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重要文件多次提及“城市副中心”,北京的副中心将会怎么建?
近日,北京市委公布《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建议》提出,“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有六个主要目标,即首都功能、京津冀协同发展水平、经济发展质量效益、生态文明、民生福祉、首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明显提升。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靳诺撰文指出,处理好“都与城”之间的关系是首都发展首先需要面对的问题。从功能维度上看,首都发展重点是推进“四个中心”建设,疏解非首都功能,做好“四个服务”。
“四个中心”,是指北京作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四个服务”,即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的工作服务,为国家的国际交往服务,为科技和教育发展服务,为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服务。
《建议》提出,严格落实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推进国家功能区建设;持续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区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
今年8月国务院批复的《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显示,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170万人左右,地上建筑规模控制在1.19亿平方米左右。
“根据规划要求,未来15年,首都功能核心区面临20万左右常住人口的疏解,合到每年就是一万多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李国平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降低建筑、商业和旅游密度的最终指向,也在于控制人口,让首都功能核心区逐步“静下来”。
根据《北京人口蓝皮书·北京人口发展研究报告(2019)》,2015年以来,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规模连续三年呈现“负增长”,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呈现“两连降”,预计能够完成“常住人口规模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的目标。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按照大城市的发展经验,人口的聚集度会不断增加,因此北京采取了相应的管控措施。城市在进行人口管控的同时,要注意不能降低人口集聚的效益。
《建议》12次提及“城市副中心”,如提出率先在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建设一批数字经济示范应用场景、持续加大重点区域的投资力度、补齐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短板等。《建议》还进一步明确了投资数额,即每年保持千亿以上投资强度,全市各方面资源优先向城市副中心投放,吸引一批符合城市副中心功能定位的重大产业项目。
那么,哪些产业项目将被北京的城市副中心优先发展?
李国平认为,金融业是首选。“金融是附加值最高、最有竞争力的行业,这也符合北京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一般发展规律。但是现在的金融街在量上不可能有新的扩张了,所以城市副中心的运河商务区,最重要的就是把金融这件事做起来。”其次,围绕环球主题公园建设,也要加强配套的商务服务。
《建议》提到,牢牢抓住疏解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以减量倒逼集约高效发展,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完善央地联动疏解机制,主动配合支持部分央属市属资源向河北雄安新区等地疏解转移。
陈耀提醒,北京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同时,一定要保障自身正常功能的完善。例如,一些教育、医疗的优质资源和适宜在大都市发展的企业,代表着国家的发展实力,不宜整体转移,但是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培育雄安新区的发展资源。
具体来说,何种企业或将面临转移?陈耀分析,“央企是肯定要有一部分的。涉及建筑建设、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的央企应该会转移得多一些,而金融和文化类的企业留本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