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热点专题

西部尴尬:游走在政策和发展之间

浏览:1177次    时间: 2004-12-29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认为:从各地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有共性的,差别只是程度的不同。去年下半年以来,中西部不少地区都出现了开发区热、圈地热,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煤电油运紧张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但影响全国经济的发展,也影响本地经济的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是否过热”的争论,一年多来始终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进程。而在仍处于经济发展起步阶段的西部地区,这种声音听起来犹为刺耳。  
  有观点认为,宏观调控是切了东部的“尾”,砍了西部的“头”。意思是东部地区已经发展得差不多了,西部刚开始“热”就赶上宏观调控,这会影响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宏观调控行至中盘时,国家有关领导表示,宏观调控是“有保有压”,区别对待。这是对这种说法的明确回答。  
   但是,国家既要抑制投资过热,又不能让经济“硬着陆”;既要保持经济的整体良性发展,又不能搞“一刀切”。游走在政策和发展之间的西部地区,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西部经济“冷”与“热”  
  依靠投资拉动地区经济的发展,是我国普遍的经济增长模式。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的投资更多的来自中央财政和银行贷款。然而,控制信贷规模和限制土地供给又是本轮宏观调控主要采用的措施。  
   因此,判断西部经济是否过热,来自金融界的认识尤为重要。  
   2004年5月,宏观调控的施行已有月余,14家驻陕西的银行负责人在西安市政府的召集下会聚一堂。这14家金融机构的负责人认为,西部大开发中的陕西不同于东部,国家实施宏观政策不是一刀切,陕西信贷不存在过热问题,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陕西信贷规模影响不大。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