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私募类企业
2014年5月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个被业内称为“新国九条”的文件,将“培育私募市场”单独列出,强调说要“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和发展私募投资基金”,对私募发行不设行政审批。多家地产私募巨头一改其往常投向的住宅、商业等传统领域,开始转向养老养生、文化旅游等新领域。投资模式也开始向REITS(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方向延伸。私募巨头们一改过去仅局限于一线城市及东部二线城市的谨慎布局,踊跃进军成都、武汉、重庆等中西部二线城市。
2.保险类企业
当前保险公司在所有致力于养老养生地产开发的企业中最具备优势。险资实力雄厚,持有大量低成本长期投资,基本无融资需求。再加上目前市场上尝试推行的“以房养老”的倒按揭产品,都为保险公司提供了量身定做的商业模式。
同时保险公司可以围绕寿险产业链来设计产品组合,这也是其他类型公司无法竞争的核心优势。一般而言,保险资金中50%以上为寿险资金,寿险资金中又以中长期资金为主。保险资金可运用的中长期资金与养老产业的投资回收周期具有良好的匹配性。
3、房地产开发企业
近些年,绿城、万科、保利、绿地等知名房地产开发商纷纷进军养老产业。这些大规模房企巨头,需要面对当前的市场困局,在房地产领域内,重新寻找新的成规模的高增长市场,而养老养生地产,可能是其为数不多的选择之一。他们也有自己的融资渠道,一般通过上市公司定向增发、抵押贷款、募集房地产基金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以保利为例,于2012年开始全面布局养老产业,其养老地产采取了三位一体模式,提出以全产业链的形式进入健康养老产业,打造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核心”的三位一体中国式养老模式。经过五年的实践,保利已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落地多个专业养老项目。
不过,上市的房地产开发商的业绩压力和企业先天禀赋,决定了这类企业开发的养老地产存在着很强的房地产属性,养老功能的核心竞争力不足,往往容易出现概念大于实质的情况。开发商的强项在于产品硬件环境的打造,软件环境和养老服务是薄弱环节。因此,现在房地产开发企业与医疗资源的广泛联姻正成为趋势。
4、医院等医疗企事业机构
医疗资源是养老地产所需要的核心资源。现在有不少公立医院或者民营医院也在跃跃欲试,试水养老产业。医院在健康养生产品和养老服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毋庸置疑,但医院的级别和专科门类会决定其主打的养老项目的市场吸引力。
医疗健康机构的产品在设计、环境营造和硬件开发能力上与专业房地产商相比,有不少差距。因此,医疗机构与房地产企业合作联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短板,发挥各自的长处,实现合作共赢。目前,有越来越多的医院设立健康产业集团,将医院的资源与社区养老公寓项目资源打通。老年公寓内的定点医护窗口,可以成为往医院输送病人的一个渠道,这也成为医院等医疗健康机构参与打造养老产品的一个动力来源。
5、轻资产服务企业
养老地产服务体系构建的核心服务产品主要有两项,一个是专业医疗服务,另一个是专业护理服务。部分轻资产的家政服务公司、养老管理公司、酒店业者和旅游景区经营者,恰能提供养老养生项目所需要的专业护理服务,他们于是占据了专业护理服务这一项核心资源和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