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用钱砸不出来,靠行政手段也造不出来。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慢工出细活,做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机制“新而活”,真正让特色小镇健康成长
时下,特色小镇建设很热。据统计,全国特色小镇试点有403个,加上地方创建的省级特色小镇,总数超过2000个。红火背后尤需冷静思考:什么样的特色小镇才有生命力?
日前走访西部某县的文旅小镇,民俗文化街上灯笼高挂,清一色的仿古建筑,木雕花窗、青砖粉墙,两边的商铺生意却冷冷清清。当地商户说,民俗街刚开业时火过一阵,可小镇位置偏远,周边又没什么大景点,聚不来人气,不少店家只好关门。打造文旅小镇,当地政府投入不少,但是这种拔苗助长的“人造特色”何以为继,要打个问号。

浙江庆元,网络配图
纵观成熟的特色小镇,都是有产业基础、有特色优势,在市场环境中自然成长起来的。而不具备条件,靠行政推动,一味模仿复制,胜者寥寥。比如同样是香菇小镇,浙江庆元有食用菌企业200多家,产业链条完备,一半农民从事这个行业;而有的地方香菇产业从零起步,也大干快上建“香菇小镇”,真为他们捏把汗。为何一些地方创建特色小镇动力那么强?动力源自传统发展路径依赖,认为抢到特色小镇这顶“帽子”,就有项目、来钱快,不惜下指标、炒概念、造“特色”,有的把特色小镇当融资平台,打着这个旗号搞房地产。
特色小镇不是越多越好,盲目发展潜藏风险。有关部门测算,一座面积1—3平方公里的特色小镇,投资要几十亿元。跟风上产业,市场风险不小,一旦产业有闪失,会让地方背上沉重的包袱,加大债务风险。前些年,一些地方发展食用菌、苗木产业,一哄而上后产能过剩,“菇变草”“苗变草”,这样的教训应该引以为戒。另外,有的地方“假小镇真地产”,加大了房地产库存,可能重蹈“摊大饼、造新城”的覆辙,让造出的新镇变“空镇”。

网络配图
针对当前特色小镇出现的种种问题,有关部门联合发布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筐,什么都往里边装;严控房地产化倾向,严格节约集约用地,避免另起炉灶、大拆大建。这些举措都是为了让特色小镇建设回归理性、健康发展。
特色小镇重在“特色”。不管是产业小镇、文化小镇、体育小镇,个性化才有竞争力、生命力。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要管住一哄而上、拔苗助长的冲动。特色小镇先发地浙江,率先出台了评定标准,启动特色小镇优胜劣汰机制,对不合格的地方“摘牌”。各地也应加快建立特色小镇退出机制,严控数量,提高质量,避免“争个帽子睡大觉”现象。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特色小镇建设要尊重小镇的特性和发展规律,量力而行、因地制宜,体现区域差异性,提倡形态多样性,不搞区域平衡、产业平衡、数量要求和政绩考核,避免脱离实际照搬照抄。

网络配图
特色小镇是人的宜居宜业小镇。建设特色小镇是一个发现、挖掘特色资源的过程,如何让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相融合是一个新课题。不能把城市文化、城市建设思维强加到小镇上,挖山填湖,破坏山水田园。应当科学规划,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合理确定经济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有好的生活环境,有稳当的饭碗,才能吸引更多人就近就业、就地城镇化。
特色小镇用钱砸不出来,靠行政手段也造不出来。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慢工出细活,做到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机制“新而活”,争取建设一批,成熟一批,真正让特色小镇健康成长。
来源:人民日报 推荐关注:奔跑吧小镇
◆ 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18中央一号文件公布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新时期下的新战略,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扶贫攻坚工程等在这一战略指导下得以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将会带来农村土地的规模化流转,而土地流转机制的盘活、规范的建立,又将进一步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将会更具有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