是政府怎么样转型。我们认为政府转型应当围绕三大转变,一个目标来进行。三个转变:

1.要优先于经济发展向优先于社会发展转变。

2.要从投资财政体系向公共财政体系转变。

 3.要从控制性的行政体制向治理型的行政体制转变。这些转变就是要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从过去的无所不包、无所不干、无所不能的大政府转向有限权力的政府。从过去不惜代价、不计成本的政府转变为高效的、廉价的政府。从过去在某种意义上不讲信用的政府转变为一个诚信的政府。所以政府的改革将会成为“十一五”期间改革的中心。
我们强调科学发展观是统领城市“十一五”规划的思想主线,优化空间布局、优化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环境是城市“十一五”规划的核心内容。城乡统筹和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是城市“十一五”规划的战略重点。政府改革是“十一五”规划的中心环节。

 这份报告和这次会议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仅凝聚了上百位专家、研究人员的心血,也凝聚了编辑出版人员、学术部门专家学者的支持,尤其是在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上,我们荣幸地请到了国内18位知名专家将对这份报告进行更具战略性和更具前瞻性的浓缩,他们的观点将对中国今后的发展,对中国城市“十一五”计划的编制起到重要影响和作用。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