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息对房价的影响可谓看空和看多者几乎同样多,最新发布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对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重点城市2000位社会公众的电话调查显示,29%的被访者认为房价会下跌;34%的被访者认为房价变动不大;37%的被访者看涨房价。
进入加息周期不可避免
加息27个基点的实际影响是温和有限的,而业内最担心的是这次加息是否意味着中国将步入一个漫长的加息周期,这一点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才是至关重要的。
记者求证了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关于进入加息周期的看法高度一致。本次小幅升息有很强的投石问路性质,这是央行在进行加息时间和加息幅度等具体步骤上对市场承受能力的试探。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已经连续9年降息,而利率长期保持在负利率的水平并不合理,有很大的理由相信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加息周期。”
而当前长期负利率带来的影响已经显现,据统计,今年我国银行存款的数字已经明显下降,由于负利率对存款价值造成了侵蚀,有相当部分资金可能进入消费领域,甚至是固定投资领域。《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了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陶冬的观点,据其估计,今年7-8月,大约有1000亿元-1400亿元的民间资金流入固定资产投资领域。中国经济对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出现了抗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确保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采用市场化的加息手段,让利率回归正常势在必行。
房价看多看空各持己见
加息被认为是调控房价的重要手段,而房价下一步的走向何去何从,一直是老百姓最为关切的话题。从央行宣布加息开始,反应最为敏感的互联网络已掀起了轩然大波。截至11月2日,关于加息后房价走势的调查数据为:对后市房价看涨的多方比例为21.47%,认为基本无影响的为26.09%;后市看跌的空方比例为52.71%。而最新发布的中国社会调查所对于全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重点城市2000位社会公众的电话调查显示,29%的被访者认为房价会下跌;34%的被访者认为房价变动不大;37%的被访者看涨房价。
金融专家洪曦认为,加息不会影响现有格局,因为只要加息在3%之内,仍然是负利率,加息肯定对房地产来说不是利好,但不会改变市场格局。加息不过是金融集团对利息这一块资源进行重新配置而已。
虽然加息对房价实际影响不大,但空方认为步入加息周期后,中央政府可能存在的后招会对房价造成比较大的打压效果,而加息造成心理预期方面的影响也不容小视,尤其是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消费者预期的改变。
刚性需求市场比例有限
从根本上讲,房价是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的,前一轮宏观调控主要调节的是房地产供应,而本次加息则是从调节购房需求入手。购房需求可以分为居住需求、投资需求、投机需求等,其中用于自住的需求属于刚性需求,也是稳定房价的基石。
根据有关资料,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以上的中高收入人群比例在上海的总人口中不足10%。考虑到部分人群可能存在的非工资性收入,我们姑且将其比例向上调整到15%。由于中高收入人群的住房往往率先得到改善,那么余下的85%,即家庭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的人群就是上海目前本地购买力的主要来源。而本地人群手中基本都有或多或少的存量房产,所以出于更接近实际情况的考虑,我们假定改善住房只需考虑增量房产(这也是众多上海本地家庭购房时采取的方式),假定每人需要新增加15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家庭需求的建筑面积为15×3=45平方米。以上海目前的平均房价每平方米8000元计,家庭需要提供36万元。对于年收入在6万元以下,存量房产已经被折算的家庭,这新增的36万元资产是一笔总量不菲的资金,而获得的途径也只能主要依靠银行信贷。从这一角度来看,持续加息的预期对于本地自住型购房需求的影响显而易见。
在市场实际的反应中,可能会有两种结果:或者购房者推迟自住性购房需求实现的周期,至少推后半年到一年;或者持续加息迫使这部分购房者调低总价承受能力,购房需求将集中在中低价房源上,房市的结构化矛盾可能进一步突现。
既然来自本地的实际刚性购房需求并不如想像的那样旺盛,那么可以认为投资性需求、投机性需求以及来自外资,包括外地和国外资金的购房需求在当前市场上,特别是中高价位房市场上占有绝对的数量。而对房价的心理预期,主力部分就来自于此。租售倒挂导致投资买房客中,希望借租金回报获得买房收益的比例下降,大部分投资客都是希望房价上涨带来房产大幅升值,从而抛出受益。持续加息带来的成本提高和周期增长,会对投资决策带来影响。
楼市分化势在必然
鉴于市场关于房价的心理预期多空看法不一,这将进一步加重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带来购房周期的增长和观望情绪的加重。而这种大背景下,由房产品质差异带来的市场分化将更加明显。
在低价位房方面,由于购房者的居住刚性需求和结构性矛盾造成的供不应求,房价将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市场对于加息的反应可能体现在购房面积略有下调,房价总量控制等方面,”买不买得起”是这部分购房者关注的重点。在上海经济大势持续看好的前提下,没有人会相信上海房市近期会走到香港和日本曾经崩盘的地步。
中高价位房方面,由于经济实力和居住条件允许,购房者的购房需求,尤其是带有投资性质的购房需求远没有前者紧迫。购房者相对理性的心理特质,以及对未来走势不明朗和对信息充分的追求可能会推迟部分购房者的决策时间,从而给中高档房销售带来压力。
而上海房市的结构性矛盾再次摆在眼前。截至10月30日,上海网上房地产的数据显示上海内环以内12934 元,中内环间已售均价9226 元,中外环间已售均价7180 元,外环以外已售均价5332 元。10月30日当日的成交均价8033 元,较10月29日均价8501 元有所下降。与此同时,印堃华教授提出了上海房地产供应潜伏的新的结构性矛盾:外环线外边现在逐步要占到供给总量的50%以上,解决了居住面积却带来当地就业环境的压力,促使外环线房产都作为投资性的出租,这会形成地域结构性矛盾。
业内已经开始关注更具有投资潜力的项目。一位网友的看法颇具代表性:由于房地产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对银行和土地依赖性很强。基于中央政府对银行和土地风险的担忧,将出台一系列政策保证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规范房地产市场。之前上海房价普涨的年代可能伴随这次加息而宣告结束,进入以品牌、投资潜力和典型住宅等为主题的有涨有跌的新房地产时代。地产界自身将进入一个洗牌的新阶段,市场反应良好,具有投资潜力的,品牌口碑好的房产将甩开普通房产,在有可比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市场,而缺乏主题和品牌效应的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寒流。(文章来自:上海商报)
免责声明:
本网转载内容均注明出处,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