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与奥一网联合举办的珠三角改革规划纲要“拍砖会”第三站于3月22日在深圳举行,来自深圳、香港、东莞和惠州等地的多名民间学者、网友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珠三角规划纲要的精神和珠三角东岸的发展猛力“拍砖”。拍砖会上,对于珠三角东岸的发展步伐四地民间专家和网友代表共同讨论。
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的五大背景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来之后,深圳市政协的理论中心组曾请我过去做过一个辅导报告,在这个报告当中,我谈了一些自己的体会,当我拿到这个规划纲要的时候,我主要是思考两个问题:一是这个规划纲要作为一个区域政策的出台,它是顺应了什幺样的发展规律?它的精神特质、它的灵魂核心、它的本质内涵是什幺?它是站在一个什幺样的时代高度上出台这个东西的,这是我要思考的一方面的问题。
另外一方面我在思考,因为纲要中给了深圳"一区四市"的新定位,我就思考这"一区四市"的定位当中具体有哪些东西可以成为深圳的重要抓手,它应该抓住哪些核心内容来实施战略上的布局,既要符合时代发展规律,并且又要具有可操作性。
今天因为时间关系,我只是想解读一下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它的出台到底是出于什幺样的发展背景、是顺应一个什幺样的历史规律,我想从五个方面的发展背景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新的发展模式已经形成--不同的经济时代催生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第一个背景条件,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作为一个区域政策,这个时候推出来,它到底是什幺样的意义,这个意义是我个人解读的,也未必是纲要推出主体的意思。我在想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其实我们有很多东西是无序的,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但是我觉得有一点它比较有序,就是中国区域政策的逐步推出,形成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特色,就是在递进、平衡、梯度当中的发展,并促成了中国的崛起。
比如说80年代初经济特区的推出,80年代中14个沿海城市的开放,接下来是沿江、沿边的开放,90年代初上海浦东的开放,接下来是我们开发西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到03年CEPA的出台,再稍晚一些时候中部六省的崛起,到这个时候,中国已经实现了区域政策的全覆盖。
这个阶段有三大模式非常引人注意,就是由民间自发形成的温州民营经济模式,自上而下形成的苏南乡镇企业模式,以及前店后厂的珠三角外向发展模式,它们代表着中国农村产业化、工业化初期的三个典型,他们的模式、经验在全国得到了传播,知名度也非常大。
但是后来我们发现了新的动向,就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有一些概念逐渐地出现并且越来越清晰,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中央出台的区域政策发生了一些变动。发生了什幺变动呢?中央开始推出了上海浦东的综合配套改革、天津滨海的综合配套改革、成都、重庆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还有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的建设,以及今年出台的珠三角规划纲要,旧的三大模式影响正在淡化,而新的三大模式正在崛起,这就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和环渤海城市群。
当区域政策全覆盖的时候,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解决中西部落后地区追赶东部发达地区的问题,解决中国人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问题;现在需要的是在继续解决第一个问题的时候,还要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它要解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问题,追赶世界先进水平的问题,要解决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问题,所以要打造城市群作为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合作的基本单位,本质上打造城市群就是打造国家代表队,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珠三角的改革规划纲要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我想,学术界理解问题,应该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时代高度来认识,我觉得这是第一个背景条件。
寻找新的改革突破口--实现"市场化"向"国际化"的夸越第二个背景条件,我们知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经济特区和中心城市扮演了重要角色,我们可以概括一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做的事情,其灵魂、核心、纲要和主体内容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就是用"市场化"这三个字就可以概括,这个东西在珠三角、特别是在经济特区先行了一步,市场经济的体系在全国已经建立,政策在全国已经普及,不管是深圳、广州还是其他城市,要想在市场化方面再创一个新的业绩,形成新的亮点已经是非常困难了,因为市场经济在全国已经得到了普及。
如果说珠三角的改革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要谋求新的突破点,这个新的突破点,其灵魂、核心、纲要和主体内容我想也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国际化",为什幺这样讲?从06年的12月11号开始,中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结束之后,中国已经是国门洞开,跨国公司可以自由地进来,我们也可以自由地出去,我们在方方面面都要按照国际化的要求、惯例、准则来做,这个时候,任何城市、任何地区在建立国际化体制、机制方面先行一步,都可以获得先行的制度性的效益,这一条如果在珠三角地区有所突破的话,对全国才有真正的示范意义。
实现利益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全球化是企业行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政府行为第三个发展背景,我们要把眼界放得更开一些,我们看到世界上涌动的两大潮流,这是我经常在很多场合讲的,就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两大潮流,它们本来的意思是什幺呢?因为我们不少的话题已经从本来的意义演绎开了,我想还是回到原来理论上的意义。因为经济全球化的主体是企业,经济全球化是企业干的事情,它是经贸活动在世界领域的扩大,换而言之,经济全球化是企业行为,它的特征是无组织、无制度,自发的、自愿的、无序的行为方式,它的目标是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经济全球化往往成为双刃剑,为了发展经济、为了获得利益,可以不顾环境、不顾对方利益等等其它的东西。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什幺意思呢?它恰恰和全球化的意思不一样,它的行为主体是政府,它的行为是要在不同的国家、经济主体和独立关税区之间形成体制和机制的衔接,因此,它的行为特征是有组织的、制度的、有序的、协议的方式来进行的,它的目的是要把成本最小化,比如分阶段的减免关税、甚至完全减免关税等,这种利益的最大化和成本的最小化交织在一起,才有可能形成当今世界上互利互动、并行不悖的两大潮流。我们在理解一体化的时候,一定是政府行为,理解全球化的时候,一定是企业行为。
如何迎接科技全球化的浪潮--科技全球化需要城市群创建科技创新中心第四个发展背景,我们要关注一个崭新的浪潮,就是科技全球化的浪潮。科技全球化是一个什幺样的概念呢?就是在全世界出现了科技资源大规模地跨国界进行配置、转移,科技的创新、垄断、扩散、共享这些现象已经成为全球性的现象,它传递出什幺样的信息呢?就是我们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任何一个文明的崛起,或者说任何一个文明的衰落都会导致一批城市的兴起或者衰落。换而言之,中国要打造国家代表队、要打造经济增长极,就必须打造能够迎接科技文明浪潮冲击的科技创新中心。假定我们珠三角不能打造这样的科技创新中心,珠三角在全世界城市群当中的竞争是没有力度的。
因此珠三角的发展规划纲要当中,我想哪个城市,或者哪一组城市,或者是各个中心城市能够形成互动的、差异式的发展,能够迎接这种科技文明浪潮的冲击,是我们这个城市群面临未来时代最严肃的问题。深港创新圈是一个包容不同城市优势、不同城市资源的创新联合体,它们的有机结合,有可能成为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中心城市,这是未来城市群真正的中心城市。
按照经济规律确定中心城市--城市群的不同城市需要不同的功能和定位第五个发展背景,是我们看到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成长路径和发展过程。区域经济学中非常典型的发展路径,叫做点轴圈城市群的形成路径,一个城市圈当中最开始有可能会有几个经济增长的核心,比如说我们改革开放之初的香港是一个经济极核,广州是一个核,像惠州、中山、佛山都是这样大大小小的增长极核,在增长极核当中会形成最具辐射作用的城市中间的对接。比如说广州和香港之间有一个对接,就形成珠三角城市群的中心轴,这个轴是成长路径的第一步,这个轴形成的过程当中就崛起了深圳、东莞以及珠江西岸的若干城市,中心轴地理空间的布局、城市化的水平、工业化的水平到达一定的高度,它的空间会出现一种饱和的现象,同时它聚集的要素实力,包括资本、人才、技术、信息就会产生一种扩散,这种扩散就是由点到轴,由轴向圈层的扩散,这样就必然扩散并影响到珠三角的其他城市和地区,包括惠州等等,这样就形成了点轴圈扩散的主导路线,它们的扩散效应是按1:3:9的几何级数倍增的。
接下来回到珠三角的发展建设上来,有珠三角、大珠三角、环珠三角、泛珠三角不同的概念和名称,我们理解珠三角纲要的时候,千万不要理解成为省辖下的珠三角,如果谈城市群、经济圈的概念,千万不要忽略港澳,因为它们才是珠三角城市群发展最初始的增长与辐射极核。
曾荫权提出构建深港国际大都会,其中一条就包括深港经济总量很大,是上海的两倍。当我们谈到长三角的时候,立即会说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上海的总量没有深港大,但是长三角覆盖的城市和面积比珠三角大得多;珠三角却恰恰相反,尽管深港作为中心城市经济总量很大,尽管覆盖的面积不大,但是中心城市、龙头城市总是确定不下来,主要原因就是采用的标准不同,到底是经济标准,还是其它标准。
借用一位香港政协委员的观点,他说珠三角的中心城市是深港,副中心是广佛,珠澳是次中心,这个说法非常有道理!我们先不管这个观点能不能成立,这位香港同胞至少提出了在珠三角城市群当中主要城市是有不同的分工和职能定位的,这个分析的前提是完全科学、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