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为了拉动经济,对付通货紧缩,摆脱经济低迷,美国和西方各国均采取了宽松的扩张的货币政策。
而这种货币政策持续时间过长,必然造成流动性泛滥,造成经济泡沫和债务货币越来越大。这是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的起因及根源。
货币的流动性一定要有,没有流动性就没有经济的发展,过剩和过紧流动性都是隐患。
债务性货币也要有,没有债务货币就没有经济规模,但泛滥就是灾难。
2.国际经济的核心是美元经济,而美元发行不是以美国实际财富和实物价值为依据的。
1964年美元发行与白银脱钩,1971年与黄金彻底脱钩,“美金”从此变成“美纸”,想发多少就印刷多少。
多年来,过量的美元发行,必然导致美元大幅度贬值。这次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是积累过量发行近30年的爆发。
此外,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债务货币,正是通过美元贬值来转嫁损失的。近期美国次贷损失、高油价、高粮价、钢材和矿石涨价,就是通过美元贬值,不声不响地分摊给了各供货国家和持有美元顺差的世界各国人民身上。
3.美国中东政策不公,引起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反抗。
导致中东各产油国家联手提高石油价格,以“石油武器”对抗美国和西方国家,使得这次国际性通货膨胀雪上加霜。
4.国际金融(含西方各国家银行、美国联邦储备局)与国家经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独立系统。
国际金融(也称国家银行)控制货币供应,是供钱者,通过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一松一紧)获利创造财富;各国政府的财政部门是货币使用者,是花钱者,通过投资和政策指引,稳定发展经济,创造财富。
离开了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国际金融将变得无事可做。制造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不仅是国际金融的天性,而且是天职。
二、中国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起因
1.1997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与欧美国家一样,面临同样的通货紧缩和经济低迷,需要同样宽松的扩张的货币政策来拉动经济。
我们不能忘记,朱熔基总理那一届政府在拉动内需上做过坚忍不拔的努力,卓有成效,创造了2002年经济回升。
但是好景不长,04年通货紧缩尚未结束,就有人惊呼“经济过热”、“通货膨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改过去的宽松政策,提出“双稳健”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收紧银根。国务院出台“国九条”控制信贷和房价。央行10月首次改减息为加息,接下来连续6次加息。05年公布“七部委新政”,提高房贷利率。06年国务院再次发布调控楼市“六措施”。结果,在国际经济危机没有到来之前,以为“狼来了”,一瓢冷水浇下去,先病倒了,趴下了,乱了阵脚。强壮的中国经济变成弱不经风的经济,是这次全球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蔓延中国的原因之一。
2007年我在《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何以大惊小怪》一文中讲到“国家目前不存在通货膨胀,但是目前所有的经济对策,恰恰是在制造通货膨胀,是在从经济的单一环节失调,走向经济所有环节的全面失调。”指的就是这个问题。
2.我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欧美等世界大国崛起有本质的不同。
我们靠外贸、外向型、外需起步,基础差,底子薄,缺口大,制度不合理,但起步快,生长快。这种发展模式带来的副作用,其一是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它不是按本国而是按照外需来设定的,落后的、耗能的、损害环境的、劳动密集型占主导,高科技的、基础的、配套的、实力型的不足;其二是外需和外向消费占国家经济70%. 一旦国际市场、国际金融资本市场有任何风吹草动,一定会波及国内。近些年遭受经济和金融危机重创的日本、韩国、泰国、越南、马来西亚、印尼、“比索危机”的墨西哥、东欧几个社会主义国家,均无一例外。
3.我国金融和财政制度“双轨制”,使通货膨胀有机可乘。
“双轨制”,即计划经济的金融财政制度与国际金融制度并存。
国际金融是货币供应系统,它不属于国家;各国财政是货币使用系统,它属于各国政府。
中国的金融和财政系统,原来统属国家,随着银行股份化,政府和央行对银行及货币供应的控制能力正在迅速减弱。计划经济那一只脚已经没有办法应对眼前的资本主义危机,迈入国际金融的那一只脚还没有学会站立走路,非常有可能踏入国际金融陷阱。近期发生在中国的流动性泛滥、高房价、高物价、高股市转暴跌、调息不见成效,就是例证。
留美经济学家宋鸿兵指出:中国自建国以来之所以没有出现重大经济危机,其原因是没有人为恶意制造者,当国际银行家全面进入中国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打击中国的金融体系,毫无疑问是他们的重中之重,对中国下手,绝不是会与不会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的问题。在这一点上,任何侥幸的想法都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宋鸿兵《货币战争Currence Wars》pp.186
三、错失的机会
2005年,我的直觉和来自各方面的资讯告诉我,眼前的经济繁荣只是“昙花一现”,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将提前到来,金融危机是最残酷、最惨烈、最先开火、最后决战收场的一战。这次危机与1997金融危机之间的好日子,竟然如此出奇的短暂!
同时,我预感上天是公平的,在中国首次经济危机不期而致的同时,又给了我们许多胜算的机会。如果把握得当,21世纪的世界真的会对中国微笑拥抱。
1. 人民币升值
无论当时中国的经济专家、金融专家、政府领导讲过多少次人民币不能升值的理由,以及人民币升值的多少害处,我都坚定地认为人民币一定要升,为中国经济强盛而升,为人民币成为世界强势货币而升,为每一个中国公民的劳动财富和价值不被贱卖而升,为从容应对国内外可能发生的任何经济波动而生。05年4月30日我在网上发表《人民币升值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7月21日人民币破茧升值。这个机会,我们的政府抓住了。
但是,人民币升值以后如何运用,如何趋利避弊,如何用于调整经济结构,消除银行的呆帐坏帐,改革货币制度,最终消除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根源,我文章里都想到了。然而,这最重要的方面却被忽视了。
2. 大量国际“热钱”涌入
我认为,中国经济蓬勃发展,人民币升值,国际“热钱”必然大量涌入,这是坏事也是机会。站在国家经济资本化的战略高度看,它既是我国未来金融资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战略性转变和人民币强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武器,犹如“草船借箭”。当然,如何“借箭”而不被箭射杀,如何操控“热钱”而不被烫手,需要智慧和能力。无论如何,对“热钱”应该合理吸纳、运用,让它为中国经济服务,而不应该拒绝、打击。
可惜的是,我们国家对“热钱”还是采取了拒绝和打击的态度。05年,就有1000多亿美元“热钱”去了日本,帮助日本股市和通缩经济在沉寂10年后结束低迷。只有少数(100亿美元)进来中国帮助房地产商“度难关”。
3. 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剧增
中国经济依靠外需起步,一定数额的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是正常的。但要真正运用好这些外汇,必须及时购置战略性资源(石油、矿产、煤炭、粮食、黄金等),调整经济结构,保持外汇收支基本平衡,才能应对国际通货膨胀,平抑国内物价,逐步转向内需,才能做到真正保值。也就是说,外汇要花在最值钱、最重要的地方,越及时越好,收支平衡最好。储备钞票是不值钱的,储备战略性资源才值钱。
到目前为止,我国外汇储备达17500亿美元,世界之最,等于全世界最傻!近几年仅美元贬值一项就损失了350亿(合2500多亿人民币),据说购置美国债卷(泡沫资产)又损失数百亿。美元在一路贬值,外汇储备在天天蒸发,中国成了全球最土的土农民,辛辛苦苦劳动创造的财富送给别人享用,自己死死抱住一本存折,天天看着上面的数字过着清贫的苦日子。
换一种做法,这17500亿美元外汇当初用于购置战略资源,别说通货膨胀,就是再来两次“金融风暴”,我们不仅应对自如,还有盈余。哪象今天这样无助、无奈、无底、心乱、慌张,不知道明天的世界还会出什么乱?
4.房地产市场预警
2004年发生的房地产投资过热(注意:是投资,不是房价,房价05年下半年才从京津沪深开始升温),向我们发出了3个层面的预警:一是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不仅仅地产),连续3年递增每年超过40%. 真正需要结构调整的方面投资不足;二是所有银行借机扩张业务,发放大量债务货币(贷款),制造房产泡沫、股市泡沫、资产泡沫、以及其他重复投资产业的泡沫;三是政府的货币政策有重大漏洞,只会调控利率,不会控制债务货币。
如果当时接受这3个层面的预警,调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我另有分析),今天的房地产业、购房百姓、银行、政府,会四方皆大欢喜。
然而,专家们看不到这3方面的本质,不感正视已经出现的问题,作出了另外一种的判断和决策。
现在房地产业的情景是:地产商干也不是,不干也不是;房价涨也不是,跌也不是;银行贷款不是,不贷也不是;政府调控不是,不调控也不是;百姓买房不是,不买也不是。21世纪初中国经济的支柱,涉及国计民生、安居乐业,涉及金融、财政、税收、就业、GDP、人均收入、经济发展水平等国家最重要最庞大的产业链条,就这样莫名其妙的断裂了,倒塌了。何去何从,无人问津,无人知晓,随风雨缥缈。
另外,社会固定资产的其他投资、各行业的实业性投资,所面临的问题一样尴尬。
5. 资本市场、证卷市场、股票市场预警
这3个市场发生的问题与房地产业惊人相似,银行在其中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制造了泡沫和垃圾,制造了混乱和麻烦。
政府急需调整货币政策,限制银行制造泡沫和垃圾的功能,中国的资本市场、证卷市场、股票市场,立即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投资机构、基金欢迎,卷商、股行欢迎,股民、股东、上市公司欢迎,这才叫做救市“救根本”。
6.农产品和石油价格预警
两种产品不同,一个是生活必需品,一个是战略资源;
影响范围不同,一个影响部分商品价格,一个影响物价全面涨跌;
政府调控方法只需一个:财政政策。就是说,政府的投资、花钱、税收、贷款、利率等,都要向这方面倾斜,特别是政府用外汇储备购置战略资源,或者将人民币储蓄换成战略物资储备(将纸换成金),这样,才能保证人民币和物价长期稳定,保证人民消费和储蓄同时稳定。
价格必须全部放开,物价不是物价部门能够控制的,越控价越高;
财政不必补贴,补了生产补差价,补了运输补消费,越补负担越重,越补价越高,外国企业非常期望我们领了补贴去进货;
政府不必担心,价格交由市场平抑调节,如果价格违背市场规律,请放心,房地产巨商巨富会抛弃房地产,去养猪、种粮、种菜、炼油。
但是,现实情况是:需要政府控制的财政没有控制,不需要政府操心的价格、补贴,白忙了一大堆。最后结果:物价还在继续攀升,几种商品涨价带动所有商品全面涨价,老百姓消费是贬值,不消费也是贬值。
以上问题,详见《人民币对外升值对内贬值何以大惊小怪》
四、最后的防线
如果说,在近几年国际国内发生的一系列经济恶化中,我们已经犯了许多错误,错过了许多机会,那么我认为,只是致我们于十分被动挨打的境地,丧失了招架之势。接下来如果我们还不清醒,继续犯错,那才是致命的。
1. 首先对付经济衰退
面对当前国内外通货膨胀与经济衰退2个同时出现的问题,要改变过去先解决通货膨胀做法,坚决地首先地解决经济衰退问题。
因为解决通货膨胀,经济会加速衰退,中国经济会处于更加严重的病态。只有首先解决经济衰退,才能有时间、有空间、有能力、有强壮身体、有足够精力,去对付当前通货膨胀和经济中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
这个问题,我在《人民币升值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中有分析。
2. 改革金融货币制度迫在眉睫
要深刻认识目前中国金融制度“双轨制”的极大隐患。金融专家们往往把金融改革描绘成了一个巨大无比、难上加难的工程,要么死抱住计划经济那一套不放,要么抄袭国际金融那一套,这都是注定要碰得头破血流的。
我认为,改革金融首先要做的、最紧要的、刻不容缓的是:中央政府必须立即解除国家银行、股份制银行、所有外国银行在我国国内的债务货币和部分储备金业务,实行完全储备金制度。同时,建立中国自己的(不要学外国)“金本位”货币制度,以此监控所有银行体系。否则,就是把“控制流动性过剩”再讲一千遍,人民币和人民的财富积累还是照样被别人掏空。通货膨胀、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百病缠身”,该怎样发生,照样发生。
1966年,格林斯潘出于职业道德,讲了一句真心话:“在没有金本位的情况下,将没有任何办法来保护人民的储蓄不被通货膨胀所吞噬。”《Capitalism: The Unknown Ideal》pp.35
中国政府的金融改革的最终目标,是用金本位制度监控国家银行、所有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使他们成为我国政府和人民的经济帮手,真正的人民银行,而不是别人的帮手或者帮凶。
这一点,我们要学习韩国人民,在1997年金融危机时,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向国家捐出家庭首饰和黄金,帮助国家渡过艰难。但我们不能等到暴风骤雨来临才行动,改革金融制度最好在阳光灿烂时。
3. 立即改革现行财政制度
当前国内经济的主要矛盾、核心问题、混乱的根源仍然是内需问题。朱熔基总理那届政府努力拉动内需,顶过了金融危机。但接下来的“房价”、“物价”、“过热”、“通胀”扰乱了政府视听,财政制度不合理、经济结构不合理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内需紊乱的核心问题被搁置了。
改革现行财政制度,学会如何花钱,如何调整结构,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一经济顽疾。
一是消除国际收支不平衡。我国外汇储备17500亿美元,这是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巨大动力,它不是财富的代表只是一张空头支票,花得越及时越关键越有价值。如同农民家里的存款,及时购置拖拉机、播种机、种子、肥料,及时播种、管理、收割,才能带动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增。如果放在存款里,永远只是一张废纸,永远停留在人力劳动的初级阶段,过去的劳动成果和财富将丧失怡尽。
二是财政向能源、交通、农业、教育、高科技、新技术倾斜。通过税收、贷款、利率、政府直接投资、开支等,逐步调整结构,从外向型为主转向内需为主,增强国家、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实力。对房地产业、建筑业、药业、金融业等投资过热行业,以及技术落后、高能耗、高污染、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不要采取人为的行政的办法干预市场、干预价格,应该采取税收、贷款、利率等财政政策去调控投资、赢利、价格市场,以保证企业和经济健康发展。
这个问题过去讲过千百次,但是没有行动。建议财政立法。
三是制定财政法律,完善管理资本市场、证卷市场、股票市场。以法律维护投资银行、投资机构和基金、上市公司、证卷公司,以及他们各自相互之间的公平竞争、实力竞争和经济秩序,特别是上市过程和上市之后的财政秩序,从根本上维护股东、股民的合法权益。
四是制定应对国内外金融危机的财政政策。在通货膨胀的时候,采取怎样紧缩的财政政策,在通货紧缩的时候,采取怎样扩张的财政政策,来保护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保护中国劳动者、消费者、储蓄者的劳动成果和财富不被吞噬侵占。(目前我们的政策往往相反!)
五是财政政策支持帮助弱势群体。无论经济发展如何进步,如何公平,如何完善,总有一些弱势群体(个人、企业、行业)必须由政府财政支持。
比如普通百姓的经济实用房、灾难救援、社会救助、残障人生活等,要从社会捐赠为主转为财政为主,才能具备专业性、有效性、及时性,防患社会和经济动荡于未然。今年的雪灾和震灾,就突显出缺乏专业资金和专业队伍的困惑与弊端。
此外,全世界所有发达国家都是政府财政负责百姓的经济实用住房,美国如此,英国、法国如此,新加坡、香港也是如此,惟独中国财政没有。临时把这项责任抛给了高价竞拍购买商业用地的房地产商,用行政干预市场,要求高中低商业住房均衡价格,均衡面积(规定70%住房不得超过90㎡),又不提供政策、法律、财政支持,这当然使得开发商和购房者左右为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