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文学之窗

一位民间舞蹈艺人24年的坚守

作者:     浏览:2052次    时间:2015-01-23

二十四年的守望

又有谁知道陈朝寿夫妇24年来的酸甜苦辣呢?

“开始创办的时候,我自己购买了录音机,用电池,每月10对,一对1.5元。1989年我们发达村通电以后,每晚上4盏电灯,100瓦一盏,每年大概花费500多元。”陈朝寿叙述着20多年来的往事。“不过,作为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只要乡亲们劳动之余有个乐趣,大家相信我这个老头子,再辛苦再劳累也是高兴的。”“我从1973年以来,就是村里的妇女主任,陈朝寿和我为了办这个‘业余演出队’,大家都知道我家是‘补锅匠摔跟斗——倒贴’。”陈荣英笑呵呵地说。

在发达这样的边远村落,喜欢民族民间歌舞是悠远的历史了。乡里的同志介绍,陈朝寿为了维持“演出队”的“生存”,1983年自己开小商店,1986年从事铁矿石生意,1989年给林场做间伐生意,1991年至1992年搞药材生意,1994年搞了打石场到今天,估计花在“演出队”上的经费不少于几万元。

如今,陈朝寿夫妇组织的“陈家寨民间艺术业余演出队”已经成为了“发达村民间艺术业余演出队”,先后参加的村民有300多人,并且覆盖了发达、雉街、林发三个村。因为拥有这样富有民族气息的“演出队”,该村社会治安、人口控制与计划生育、科技兴农等工作特别好。20多年来没有发生大的治安案件,计划生育率95%,适龄儿童入学率100%,科技兴农普及率93%以上。“我是1986年就来参加演出队的,我家四姊妹都来了,我和哥哥一组,妹妹和弟弟一组,白天做活路,晚上六七点来,12点回家。学习了一年多,1987年还参加贵州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我们去了12个,得了第二名。我们这里的治安非常好,年轻的都喜欢来跳,或者是来看。”已经结婚了的老“演员”陈莉滔滔不绝地告诉我他们“演出队”的“辉煌”。

在陈朝寿家,那一本本鲜红的“荣誉证书”摆放在书柜上。2005年8月,赫章组织的代表贵州到广东参赛的《彝族铃铛舞》荣获全国民族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其中就有陈朝寿的队员参加呢!去年,《彝族铃铛舞》和《苗族大迁徙舞》被省里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采访中,雉街乡乡长文永凤说:“因为有了这只宣传党的政策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演出队,我们的工作好开展多了。”在发达村,听说我是搞文化“调查”的记者,无论是过去的“老演员”,还是其他村民,都希望我把“陈四爷”和“演出队”反映出来。

“我是1986年参加演出队的,是‘陈四爷’让我有了美满的婚姻家庭。”一个“老演员”悄悄告诉我。

“我父母去世早,如果不是来参加演出队,我都不知道今天我是什么样了。”另一个“老演员”激动地说。

为支持演出队,今年乡政府挤出8000元资金购置了20套演出服装,30套铃铛,1个锣鼓,12个腰鼓,村里支持了功放机和高音喇叭。演出队的“鸟枪换炮”,给陈朝寿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如果我把这个演出队办跨了,我对不起组织上和乡亲们。重要的是放心不下啊!如果这些民族歌舞失传了怎么办?”陈朝寿如今也忧思重重。“我已经64岁了,女儿担心我,儿子担心我,害怕我劳累过度了。说心里话,我现在担心的是我们的民族文化丢失,下一代没有人知道!”

离开陈朝寿的家,离开发达村,我沉重的步履跨出村口时,“演出队”那悠扬的歌声传来“芦虹高原上/高不过韭菜坪/韭菜坪山下是彝家/一村又一寨/山清水秀燕麦黄澄澄/牛羊成群满山哟/彝呀彝家笑哈哈。”一曲动人的《芦虹高原》送我回程。

返回县城,县委书记范元平带给我的消息令人振奋:赫章县已经组建的“夜郎民族歌舞团”,正对集歌舞、史诗为一体的大型歌舞《夜郎魂》紧锣密鼓地进行挖掘、排练,将在今年的秋天公演。

“我们这里是古夜郎之都,县委、政府正在着手制定措施,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文化就是生产力已经成为党委政府班子的共识,如何用文化来提升赫章的优势,就需要陈朝寿这样的精神。对陈朝寿这样的民族民间艺人,县里已经开始摸底调查,给予大力的帮助和扶持。”范元平告诉我。(《当代贵州》杂志社 王庆 )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