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东梓关的新杭派民居。我们尝试用一种抽象、写意的符号,构造出一种在空间上有收有放,有院落也有巷弄,具备江南神韵的那种当代村落。” 该项目的总设计师孟凡浩,一面带领众人穿行于幢幢小楼之间,一面阐述着他的设计理念。

“刚刚接到‘杭派民居’项目的时候,这里都是破败的房子,改造它们不仅仅是修复或者过度美化外观,而是要在保存老房子核心里面的基础上融合到一些现代生活理念进去,我们一直在追求新与旧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建造出来的民居首要的功能就是给农民住,怎么样才能让农民住的舒服?是改造“杭派民居”面临的首要问题。

整个设计团队走进当地居民家里,体验他们的生活,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进行了科学的调查问卷,最终建成眼前美丽又宜居的“杭派民居”。
“空心化”的村庄和单一的居民年龄结构,导致乡村的破败荒凉,而现有的单一宅基地划分原则,催生了大量兵营般的农居点。如何通过设计,恢复传统村落的原真性与多样化的场所感,是他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


“不管设计师的目的如何,对村民来说,经济实用一定是最关键的。”2014年至2015年间,设计团队在东梓关调研“不下一百次”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传统建筑中的灶台、天井和后院要保留,要有储藏农资和农具的专用空间,最好还有个停放电瓶车的地方,造价不可太高……他把村民的诉求一一记在心中,最终形成了一个关于杭派民居的初步设计方案。


在形式上,这片杭派民居借鉴了画家吴冠中水粉作品中的江南民居式样,以其微曲而优雅的屋顶线条为切入点,形成一条条连续而不对称的曲面屋顶;
在材料上,则选用最为经济的砖混结构形式,配以白涂料、灰面砖与仿木纹金属格栅等,减少对木头、夯土和石头的用量,既能有效缩短施工周期,又便于村民日常使用与维护。

一年后,一幢幢独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新农居,就这样出现在村口最显眼的位置上,成为东梓关人最为自豪的新风景所在。


微风细雨,
将自己置身于青砖黛瓦之间,
脚下踩着鹅卵石,
心中却不由想起郁达夫的语句,
“这是一个恬静、悠闲、安然、自足的江边小镇……”
在这里,乡愁无需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