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集聚现象不断推进,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初步形成了若干制造业带的雏形;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在逐步加快;出现了新型产业分工格局的雏形。为促进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今后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制定国家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
(50人论坛·北京)一、我国产业集聚的特点和存在问题
产业集聚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产业集聚现象不断推进,并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工制造业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近年来,尽管国家采取多方面措施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但由于发展条件的差异以及外商在华投资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我国地区工业增长继续保持“东高、中中、西低”的格局。2002年,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15.7%,中部地区为14.5%,西部地区只有13.3%。这种不平衡的增长格局导致工业生产力进一步向沿海地区集中。从1998年到2002年,东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从59.1%提高到61.8%,增加了2.7个百分点,而中部地区从26.2%下降到24.8%,西部地区从14.7%下降到13.4%,分别下降1.4和1.3个百分点。从工业行业来看,纺织服装、石化、钢铁、电子信息等制造业生产能力都在向沿海地区集中。
二是初步形成了若干制造业带的雏形。目前,我国制造业生产能力的70%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粤)、长江三角洲(苏浙沪)和环渤海地区(京津冀鲁辽)三大经济核心区。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近年来制造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张,其在全国所占份额不断提高。从1987年到2001年,广东省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由12.35%增加到15.37%,而苏浙沪所占比重则从26.40%提高到30.23%。随着制造业在某些地域上的集聚,目前我国在沿海地区初步形成了若干制造业带的雏形。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制造业带、珠江三角洲制造业带、京津制造业带、闽东南制造业带、山东半岛制造业带和辽中南制造业带。在中西部地区,长沙-武汉-南昌地区、哈尔滨-长春-吉林地区、郑州-关中地区、成渝地区等也具有发展制造业带的较大潜力。
三是产业集群化的趋势在逐步加快。产业集群是指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形成一个类似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它主要有两种类型:即传统产业集群(如意大利的新产业区)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如美国的硅谷和印度班加罗尔软件产业集群)。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我国沿海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例如,浙江省目前已经形成了成百上千个生产纽扣、眼镜、鞋类、灯具、袜子、打火机等专业村、专业镇。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就有500多个,大约占浙江工业产值的一半。广东省目前传统产业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镇就接近60个。苏州电子信息产业、晋江鞋业等都在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产业集群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闽南地区,而且以传统行业居多,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
四是出现了新型产业分工格局的雏形。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我国地区间产业分工出现了新的特点,即由过去的部门间分工逐步向同一部门的产品间分工,进而向同一产品的产业链分工转变。这种新型的产业链分工,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空间组织的新形态。它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并在竞争合作中实现双赢甚至多赢的目标。例如,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商投资和民营企业日益把企业总部、研发和销售机构建在上海中心城区,而把加工制造环节扩散到近远郊、苏南乃至其他地区,由此在整个长江三角洲范围内构筑一种“错位发展”的新型产业分工格局。又如,浙江宁波、杭州、温州和湖州都在大力发展纺织服装工业,但宁波以男装为特色,杭州以女装为特色,温州以男装、休闲服为主,湖州织里则以童装出名。由此可见,在市场化力量的作用下,我国产业发展出现了一种以新型产业分工为特色的地域分异过程。
当前,我国产业集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产业集聚受行政区划的影响较大。由于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和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各地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发育,大多局限于行政区范围内,由此影响了跨区域制造业带和地区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2)工业园区建设离集群化要求有较大差距。近年来,工业的园区化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但园区化只解决了产业集中或集聚问题。许多园区盲目发展,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就好像“一个麻袋装着一大堆土豆”,由此限制了产业配置效率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3)产业集群的发展层次较低。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产业集群还没有发育成熟,主要依赖于低成本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一些处于萌芽中的产业集群面临许多发展困难,如游弋性产业较多,没有解决外商投资企业的“落地生根”问题,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等。
二、促进我国产业集聚的主要政策措施
为促进我国产业集聚的发展,今后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政策措施:
1、制定国家产业集群战略与政策。制定产业集群发展战略与政策,这是当今世界各国共同的发展趋势。为促进和引导产业集群的发展,中央有关部门应制订并实施全国性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规划,设计产业集群的识别及分类指标体系,确定今后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集群领域(如服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和重点区域,并在技术创新、金融信贷、土地、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当前,要组织有关方面的力量,制定有关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建议由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出面,开展一次对我国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发展状况的摸底调查,以摸清全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及其存在问题,鉴别和挑选那些已处于萌芽状态但很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集群。
2.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生的产业组织形式,它的核心是建立在社会化(外部化)和网络化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和新型专业化分工体系。为此,应该加强企业间的前向和后向联系,鼓励企业采取多种形式,按照产业链的不同环节进行专业化分工协作,大力提倡发展产业链经济,并围绕主导产业链培育和完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要加强快速交通网络建设,并根据各地的条件,建设半小时、1小时或2小时产业协作配套圈。这样,通过培育产业链经济和地方产业配套体系,将可以降低企业的商务成本,提高整个产业的抗外部干扰能力,由此促进外资企业在集群内落地生根,推动区域经济走向融合发展,避免区域产业发展因环境变迁而出现大规模的迁移,甚至走向衰退。
3.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建立在市场化或外部化基础上的发达的社会网络,这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为此,要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要加强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互动的公共机构和交流手段的建设,鼓励企业和大学或者科研院所的合作,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此外,要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重要作用,积极培育各种社会化的中间组织,特别是那些具有监督职能的公证机构、仲裁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组织。
4.推动工业园区向集群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各地建有大量的开发区、高新区以及各类工业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园区化进程推进较快,基本上起到了获取集聚经济的效果。但是,这些园区大多产业门类混杂,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更没有形成一个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离真正的产业集群的要求还具有很大差距。为此,需要在继续推进园区化的基础上,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园区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应该说,集群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有利于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解决外来企业的“落地生根”问题。
5.积极鼓励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创新。集群式创新是近年来出现的建立在企业间互动合作和社会化网络基础上的一种新型创新组织形式,它可以实现不同规模企业创新方式的完美结合,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促进和鼓励集群式创新,当前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对集群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在土地、资金、人才引进、税收和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外来人才尤其是归国人员,促进企业与相关科研机构和大学的合作,推动多个企业共同合作研发。此外,还应该为集群内企业搭建公用技术平台,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进程。
(文章来自:中国经济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