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赛纳视线

“广场协议”与人民币升值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作者:徐布加     浏览:1425次    时间:2015-01-21

人民币升值,从国际到国内已经吵闹了两三年。我国绝大多数专家学者、金融界首脑、政府发言人、国家领导人的结论是保持稳定,不赞成升值,要等待时机成熟,完善制度,甚至列举出人民币升值的20种恶果,引用频率最高的当数“广场协议”。好像人民币升值如洪水猛兽,大祸临头,好像“广场协议”带给日本的是经济灾难。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广场协议”与人民币升值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作出澄清。

一、“广场协议”的起因

20世纪70年代,世界第2次石油危机造成美国严重通货膨胀,高额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威胁美国经济稳定。1985年9月,由美国提议,英、法、德、日参加,5国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开会,达成5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有秩序使世界各国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解决美国的贸易赤字”协议,简称“广场协议”。

首先,我们要明白,“广场协议”并不是针对日元升值,而是针对美元贬值。

其次,“广场协议”要求世界各国主要货币“有秩序”升值,而不单是日元升值,不是被逼升值,更不是升得越高越好。


二、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巨大好处

谈到日元升值,人们更多谈的是泡沫经济;股市和地价上涨;外贸和出口受挫;金融和货币政策失灵;经济衰退等等。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1985年日元升值给日本经济带来的是巨大发展机遇和成就,忽视了这次日元升值在日本经济中的重大意义。

1、极大提高了日本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元升值后,日本GDP在世界经济发展组织的比重由1984年11.6%上升为1988年26.5%,人均GDP1987年超过美国。一个自然资源贫乏的岛国,经济崩溃后长时间才得以恢复的战败国,总面积不及中国云南省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

2、日元升值确立了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即使后来欧元加入,日元仍然是国际4大货币之一。

3、日元升值帮助日本克服了资源和经济结构、金融制度的制约。日本经济发展受制于资源和美国控制,其金融制度僵化,产业结构问题深重。政府曾经采取许多改革措施都不能凑效。而日元升值,恰好给这些改革和突围带来了机会,有了“本钱”,成为改革的催化剂。

4、以日元升值为契机,日本对外投资大幅度增加,在海外购置资产,建立生产基地,海外纯资产迅速增加。1986年达1804亿美元,超过老牌扩张帝国英国(1465亿),跃居世界第一。2002年,日本海外纯资产14338亿美元,比日元升值前1984年增长了18倍。

5、日本人民享受到了战后40年努力奋斗,发展经济创造的成果。无论是国家、企业和个人,都从日元升值中享受到投资、赚钱和消费的好处。

三、日本政府在日元升值中的成功与失误

“广场协议”之前,日本发生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所有条件几乎全部具备:

l       日本经济在美国的操控和保护下,经过10多年高速发展,生产过剩,通货膨胀显露狰狞。

l       经济结构严重不合理。出口成为日本经济的主要来源,而几乎所有原材料依赖进口。石油能源和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日美贸易磨擦不断,使对外依存为主的日本经济遭受到空前压力和打击。

l       金融制度僵化,外汇管理低效,大量资金流向房地产和股市等投机市场。房地产和股市的泡沫转化为银行的大量呆账坏账,这些损失最终都转嫁到了每个企业和每一个公民身上。

因此我认为,“广场协议”之后日本政府最大的成功,是变被动为主动,利用日元升值机会,消除和缓解了来自于国际国内给日本经济造成的各种危机,成功登上了世界经济大国宝座。

日本政府在日元升值中的最大失误,是过于傲慢和自信:

l       “广场协议”希望日元“有秩序”“升值30%”。但是仅仅一年时间,日元升值1倍。1987年2月“卢浮协议”5国政府决定将汇率稳定在当时水平,而日元一直升到1989年初。最高时升值3倍多。升值幅度之大,速度之快,绝无仅有,这为日本经济新的不稳定埋下隐患。

l       日本政府在日元升值后曾经5次降低银行利息,极力扩大投资规模,制造经济景气,企图拉动内需,结果造成虚涨。银行为大量呆账坏账所累,致使政府拉动内需的努力落空。

l       “广场协议”美国的目标是,改善自己的经济和金融状况,减低日本的贸易顺差和发展速度,但是这两个目标都落空。日元升值前日本贸易顺差为350亿美元,升值后的1985年、1988年、1992年分别达到461亿、775亿、1066亿美元。外汇储备也从1984年263亿,增加到1990年的770亿,2000年3616亿,2003年5600多亿美元。

l       迅速扩大的货币不能被企业吸收消化,原有的产业结构饱和,新型产业没有给予引导支持,大量资金流向投机市场,更加深了经济泡沫。而同时期本币升值的英、法、德、意等国,却没有出现严重泡沫,没有发生日本90年代的经济衰退。这说明,经济泡沫、经济衰退,同货币升值并没有必然联系。问题出在日本政府过度傲慢自信,应对措施失误,事与愿违。

四、日元升值给人民币升值的启示

当前,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同“广场协议”时的日本,有惊人的相似:

1.中国政府推进外汇市场化改革10年,外贸经济在GDP中所占比例,从1994年40%上升到2004年70%,中国对外经济依赖程度之大,高于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国际经济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波及国内经济。

2.近2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然而,1994年开始,商品经济连续9年走低,除2003年国际油价和国内农业政策性价格上涨外,物价一直低下。2004年公布600种商品供求状况表明,近3年中国几乎没有需大于求的商品,这预示由于分配不合理导致内需不足和生产过剩危机随时可能发生。

3.中国政府采用的是“钉住美元”汇率政策,后来加入了港、日、英、欧等12种货币,外汇交易中也选择了7家外国银行。这同中国自己的金融制度和货币政策产生了严重冲撞。同时,美元对世界各主要货币已经连续3年下跌。如果继续下跌不能扭转,将直接影响对美最大出口国中国,影响中国的经济增长,出现生产停滞型危机。中国银行系统大量呆账坏账的存在,金融制度和应变效能低下,更增加了解决所有危机的难度和复杂性。

日元升值的成功和失误提示我们:

第一,人民币币值长期被低估,同国家经济发展水准严重失衡偏离,是不争的事实。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经济实力大增,是美国经济增速的3倍。但是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11年不变,27年不升,甚至跟随美元对世界其他货币的贬值而贬值。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努力奋斗,发展经济所创造的价值,人民的劳动成果,却被汇率冲消了,贱卖了,人民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人民币本币长期低估,真正受益的是他国,受损的是本国,是人民。

因此,人民币升值不能简单理解为对进出口企业和出国旅游有利,受益的是中国所有企业,是国家整体经济,是每一个中国公民。任何理由都可以压低人民不升值,但是中国经济直至每一个公民需要为此付出代价。压低失衡越久代价就越大,长期压低就需要付出沉重代价。

第二,人民币长期偏离经济发展,不仅对外贸易不公平,受到外贸国越来越多的指责、限制和打击,更重要的是对国内企业也不公平。政府对出口企业退税、补贴,冲减低汇率损失的做法,实际上是变相鼓励企业不公平竞争,鼓励低价恶性竞争,削弱了企业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升级,创立自主知识产权,获取合理生产利润,提高员工劳动保障和福利(许多企业根本没有)等能力,以及这些能力所需要的资金保证。实质上,削弱了中国企业的长远竞争力。

有人说,周边国家希望人民币保持稳定,又有人说,不能屈服于大国的压力使人民币升值。我认为,用这种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极端的幼稚和愚蠢,恰恰是中了别人的间计。

第三,日元升值当初,日本经济和财政均处在上升时期,顺境之中。日本经济快速发展中碰到难题,如经济结构、金融制度、货币政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生产过剩,通货膨胀,产品升级等,都在升值中得到了较好解决和缓解。但是,发生“金融危机”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比索危机”的墨西哥,是在经济状况恶化时被迫应对同样的问题,结果就大不相同了,经济倒退15~20年。因此,对待人民币升值,主动比被迫好,财政和经济状况上升的时候比恶化时候好,宜早不宜迟,千万不能等到危机到来才动手,越早升值越有利。

日本的经验告诉我们,“时机成熟”,“ 完善制度”,“宏观调控完成”,这种理想状态是永远等不来的!

第四,中国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均面临“双重压力”和“双重危机”,并且危机正在迫近,后退和回避是没有出路的。金融体制改革同人民币汇率改革一样,躲避也是没有出路的。人民币升值,有助于缓解这些压力和危机,也使金融体制改革和汇率改革处于更加有利的位置。

第五,渐进式的人民币升值和汇率改革,符合市场规律,符合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符合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也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人民币币值长期失衡被低估,国内主流经济学家基本上不承认。国外经济学家测算方法和结果各不相同,从10%~1倍不等。

我认为,近10年人民币有升值1倍的空间。2006年升值10%(即人民币对美元为7.50:1),2010年之前再升值40%(人民币对美元为6.00:1),2015年之前再升值40%(人民币对美元为4.50:1),不仅完全可能,而且是适合的。

第六,人民币升值,本来只是货币政策中的一件平常事,但是它折射出中国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预示中国经济正处在重大战略性转折关头。这里,机遇和风险共存,我们既不能因为有机会而轻视风险,更不能因为风险而放弃机会。

五、人民币升值与房地产业

我认为,中国20世纪基本完成工业化之后,21世纪在继续城镇化过程中,已经迈入了经济货币化和资本化进程。21世纪前20年,要形成类似欧美发达国家20世纪末稳定的经济结构,以金融资本为主导,以后工业化产业资本为基础的经济强国。在这重大战略性转变时期,中央的宏观调控正确有效与否,至关重要。

第一,   房地产业是政府宏观调控的重头戏

房地产业在中国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几年,尽管政府三令五申压缩,降温,但是它在国家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和作用不容忽视。2003年,房地产投资10106亿人民币,占全社会总投资51500亿的19.6%,2004年,房地产投资13158亿,占全社会总投资22.5%,2005年第一季度仍然高居21.13%,其中,超过30%的就有14个省市。上海、北京等主要城市,房地产投资比例高达50%以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一位教授比喻:“房地产要挟整个中国经济,如果房地产崩溃,整个国家经济就可能发生危机。”当前,房地产问题最大,影响全局,中央宏观调控,重点当然在房地产业。

第二,   货币在房地产调控中初试锋芒

2003年的房地产过热,实际上2000年就已见端倪。起因(根源)是地方政府以“招商引资”为名大量违规批地,制造城市短期繁荣;企业则“以地套现”从银行抵押套取大量资金。其结果是失地农民进一步增加,农业连续4年负增长,资源和环境状况恶化,银行呆账坏账急升,由于分配不合理造成的城乡差别、贫富差别、区域差别进一步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高达6:1,为世界之最。

面对一系列严重问题,中央首先下达121号文件,严令停止征占耕地。但到2003年底,耕地面积仍然减少200万公顷以上,粮食产量降到1990年以来最低。

紧接着,政府通过银行提高房地产贷款条件,希望收紧“银根”,使房地产降温。结果事与愿违,地价和房价空前高涨。

为此,国务院紧急召开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稳定房价的8条措施,把房价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建立政府问责制强行压制。然而民众、媒体、房地产界反馈回来的一致信息是,效果有限!

于是,中央政府再次出台“七部委新政”:调高房地产贷款利率;征收购房不足2年者5%转让交易税;无偿收回满2年未开发土地;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在严禁征占耕地前提下,对流通性差和投资不发达地区的土地供量放松限制等等。

至此,房价地价爆涨势头才得到初步遏制,并有开始回落迹象。

回顾这次政府对房地产过热的调控过程,可以看到,所有的行政的、非经济的,哪怕是通过经济部门下达的行政命令,实际效果都是十分有限的。以货币为手段,运用市场规律和机制,宏观调控才有可能凑效。

第三,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业的影响变数

2006年,是中国银行系统对外开放的最后一年,所剩时间已经不多。人民币升值以及同它紧密相连的汇率改革、金融改革等,至今仍然迟迟不明朗。

汇率改革无非两种可能。一是同欧美发达国家完全接轨的自由浮动,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中国毕竟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和金融体系远不适应。二是有条件自由浮动,即同国际接轨的独立汇率制度,将“钉住美元”改为“钉住两三种货币”而不是“一揽子货币”。总之,现行的固定汇率制度肯定没有出路,会在飞速发展的经济运行中碰得头破血流。

人民币升值,只是时间问题,越晚越被动,越晚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越大。如果拖到2006年底与银行对外开放同步进行,所付出的代价可能大到无法计算。

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业影响的变数:

第一:利率。房地产是当前极端过热的产业,政府当然希望借助加息降温,但举动一定是轻微的。其原因(1)加息受损的首先是需要住房的工薪阶层,而不是富裕阶层和炒家;(2)加息过大会加大人民币继续升值压力;(3)在新型产业没有形成国家经济支柱之前,房地产业下滑,直接影响国家GDP指数、财政收入和就业率。

第二:“热钱”。即国内外投资和投机资金。据央行上海分行统计,2004年,外国流入国内房地产市场共有222亿人民币。今年1~3月,海外基金在国内房地产的投放量已经超过2004年全年。此外,据说这次存放香港银行等待人民币升值的国外资金超过数百亿港币。其实,这些“热钱”到底有多少,通过黑市进入国内又有多少,它与真正购房者形成的比例是多少,至今无法准确统计。但是,站在国家经济货币化、资本化的战略高度看,这些“热钱”绝对不能拒绝,应该举双手欢迎。它既是我国未来金融资本的组成部分,也是当前国家经济战略性转变和人民币升值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武器,犹如“草船借箭”。当然,如何“借箭”而不被箭射杀,如何操控“热钱”而不被烫手,是需要智慧和能力的。所以,不排除政府金融操控能力低下和缺乏自信心等方面的因素,打击而不是运用“热钱”,这是很可惜可悲的。

第三:税收。除了已经出台的交易营业税,尚未出台的配套措施还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我认为这是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界影响较大的因素。因为:(1)它压缩的是房地产投资商、投机商的合法收益或非法收益,并不涉及真正购房者;(2)符合以货币手段调控产业结构,让房地产逐步降温而不是骤降;(3)有利于调控不合理分配,在一定程度上照顾广大民众居住和福利,缩小贫富差别;(4)有利于房地产业利润获取同其他支柱产业逐步均衡;(5)打击投机资金同时,对房产销售产生很大压力。

第四:行政干预。宏观上,政府想让房地产降温,具体实施方面,又不能让它降温太快。所以局部看,不稳定状况时时闪现;总体上看,近几年房地产市场是稳定的。可以肯定,人民币升值以后,中央政府决心按照经济规律推进货币化和资本化不会逆转。然而在推进过程中,往往会因为中央职能部门的效率问题,地方政府的利益保护主义,腐败等问题而发生偏差,或者推进困难,不得不采取非经济的行政干预措施。这是人民币升值对房地产业影响最大、变数最大的因素。这种行政干预市场,行政和经济手段并用的现象,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发生过,这次房地产降温发生过,今后仍然可能发生。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行政干预对房地产业来说,影响无论正面负面,事情无论大小,它对市场的持续影响力,对投资者和购房者信心的冲击周期,不可低估。

第五:升值预期。自从人们对人民币升值和房地产市场看好,升值预期就一直伴随着房地产业。如何运用升值预期,将潜在投资者和消费者,转化为项目的合作伙伴和顾客,实现项目的最大盈利目标,是我们值得研究的课题。

六、货币化和资本化进程中的房地产业

以人民币升值为先导,拉开中国货币改革、汇率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的帷幕,将成为中国经济货币化和资本化进程的标志。它给房地产业带来振荡、冲击和变革将是巨大的,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房地产企业相互之间的竞争,以及同其他行业的竞争,已经在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两种生产方式上展开。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新经济时代,已经不同于过去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时代。单一的实体经济在今天的市场竞争中已经越来越感到落后,体力不支,赚钱少,发展慢,难敌对手。以房地产为例,10年前、15年前,甚至20年前,就是采用买地、规划设计、施工、销售、结算这种单一的生产方式。现在看来,已经落伍,生存和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当今的房地产巨头,无不都是近十年八年之内壮大起来的新手,可谓“异军突起”,“脱颖而出”。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既不是房地产专业出身,也不是金融专门人才,但不得不承认,他们是现代房地产业的操盘高手。他们对经济货币化、资本化的感悟较早,对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操作游刃有余。资料显示, 2000年全球虚拟经济总量已达160万亿美元,是全球实体经济总量30万亿的5倍。有人统计,1993年~1994年中国房地产第一轮高潮中,有90%的房地产企业现已销声匿迹。又有人预计,这一轮房地产高潮过后,还会有60%~70%的房地产企业倒闭。因此,开阔视野和思维,学习研究现代经济新知识,特别是现代金融知识,掌握市场发展变化特征,不断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水平,吸纳先进人才和先进生产方式,形成独特经营能力,才能在未来市场中站立取胜。

2、重视资本的流向,包括国际资本、国内资本及游资。无论是提高企业资本质量,提高资金增值率,还是项目资产和资源优化组合,缺的都是钱。国家经济货币化、资本化进程中,无论是体制改革、汇率改革、宏观调控、人民币升值,缩小“三大差别”,缺的也是钱。有能力有战略眼光的政府,不怕钱多,不怕资金大进,关键是控制好大出,再多的“热钱”和“炒家”也冲击不跨中国经济。目前,许多国际著名机构投资者已经进入中国市场,有的正在等待人民币升值进入。如JP摩根富林明资产管理机构,华安基金管理公司等。国内机构投资者也在酝酿之中。对于房地产企业,它带给我们的是千载难逢的机会。

3、关注房地产相关产业、交叉产业和房地产分支。在货币化、资本化作用下,房地产业内部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如新出现的出租公寓;分时度假酒店;旅游地产;商业地产;被剥离被边缘化的可盘活资产;可以资本量化和向良性转化的资产;有区域差别但资本流通性好的地产;区域经济策划、投资、开发、招商的“机构投资者”等等。虽然无法准确划分他们哪些属于房地产业,哪些不是,但是,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项目。应该利用寻找项目的一切可能机会,探讨多种投资方式和生产方式合作,首先求得项目前瞻性可行性突破,有把握时再组织实施。千万不要错过货币化、资本化所带给我们的商机。

(作者:徐布加)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