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肃省委书记林铎
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 努力谱写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时代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甘肃生态文明建设,寄予了“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殷切期望。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把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历史责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绿色发展崛起为导向,以区域流域治理为牵引,以实施生态工程为依托,以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整体推进,全省呈现出生态破坏点位有效恢复、绿色发展支撑不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进程逐步加快的良好态势。
提高政治站位,鲜明确立生态保护底线任务。甘肃生态战略性、全局性、脆弱性、复杂性特征非常明显,我们明确提出“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甘肃对国家和民族最大的贡献”,把生态保护确立为全省必须抓好的两大底线性任务之一,切实担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和主体责任。
拿出实际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们制定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率先出台《污染防治攻坚方案》,配套实施30个专项行动方案,大气、水、土壤三大保卫战取得明显成效,14个市州政府所在城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稳定在90%以上,38个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土壤环境总体安全可控。
实施系统治理,切实筑牢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这一重要论断,集中展现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整体系统观。我们立足甘肃生态的区域流域性特点,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打造河西祁连山内陆河生态安全屏障、南部秦巴山地区长江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甘南高原地区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陇东陇中地区黄土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和中部沿黄河地区生态走廊“四屏一廊”,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原治理率达到51%,湿地面积稳定在169.39万公顷左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09万平方公里,草原植被盖度超过52%。黑河流域东居延海实现连续15年不干涸,石羊河下游民勤青土湖水面扩大至26.7平方公里,特别是干涸消失近300年的疏勒河终端湖“哈拉奇”水域重现,对于阻止库姆塔格沙漠东侵、保护敦煌绿洲和敦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现在甘肃仍是全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推动生态环境实现根本转变需要付出长期的艰辛努力。我们将依托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统筹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大力实施祁连山区、渭河源区、“两江一水”等重点生态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持续提升全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稳定性和功能性。
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是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之策”。甘肃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长期以来面临很大资源环境压力。我们把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促环保的重要路径,制定推动绿色发展崛起的《决定》和《规划》及《行动计划》,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基金,动态储备重点项目1205个、计划总投资9400多亿元,加快构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去年,我省确定的十大生态产业完成增加值增长7.8%,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3.7%。把文化旅游同生态环保融合推进,推广全域无垃圾治理模式,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225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900个,12个乡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6个村庄入选第二届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带动全省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用实践证明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时指出,谋划实施十大生态产业“这个方向是对的”,要求我们“一年一年抓下去”。我们将继续加大力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通过发展绿色生态产业调整区域产业布局,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更加匹配适应,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努力谱写建设山川秀美新甘肃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