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热点专题

陈向宏:乌镇成为国家名片,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浏览:697次    时间: 2020-11-05




江南古镇哪家强?看了标题你也能猜到,标准答案是乌镇。可为什么是乌镇?因为就在2016年,乌镇吸引游客930万人,收入14.6亿。乌镇不但是江南古镇经营效益第一,更是中国的古镇第一。江南有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西塘、乌镇和南浔,乌镇排名靠后,规模稍小的水乡古镇更是星罗密布。乌镇究竟是如何杀出重围,脱颖而出的?更何况如果你知道它的开发比周庄晚了整整10年,比西塘也晚了4年,而且起步时除了一个茅盾故居,并没有其它可以仰仗的“本钱”,就会了解完成这个成绩有多么不简单。

答案可能有2个。总裁陈向宏分享了他接手乌镇近20年以来,独特的产品思维,差异化定位,产品营运思维,只为去创造独特的用户体验。可这还不够,除了商业运作层面的功力之外,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尤其在实施改造的过程中,陈向宏所展示的一个一把手所展现出的领导力,才是成就整个乌镇模式的一个核心基石。


很多到过乌镇的人,心里可能都有一个问号,在数不胜数的中国古镇中,乌镇为什么会那么与众不同?世界互联网大会这样的顶级盛会,为什么会选择在乌镇这样一个小镇举办呢?


我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我们这15年来打造独特产品的逻辑和方法。



别人嚼过的馒头,我不嚼第二次


我出生在乌镇。我的爷爷、奶奶、爸爸都是乌镇人。对这个小镇,我实在太熟悉了。熟悉到连街上的臭味是来自哪个茅坑,还是来自谁家的臭豆腐,我都分得清。


乌镇以前不是一个旅游小镇。它是一个破破烂烂、毫无知名度、没有游客的江南小镇。


它做旅游比周庄晚了10年,比西塘晚了4年。


1999年的大年初一,乌镇遭遇火灾。时任桐乡市政府办公室主任的我被派到乌镇去安置灾民。工作结束后,我就被正式调任到乌镇,做乌镇的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


对我来说,乌镇是一种梦想:我希望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受认可,超过周庄,超过西塘。


于是,我一口气干到了今天。


有人说,乌镇是新建的。


也对。原来乌镇西栅这一块,就只有6万平方米,现在有50多万平方米,这是对的。


但也不对。桥还是原来的桥,街还是原来的街,重要的节点都在。


做乌镇,这将近20年的时间里,我只专心做了两件事:第一,我做了一个壳。第二,往壳里装新东西。


打比方,就像是一个老奶奶,满嘴掉得只剩一颗牙。我没有把她最后剩下的那颗老牙拔掉,做出一副全套的假牙给她装上去。而是,做了自然的生态牙给她镶上去,给了她一口完整的新牙。


这两件事始终围绕着一个基石:体验。


我们要做的乌镇不一样。这个“不一样”是什么?落脚点就是“体验”。


乌镇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观光小镇——度假小镇——文化小镇。这三个阶段共同在做一件事情,从壳上、内容上、内涵上,做出一个不一样的乌镇,构建行业中的壁垒,成为行业模仿的目标。


2016年,乌镇的游客是930万人,收入14.6亿。中国古镇中,乌镇是名副其实的经营效益第一。


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利润?因为它的商业模式不一样。


为什么它的商业模式能够成立?因为它的产品模式不一样。


为什么它的产品模式不一样?因为它有差异性。


我特别重视这种差异性的放大。在我还年轻的时候,焦裕禄的一句话让我特别印象深刻:不嚼别人的馍。


什么意思呢?别人嚼过的馒头,我不嚼第二次。


这就是差异性。




观光小镇:做减法,打造差异化古镇


乌镇有四条大街,东南西北四向。为什么乌镇的开发保护工程的一期要选择东栅所在的东大街呢?因为这里有茅盾故居。那个时候,我觉得乌镇原来毫无名气,要借助茅盾故居才能出彩。


但是,东栅应该怎么做?


当时的我面临所有创业者一样的问题:初创时,行业的诱惑很大,选择很多。很多人给我建议,有些人说要回到清朝,有些人说回到宋朝,也有人说要围绕着茅盾来做。我觉得都不对。


但是,我究竟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东西?


那时,我用了半年的时间,把中国当时有名的几个古镇都看了一遍,发现它们有几个共同点:

第一,所有的古镇都不是一次开发的。它们的形成,都是某个领导想起这件事,老百姓后面跟上,逐步开发的。没有完整的产品形态考虑,甚至没有停车场。所以,乌镇的东栅,是第一个建立停车场的景区。


第二,点经营为主。至今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景区,这里卖个东西,那里挂个喷绘,导游拼命讲“我们这里什么皇帝来过,出过多少圣人,有过多少状元”。这都是基本的套路。

我冷静的思考了一下:我要做的东西,应该恰恰是人家没有做的东西。


我看到,别的所有古镇都只有一条街或一块地方像古镇。而我要做的,是整体风貌——不是做一个点,而是做一片。



于是,我拆掉了那个区域里的新房子:所有与老区不协调的建筑,七八十年代的宿舍楼、百货大楼,我都拆了。花了一年的时间,我把所有的管线都埋在地下;给老百姓装马桶,防止他们往河里倾倒污物。为的就是美。


那个时候,骂声一片,说我拆新房子是个败家子。


开发乌镇期间,我的办公室总是被人泼大粪,连着被泼了四次。每次去上班,看到一堆大便,心情实在太差了。


我说,你们先骂吧。我就是要做减法,这样才能凸显出老房子。


为什么乌镇在2000年一对外开放就可以后来居上?因为乌镇讨了一个巧:大家都觉得乌镇像一个古镇,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小镇,这是其他古镇没有的。              


我记得,2001年,台湾的客人来,他问我:“哇,这个古镇怎么看上去这么完整?”我笑着回答他:“拆出来的。”







度假小镇:做加法,打造用户独特体验


东栅做观光小镇,做的是什么?就是放大资源的差别:其他古镇看上去都只有几幢,我们要做的却是整体的遗产风貌。我们要利用资源的差别,给客人一个整体的感受。

也因此,我要有所拒绝。


建设东栅景区的时候,就有人跟我建议在东栅开发住宿。我没有同意,东栅至今没有一家民宿。


因为,那个时候我已经想好了第二步:我要开发西栅。


如果说东栅是有资源的差异性,那么,西栅就是有产品的差异性。东栅是白天游,西栅是晚上游、是度假游、是住下来的旅游。



当时的中国旅游业,做的都是观光旅游。而我要做度假旅游,又受到很多嘲笑:有山有水的地方才能做度假旅游,你一个江南水乡,怎么做呢?


我认为可以做:尽管自然山水是度假旅游的依托,但人文也可以成为度假旅游的内容。

基础设施

某种形态上,游客对古镇的爱,是“伪爱”。


他们来自北京、上海、杭州,每天看到高楼大厦,所以要逃离到古镇,看这里的小桥流水。但他们还是要过自己熟悉的生活:你到一个地方的第一件事,是不是打开手机看有没有WIFI?如果这个地方的WIFI是免费的,你马上会对这个地方有好感。


现代化小区有的东西,这个古镇一定要有。顶住压力搬迁1350户人家之后,我做了几件事:

铺建基础设施。我自己建了液化气站,让家家户户通了管道煤气。


建立直饮水厂。今天的古镇,打开水龙头是分级供水,有些可以直接饮用,有些是自来水。


搭建无线网络。让所有西栅的游客都能免费使用WIFI。

什么是度假旅游?用土办法来说,就是晚上旅游,夜生活。做度假旅游,什么样的游客最重要?住下来的人最重要。


所以,我做的所有措施都是为了住下来的人。

景区酒店  

到今天为止,西塘和周庄等古镇都还在以收门票为商业模式。西栅景区建完后有将近50万平方,居民也都搬出去了。我把空出来的房子,改成了民宿,提出:要游客住到乌镇来,把“住”作为我的商业模式。


但我有一个原则:景区内的住宿一律不对外合作,统统自己经营。如果我只是千辛万苦做好了一个外部环境,让高档酒店进驻进来,这对我有什么好处?这只是在替酒店打工而已。


我们的民宿和景区内的酒店,都是统一装修,自己设计。


我们的酒店不做标配,不参加评星。最大的星,要来自于顾客:一般的酒店走廊都不超过2米宽,但是我所有的酒店都要做到3米宽。就是为了让住客觉得,走进去就很舒服。连酒店客房的卫生间都做得很大,让客人感受上就觉得不一样。


我们的酒店入住率是同类房价中最高的,效益也是最好的。为什么?人家觉得你乌镇景区内的酒店就是不一样。这就是体验。


我们住酒店,并不是在意这家酒店贴了多少花岗岩,每次住酒店就是一次深度体验。你要创造意外的感动和惊喜。


很多酒店都是计划经济的商务酒店思维,很会算账。比如,一次性用品,最好能省点钱,那些牙刷和肥皂简直没法用。



乌镇酒店提供的一次性拖鞋和针线包等

你省这点钱干什么?不能什么都想要。你把客房单价提高十块,人家愿意再来住一次,不就什么都有了?


我特别要求一次性用品的质量。


很多来乌镇住宿的人都愿意带走我们的一次性用品。比如我们的针线包,是蓝印花布做的。现在还有多少人回去愿意用针线包?大家就是觉得有意思才愿意带回去。我觉得这就是对的。


古北水镇的一次性用品和北京的五星级酒店的水准是一样的。为什么要比他们廉价?我的房价还比他们高呢。


我们在制造体验过程中间,要不忘初心。初心是什么呢?是美好。出发点千万不要扭过来变成赚钱。

景区民宿  

民宿也是一样。


我总和我们的民宿房东说,不要每件事都讲钱。你不讲钱的时候比讲钱的时候更可爱,更伟大。我们要求民宿的房东冬天要送一杯热饮,夏天要给进来的人端一份冰饮或绿豆汤。这没有多少成本,公司可以结算给你。


旅客住了那么多酒店,有哪一家会提供一份免费的饮料?这就给客人带来了不同的感受体验。


我们对民宿有整套的管理措施,细之又细,连不同功用的抹布都要分类。为什么我们能做到?制度管人,流程管事。


我们有一个积分卡,你不服从管理就要被取消房东资格。

所有的民宿统一装修,我们的民宿经营模式分成两类:

第一类,餐饮。我一分钱都不要。所有老板只要进来,经过我们的考核后,所有收益100%归你。


但所有的价格和商品都要报备,要服从统一标准管理。我们规定番茄炒蛋,不能低于4个鸡蛋。一份土鸡煲,这个土鸡至少要有多少分量,卖多少价钱,都是有规定的。如果你在乌镇看到土鸡煲的土鸡变成半只鸟的大小,你可以投诉。


第二类,住宿。我们和老板分成,我给你成本,给你清扫费,给你其他费用。


尽管看上去我们免费做了装修,吃了亏,但有两点好处:第一,保证在住宿率很低的情况下不浪费酒店的人力成本;第二,最主要的,在体验过程中间,让游客面对面地感受当地人最原汁原味的服务。


但有一点,你要手下达到你的要求,就要给他尽量多的收入。乌镇民宿的基本经营户,基本上有20-30万的年收入。



文化小镇:有文化的古镇才能成为大IP


“小桥流水人家”是很多古镇共性的特色,这样的乌镇太好复制了。差异性是一个系统。我们的资源不一样,产品不一样,精神也要不一样。


在中国景区越来越同质化的前提下,我们怎么样能够做到不一样?我就想到了做文化小镇。文化,是放大景区IP的最好手段。


我们打造的最核心的文化产品是乌镇戏剧节。


2007年,IDG成为乌镇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合资方,他们也投了做“印象”系列的公司。当时,他们说,可以改建乌镇的水剧场,为我们带来一出“印象•乌镇”。


我马上否定了。


全国各地的“印象”太多了:“印象•西湖”,“印象•普陀”,“印象•五台山“……乌镇做了“印象”,效益有可能有所增加,却只能把自己打造为“一般”。


我坚决不要。


我们要的是真正的文化。这时,黄磊带给了我们戏剧节的创意。


我跟黄磊是好朋友。2008年,他邀请我到上海大剧院看话剧。看后,我吓了一跳:我的前后都是年轻人;而且话剧的互动性很好,台上说句什么,下面就很好地呼应,有笑声和掌声。


我觉得这一点,和我想做度假旅游的设想是相通的。度假旅游,消费力最强的就是80年以后的年轻人。我们的高价客房,主要客户群就是这一群年轻人。


黄磊建议我们做戏剧节。


于是我到法国去考察了阿维尼翁戏剧节。在那里,我遇到了一对60岁的老夫妻。他们说,他们每年都会去,但不一定是去看戏。因为他们两人是在戏剧节认识的,每一年,他们都会在戏剧节重温这段回忆。


这对我启示真大:戏剧是什么?跟旅游一样,都是生活。


到今天为止,乌镇戏剧节办了五届。正如孟京辉导演所说“谦虚谦虚全国第一 ,一般一般世界第三”:每年,乌镇戏剧节“一般般”就可以做到中国第一,成为除了法国阿维尼翁、英国爱丁堡戏剧节之外的世界第三大戏剧节。


乌镇戏剧节

乌镇戏剧节真正开创了中国小镇的艺术天地。有日场、午夜场、邀请剧目,还有大师演讲、对话论坛以及1900场嘉年华。戏剧节期间,你会碰到演员林青霞、演员胡歌、著名画家陈丹青出没在乌镇的街头巷尾。


为什么很多大城市的戏剧节办不出乌镇的影响力?因为这些演员到大城市去,参加完戏剧节就走掉了。但是他来乌镇,可以与游客朝夕相处。这是一种非常深度的独特体验。


游客白天看戏,晚上在酒吧。街头巷尾都是戏。有个笑话,以前乌镇有卖爆米花的,当时很多年轻人误认为这个也是戏,而且演得太好太逼真了。你看,戏和生活已经分不开了。


在今天古镇旅游的热潮下,有戏剧节的古镇只有乌镇。戏剧节让乌镇变得气质不一样。很多老外是通过乌镇戏剧节才知道了乌镇。


这种效益是文化的效益。乌镇至今为止,每年的游客增长率依然保持着两位数,靠的是什么?就是戏剧节源源不断的文化动力。


谈到文化,还要谈谈木心美术馆。


木心先生是当代的艺术大师,是我们乌镇人。


我们建木心美术馆,花了八千多万,建了三年。但我们就要做不一样的美术馆,请了法国卢浮宫内装设计师来设计。


现在木心美术馆能给乌镇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呢?我告诉你,一年至少还要倒贴一千多万。

木心美术馆

但我仍然觉得划算,为什么?乌镇因为有它变得身价不凡。


在乌镇,乌镇大剧院和木心美术馆成为了新的地标。它们也许不能为乌镇旅游带来直接的效益,却是为后10年乌镇的发展做好了铺垫。


乌镇旅游的未来是什么?就是文化。这些都是种子。






结语:塑造差异化是一个系统工程


上面我们回顾了乌镇从观光小镇,到度假小镇,再到文化小镇的进化过程,重点解析了我们如何去打造差异化的、与众不同的用户体验。


最后,我有三个做产品差异化的思考要与大家分享:

制造差异,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它非常考验一个企业的管理层团队掌控战略、平衡节奏和洞察消费者潜在需求的能力;


我们做产品运营的目标是什么?是放大用户体验。只有精致的、人性的、深度参与性的体验才能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制造独特体验时,一定要以“美好”为一切选择的出发点,不要忘记初心。

乌镇走到今天,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经验是,要有赌一把的心态。


不要什么都想要,一个战略阶段只赌一个点。你不要给自己留后路,要逼自己只能做好这一个点,才能成功。


走到今天,乌镇让我很自豪。


记得刚起步的时候,很多人建议我这样定位乌镇:茅盾故里•乌镇。


我说,我要叫“中国乌镇”。


很多人嘲笑我,去市里开会,有人指着我说:“看,中国乌镇来了。”



2016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乌镇举办。我看到大会的背景板,写着“世界互联网大会 · 中国乌镇”。这一刻,“中国乌镇”真正变成了国家承认的世界名片。


我这一生,再辛苦也值了。


点评:乌镇运营模式


今天,我们看看陈向宏是如何操盘乌镇的。


古镇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商业模式。15年来乌镇经历了观光旅游、度假休闲和文化小镇三个发展阶段,从小镇成长为名镇,谨慎平衡文化与商业的关系。乌镇模式,是否可复制?

从观光旅游起步

长三角的古镇确实都很像,乌镇也不例外,在保护之前,它与朱家角、周庄的建筑风格大同小异。1999年我刚到乌镇时,恰逢文保专家阮仪三教授牵头6个古镇联合申报保护,乌镇起步最晚,保护基本没有。触目所及,就是一片新房子、一片老房子、一片破房子。谈得上保护的只有茅盾故居,旅游业态几乎一片空白。所以乌镇的保护和发展,不是一蹴而就,或者天赋异禀,而是随着保护理念的推进,不断在与时俱进。


1999年,乌镇的开发保护正式开始,当时以观光旅游为主。陈向宏一开始先选了开发东栅,因为茅盾故居在那里,占地比较小,风貌却被破坏得厉害,比较适合作为试点进行开发,便于积累经验。


那时候,经常去参观其他古镇。看得越多越明确了一点:不能在古镇上选几个点,光保护好一个个点还不够,一定要强调整体风貌的保护。比如,很多古镇的天际线,几乎都被杂乱的电线分割得支离破碎,乌镇一律采取管线地埋。所以现在的乌镇,你几乎看不到一根错乱的电线,视觉感觉很好。陈向宏拆迁了一些与古镇风貌不和谐的房子。修复老建筑时,坚持用旧料恢复故居的模样,修旧如故。对街区他也做了调整,有些房子之间密度太高,行人走路特别拥挤,为此搬掉了7家工厂。还重新整理了水系,把曾经填掉的河道重新疏通开来,让水乡里的水真正流动起来。乌镇的整体风貌感由此非常强烈,他自认为这个思路还是比较超前。


修完后他发现,除了房子乌镇好像没什么东西,于是提出,把作坊请回街区,比如酒作坊、布作坊等,请本地人在景区里展示手艺,这样既可以作为一个参观点,也可以成为展示乌镇风貌的一扇窗。陈向宏还修建了大型停车场、游客中心。这些做法后来被很多古镇效仿采用。


乌镇东栅是2000年建成的,市场反映很好,几乎后来居上。但他们坚持不在东栅建大型酒店,也不搞夜游项目,因为那里至今还住着很多老百姓,不能太过打扰他们的生活。到了2003年,东栅1亿元投资全部收回,一年营收3000万元,这就意味着他们可以活下来了,于是开始考虑进一步保护开发西栅。


从观光景点向度假休闲中心

西栅的保护开发,并没有简单复制东栅的成功,而是选择了走不同的道路,主要从观光景点向度假休闲中心转型。


西栅风貌最好、最大,但离交通中心有段距离,破坏程度超过东栅,而且产权复杂。当时确实有两种做法,一种是照搬东栅,把建筑立面修复一下,就可以做观光旅游,很多古镇都这么做。另一种,要全新开拓,转型成为度假休闲中心。为什么选择后者?因为他觉得古镇发展不能光靠门票收入,最好的配比是门票收入占三分之一、住宿收入占三分之一、综合性营收占三分之一。所以西栅的保护开发特别注重与周边互动,注重街道的背后。目前西栅两条街背后,依然住着当地人。


西栅的开发,显然更有挑战性。先是搬迁。作为度假中心,需要给游客很好的体验,安静、休闲、舒适,而不是闹哄哄,不搬迁根本做不到。搬迁就花去了9个月时间。为此,在西栅周边先建了安置房如银杏小区,又建廉价房如长城公寓,再建廉租房,尽量做到让当地老百姓满意。

  

还有资金压力。很多人以为西栅主要是中青旅的策划,其实不是,中青旅直到2007年西栅开发建设好以后才入股加入。西栅10亿元的投资,当时全部靠公司自己贷款,压力很大。度假中心的改造是由表及里的,不仅是看得到的外在,还有大量看不到的基础设施,比如直饮水管道、消防管道、雨水管道的排置。当时才2003年,已经铺设了21种管道,其中还包括宽带网络,这在当时非常超前。这样一改就改了四年。主要是政府放手支持,否则这么大个工程很难由某家民营企业单独完成。


2007年建成后,有人说好,也有不同声音,担心这些酒店没人来住。当时资金链已到极限,必须引进资本。他们就把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保护性资本,比如乌镇的桥、房子,属于百分之百国资。另一类是经营类资产,比如酒店的经营,与中青旅合作分成,这样大大减轻了资金压力。西栅开放后,第一年税后收入3000万,第三年9000万,世博会那一年翻了几倍,至今仍以每年30%的速度在增长。

文化特征是一个古镇最大的个性

他渐渐觉得度假中心不能光看小桥流水,还要有文化导入。于是,乌镇保护到了第三个阶段,称之为向文化转型阶段。曾经有句口号:“一样的古镇,不一样的乌镇”。怎么避免古镇的同质化呢?小桥流水大家都一样,区别只能是文化,文化特征才是一个古镇最大的个性。于是2010年起,乌镇开始向文化小镇转型。


古镇保护尽管恢复了原样的建筑,但古镇原本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可能复原。不管有没有开发乌镇,当地原住民已经发生了变化。他自己是乌镇人,但小时候的邻居,早就不住在这儿。人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变了。现在的乌镇年轻人,也喜欢网购,旅游爱去香港淘货。所以传统文化是古镇的基调,但不能局限于传统不发展。我希望乌镇是平台,是一个能承接现代艺术、科技、文化的平台,通过乌镇的平台,向周边地区的产业链和经济发展辐射,而不仅仅是旅游观光之后,简单的农家乐。


现代文化引入古镇,反而让古镇魅力四射。比如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老外们对媒体都会提一句:乌镇太漂亮。旅游加文化的驱动,才能带动整个镇的商业和产业。所以越是做一些与古镇旅游看似不着边的事情,乌镇反而越办越好。


乌镇营收达10亿元,迪士尼不敢说,但除此以外其他市级景区很少能达到这个规模。单论历史风貌,乌镇哪里比得上丽江、宏村?但乌镇胜在有序,胜在安静地做商业。什么才是成功?时间是最好的回答。

乌镇模式小结

首先必须要有中长期的目标,切忌急功近利。15年来,每年都做大量基础设施、管理服务的细节工作,对标准化、精细化孜孜以求。指望马上找到一个大项目,生出一只金蛋,是不切实际的。其次,乌镇不教条,而是结合自己的特点找到突破口。乌镇从来不办旅游节,办的是“乌镇过大年”、“童玩节”、“戏剧节”。活动要坚持办,办出特色。不唯上,但唯实。第三,乌镇一直谨慎平衡文化与商业的关系。每家店铺,开店需要递交详细的商业计划,与乌镇的理念不冲突,才允许经营。不能随意抬高物价,不能低价恶性竞争。乌镇周边也没有大型商业房地产开发。


乌镇当然是一种好模式,但未必是唯一的模式。我们期待古镇保护开发能诞生出更多元、更多姿的形态,与大家共同探索。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