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赛纳视线

5000年前的良渚古城落地规划

作者:旅思马记微信号     浏览:1468次    时间:2019-07-19

按语

不要怀疑,这就是杭州余杭区北部“迷你盆地”中沉睡着的良渚古国,5000年前的文明,登峰造极。有以人为本,也有顺应自然,还有天人合一,更有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融合”。

良渚文化代表为良渚遗址,分布的中心地区在钱塘江流域和太湖流域,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冠形器、玉镯、柱形玉器等诸多器型。此外,良渚陶器也相当细致。

良渚文化遗址中心位于杭州市区西北部瓶窑镇,核心部位于古城“反山、莫角山、汇观山,11条水坝”,遗址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良渚古城遗址是人类早期城市文明的范例,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2019年7月6日,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得到国际社会认可。


文 / 杭州日报(hangzhoudaily)

不要怀疑,这就是杭州余杭区北部“迷你盆地”中沉睡着的良渚古国,5000年前的文明,登峰造极。




宫殿区最大的房屋900平方米,面积可以排进紫禁城大殿前三!

整个内城好比“史前威尼斯”,面积有4个故宫那么大!

水利系统有先进的“高低坝”布局,水库蓄水量相当于4个西湖,不仅抗洪,还能灌溉!

今天我们说的良渚古城遗址,主要包括了两大核心部分:良渚古城与大型水利系统。

有意思的是,从考古研究的数据看,水利系统要比古城的城墙早兴建约100年,这是一个长达数百年的精密的“城市规划”,良渚人堪称天才规划师。

比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的
超级防洪坝




良渚古城三面环山,处于天目山余脉一片C字形的盆地中。即使摆在今天,这里仍是防洪涝的重点区域。

先民在一位“王”的带领下从较北的地方迁至良渚,在此聚居,他们最大的天敌不是山林瘴气,不是毒虫猛兽,也不是更北方的部族,而是每年都会出现的山洪——不解决抗洪防汛问题,建城就无从谈起。

我们都听过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鲧用堵的方式治水,失败被杀;而大禹采用疏的方式治水,成功后成为一位贤王,开启了夏朝的文明。

而比大禹治水还早1000年的良渚古国,良渚人的治水方式就已经相当高明:他们先后建立了“高低坝”系统,将疏与堵完美结合,抗洪的同时,还实现了“西水东调”。

良渚先民在古城西部、西北部、北部共建造了11条水坝,分为4组,形成了高坝、低坝布局,建成3个面积不等的水库。

水库总面积是如今西湖的2倍,库容量相当于4个西湖,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宏大的水利工程!


从图上我们不难看出,这些依托地形建造的水利系统,不仅筑起了抗洪防线,而且将水脉引入了古城内,形成了“史前威尼斯”的美丽城景。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英国科学院院士、剑桥大学教授科林•伦福儒勋爵在评价水利系统时赞叹:“这样的文明,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区域,也不多见!

都说杭州之美,美在城之西湖。5000年前,良渚古城之西,也是山灵水秀。美有“灵犀”!


长得像叫花鸡的原始水坝建材

毫无疑问,良渚人在5000年前就已经在家门口建起了成熟的“百年工程”。

根据考古专家的分析,这些水利系统大致可阻挡短期内870毫米的连续降水,相当于当地百年一遇的降水量。

这样的“百年工程”有什么秘诀吗?这得从一种长得像叫花鸡的原始建材说起。“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是中国的一句老话,但泥土的质地决定了它无法依靠简单堆砌抵挡较大的洪水。


现代人在抢险时会用沙袋堆砌的方法抵挡洪水,良渚先民用的方法大致也是如此,只不过,当时没有尼龙编织袋,先民们用的是一种神奇的“草裹泥”。


在泥土中加入荻草的茎秆,泥土内部的摩擦力便被大大加强,抗拉强度也成倍提升,因此,“草裹泥”的稳定性远高于简单的泥块。
简单说,这些“草裹泥”相当于现代水坝建筑中使用的“钢筋混凝土”,它们使良渚先民的大坝变得牢不可摧。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中也提到了荻草,并说明它是在秋天开花的。

而“草裹泥”的出现还带来了一个有趣的信息:泥中的荻草多有开花现象,由此可知,良渚先民应是在秋冬时节制作草裹泥、修筑水坝。这里面也包含了良渚先民的智慧,因为秋冬季不仅农闲,还是枯水期,此时兴建水利,正合时宜。
兴建水利工程可能花了良渚先民几代人的精力。

研究人员推算,整个水利工程的土方量达到260万立方米,假设每天采集、运输、堆筑1立方米土方各需要1人,每年仅秋冬枯水期参与修建,就需年出工30万人,连续修建26年才能完工——要知道,26年,那几乎是良渚先民一生的长度。



四通八达的水乡“高速公路”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早期良渚先民的努力为后来古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多方面保障。


建城需要发达的交通运输,而城市水道成了建材运输的快速路网,相当于我们现在的“高速公路”。

有了这个阡陌纵横的“高速公路”,建材从不同的山地采集后,又被运往不同方向的城墙工地。

同时,用于兴建民居、宫殿的木料,用于雕琢玉器的原石,甚至从山林中捕猎、采摘的动植物,还有城外的粮食,也通过水道运至城内的各个地方。

根据勘探结果,考古人员目前在古城内共发现了51条古河道。


大坝怀抱中的鱼米之乡

2017年,在良渚古城区域一个叫做池中寺的台地上,考古学家有了一个惊人的发现:这里埋藏着两处大面积的炭化稻谷堆积点,据推算原有近20万千克稻谷。

这极有可能是被火灾烧毁的古城“粮仓”!也就是说,当年的良渚城内有的是“余粮”。

我们知道,水稻的生长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水,只有具备精细化的水资源管理能力,才能建设富饶的“鱼米之乡”。

当时举世无双的良渚水利工程,其控制面程超过100平方千米(相当于139个故宫),足以惠及大片稻田。

考古人员在茅山遗址发现了约85亩的稻田,规整的田埂、道路系统和灌溉系统与如今的稻田极为相似。
不难想象,干旱时节,上游水库开闸放水,潺潺流水从“主动脉”到“毛细血管”,流经河道和稻田间的水渠,浇灌出一方富足。
北宋时期,苏轼任杭州知州时,鉴于西湖面积不断缩小,动员大家开挖疏浚西湖,不仅西湖恢复了如画景色,沿湖大片良田也连年丰收。苏轼一定不知道, 他的善政,竟与城西北史前的另一座“西湖”一脉相承。


石破天惊的“中华第一城”

保障全了,建城就方便了。我们可以先从整体上认识一下这座古城。

大小莫角山一带是宫殿区,也就是“王”的居所;偏西的反山安葬着历代的“王”与同等级的权贵;城墙的东北与西南对角是雉山和凤山,自然山体成了城墙的角楼;8座水城门和1座陆城门构成了古城的全部出入口。
令人惊叹的是,良渚古城这种内外有别、体现阶级分化的结构,与后世封建王朝建都的模式高度一致。不需拿其他古都来比较,我们就拿杭州说话。

《咸淳临安志》中有“京城四图”,记录的就是南宋临安城的结构。

▲浙江图



▲西湖图



▲京城图


▲皇城图

“京城四图”分为浙江图、西湖图、京城图、皇城图,如果对照着良渚古城的结构看,皇城图内的区域相当于莫角山宫殿区,京城图内的区域就是良渚古城的内城,西湖图内的区域是良渚古城的内城外郭,而浙江图大致就是良渚古城外的大面积鱼米之乡。


管城市格局、建造方式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从功能规划的角度看,良渚先民与几千年后的南宋人有着高度的默契——高高的城墙拱卫着居中的主君,依托山地、水利之势让王卧高于整座城市的平均海拔,让掌握着国家大权的王能够俯瞰全城,以此彰显至高的地位。

让我们来看看城内的建设细节:良渚古城的莫角山宫殿区是良渚古城的制高点,历代良渚王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其中最大的一座房屋占地900㎡。

紫禁城三大殿,太和殿2377㎡,保和殿1240㎡,中和殿580㎡,放到数千年后的清朝,良渚王的房屋规模也能排进紫禁城前三,恢弘程度可见一斑。



良渚古城的城墙总长6000米,它有个特点,特别宽,最宽的地方达150米。比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明朝洪武年间建造的西安古城墙(底宽18米,顶宽15米)至少还要宽2倍以上。因为实在太宽了,良渚人索性就在城墙上造房子,过日子。

整个古城和水利系统的总土石方量:约1005万立方米!这个数字很抽象,举两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这个工程需要多少时间?1万个人,以农闲时间参与建设100天计算,需要近30年才能完成全部的工程,而良渚人平均寿命大约只有27岁。

杭州西湖文化广场的室外广场面积约10万平方米,如果用1005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可以把整个室外广场抬高100米。

水利的兴修、城市的建设、农业的发展,带来的是人口的增长。据推算,良渚古城在鼎盛时期的人口约40000人。早期文明起源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乌尔古城人口约34000人,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城人口约40000人。
这是什么概念?类比当代,从人口方面来说,良渚古城就是一线城市,而且是国际级的一线大城市。



▲良渚古城规划示意图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