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快速发展及亚洲经济形势发生的重要变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愈益受到亚洲各国的关注。由于东亚经济“横向一体化”的发展,形成了梯度发展格局及有活力的内部贸易和投资网络,经济互利互补,各具不同的需求和比较优势,因此已具备了在更大范围内进行区域经济合作的条件和可能。人们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把合作对话尽早变成合作的现实。
中国在这方面发挥了推动作用。在2001年11月召开的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第五次会议上,双方领导人就在10年内建成自由贸易区达成了重要共识。这一高瞻远瞩的重大决策,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突破,因此,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亚洲引起了广泛的连锁反应,推动了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了新的发展态势。具体表现为日本和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其内容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相互投资自由化及经济技术合作。继日新协定之后,日本还加强了同墨西哥、智利和泰国等就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磋商和研究。2002年1月,小泉首相访问了东盟五国,旨在寻求双方新的合作形式,并提出建立包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内的“东亚共同体”。3月,小泉与金大中会晤时又都同意成立产、官、学联合研究会,并决定在2003年中期向两国政府提交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报告。但日本与亚洲一些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行动缓慢,其主要原因是来自对农业的保护政策。日本对农业保护主要不是在税制方面,而是在农业补贴方面。
影响亚洲区域内合作的各种议程和设想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美国这个“不在场的成员”的意图。从美国方面看,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的重点依然是放在拉美地区。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加强了对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参与程度。一个新的变化是2002年4月间,美国和东盟举行了10多年来的首次贸易谈判,双方就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了探讨。2003年美国在推动自由贸易方面有了更大的新动作,一是美国与澳大利亚举行了自由贸易谈判,双方希望在2004年11月美国大选前能够缔结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二是5月9日,布什宣布为帮助中东地区实现所谓经济繁荣和永久和平,美国在今后10年内与中东建立自由贸易区。目前,美国在中东地区只和以色列与约旦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三是美国与智利、新加坡签署了自由贸易协定,并获得美国国会的通过。美国还试图以美新自由贸易协定为范本,与东盟其他成员国单独签署自由贸易协定。
在东盟国家和地区中新加坡的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对外贸易,因此,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与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欧洲自由贸易协会 EFTA 等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定,而且吴作栋和董建华早在2001年10月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期间,专门讨论了新加坡和香港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概念问题,这一概念有别于其他自由贸易区之处是根据双方经济结构的特点,将其拟建自由贸易区的功能集中于服务贸易自由化,而不是商品贸易自由化。印度和巴基斯坦尽管积怨很深,但是2002年1月在加德满都召开的南亚七国首脑会议上,各国领导人同意尽早完成南亚自由贸易区条约草案。印度担心在自由贸易方面落后于中、美、日三国,正在加紧与泰国及新加坡等进行有关谈判。在瓦杰帕伊访华期间,他还提议签署印中自由贸易协定。
综上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亚洲各种层次的区域经济合作对话开始升温,由于我国率先提出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东盟的“中国观”开始发生变化,“中国威胁论”已有所淡化,各国都希望能够与中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因而促使日本、韩国和美国、印度加强了“跟进”速度。东盟也采取措施加速推动东盟自由贸易区 AFTA 的进展,包括大幅降低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同时积极寻求与中日韩的经济合作新途径。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各国领导人正式签署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中国与东盟关于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正式谈判已经开始。现实表明,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滞后的状况正在改变,其经济一体化机制率先在亚洲次区域得以推动,不仅可以起到先导作用,也可以发挥示范作用。当前,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各国以双边或多边的形式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和建立自由贸易区。根据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阶段理论,自由贸易区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始阶段。这说明各国在推动区域经济整合方面更加理性化及更加务实,其心态更趋成熟。但各大国的做法有所不同,美国和日本采取先与个别东盟国家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再过渡到同东盟整体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而中国则是先同东盟签署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再在此框架内与东盟一些国家 如泰国 提前实现水果、蔬菜等农产品的零关税,以加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进入21世纪,区域经济一体化之所以能继续在世界各地特别是亚洲得以迅速推动,主要原因是多边贸易谈判困难重重,其进展迟缓。与经济全球化相比,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一些独特的优点。然而,从国际经验看,不论处于何种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要想在贸易谈判和机制运行中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则必须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六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它们是:开放性与排他性;主导权与非主导权;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多数与少数;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等的相互关系。
上述六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对所有区域经济合作来说都是不能回避的。为加速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谈判的进展,我国与东盟应该注意研究和借鉴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欧盟的某些做法和经验,加强双方的沟通和信任,力争对涉及全局的六大重要问题取得更多共识,以推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