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专家论坛

2006年经济形势与新一年工作重点

作者:     浏览:1293次    时间:2007-03-03

   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的态势。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经济运行避免了由偏快转向过热,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而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保持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中经评论·北京)2006年、国民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增长较快、效益较好、物价较低的态势。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作用下,经济运行避免了由偏快转向过热,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增长平稳较快,效益继续提高


  据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l0.7%、增速已连续四年保持在10%�11%之间。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分别增长10.4%和11.5%。三、四季度分别增长10.6%和l0.4%基本回落到一季度的增长水平。工业经济增长速度在6月份达到19.5%的近年来最高水平后,三季度回落到16.2%,四季度则进一步回调为14.8%,全年增长16.6%。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大幅增加。全年财政收入达到3823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增收6581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88万亿元,增长31%,增幅提高8.4个百分点。


二、农业生产形势良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健起步


  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促进了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粮食连续第三年丰收,预计产量超过9800亿斤:棉花产量创历史新高、达到673万吨,比上年增产17.8%:畜产品和水产品产量继续增长。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分别达到69.1%、55.2%、42%和65.7%,综合优质率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超级稻推广面积达到65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又解决了近2900万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新增沼气用户260万户,改扩建通乡通村沥青(水泥)路约12万公里。


三、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


  各级政府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各项配套政策的实施细则陆续出台,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高技术重大专项启动实施。2006年,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32.4%,增幅提高10.8个百分点:国内专利授权数量增长30.4%,增幅提高17个百分点。


  依法淘汰了一批落后生产能力。煤炭行业已淘汰落后产能1.1亿吨,钢铁行业淘汰一批100立方米以下的小高炉和15吨以下的小转炉,电解铝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20万吨,水泥行业湿法窑工艺大部分已停产或拆除。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有所改善。前11个月,钢铁行业板带材比达到41.2%,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电解铝行业绝大多数企业已使用先进的预焙槽技术:新型干法水泥比重达到50%。提高了10个百分点。企业兼并重组继续推进。宝钢与新疆八一钢厂实现战略重组。唐钢、宣钢、承钢合并为河北唐钢集团公司。中铝公司相继控股了抚顺铝厂等一批铝行业的骨干企业。


四、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消费增长加快


  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分别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6.8个和3.7个百分点。一些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投资势头得到抑制。前11个月,水泥、炼焦和铁合金行业投资同比分别下降4.l%、18.4%和23.5%:钢铁、电力和铝冶炼行业投资增速减缓,增幅分别为4.1%、12.7%和0.1%,比2005年下降29.5个、24.1个和7.6个百分点。市场销售持续旺势,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l2.6%,增幅同比提高0.6个百分点。物价总水平持续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5%。


五、就业岗位增加较多,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84万人。是15年来最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5万人,其中,帮助“4050”等困难人员再就业147万人。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特别是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人数增加较多。继东北三省后,山东、河南、湖北、新疆等8个省市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试点也开始启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农村低保制度的省份已扩大到24个。


六、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工作力度加大,环保生态建设积极推进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有关部门与30个省(区、市)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部分中央企业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政府加大对节能的支持力度,安排国债资金支持111个重点节能项目。全面实施十大节能工程,开展千家高耗能企业节能行动。对高耗能行业加大实施差别电价政策力度。国家对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实行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有的还加征了出口关税。初步预计,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有所降低。


  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力度。先后召开全国环保大会和大气污染、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的具体措施。发布了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技术导向目录。支持电力行业老机组脱硫改造,又有近3000万千瓦老机组安装了脱硫设施并投入运营。加大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治理力度,开展淮河、松花江工业废水治理。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6%和54%,比上年提高4个和2.3个百分点。继续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以及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全年退耕还林26.7万公顷,退牧还草1000万公顷。


七、居民收入增长加快,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增幅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实际增长7.4%。加快1.2个百分点。有29个省(区、市)提高了最低工资标准。全国均已建立小时最低工资制度,保障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支付的各项制度不断完善。国家调整了对水库移民的后期扶持政策,将使2300万左右的农民受益。


  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顺利实施,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生均已免除学杂费,平均每个小学生每年减轻负担140元、初中生减负180元,中西部农村地区3500多万贫困家庭学生获得了免费的教科书。西部地区又有70多个县可实现“两基”攻坚达标,到2006年底,预计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达标县所占比重超过77%。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比上年增加100万人。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稳步提高,预计全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2%。


  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截至9月底,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4.06亿人,覆盖率达到50.1%(以县为单位)。目前全国已有95%以上的地级城市、88%的市辖区和50%以上的县级市组织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全面建成。全国继续保持了低生育水平。


  文化、旅游和体育等事业蓬勃发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进展顺利,50户以上通电自然村农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目标已全部实现。旅游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民健身计划继续推进,奥运设施建设进展顺利。


八、区域政策进一步完善,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迈出新步伐


  西部大开发扎实推进。全年用于西部地区的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国债投资比重达4l%。年初确定的12项重点工程已全部开工建设。青藏铁路、三峡三期等一批重点工程建成并投入运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稳步实施。重点企业自主创新和生产制造能力不断增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采煤沉陷区治理和棚户区改造继续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启动实施。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已经明确,各项工作正有序展开。东部地区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天津滨海新区、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顺利推进。


九、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


  围绕消除影响经济平稳运行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了改革攻坚力度。企业改革步伐加快,一批国有大型企业在境内外成功上市,中央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改革顺利展开,垄断行业改革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全面取消农业税,在北京、内蒙古等8个省份和其余省份的部分市(地)、县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金融改革迈出新步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进展顺利,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外汇管理制度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财税、投资体制改革继续深化。调整和完善了消费税、资源税和房地产税收政策,提高了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范围继续扩大。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得到完善。各地普遍开征了水资源费,石油价格综合配套改革和电价调整顺利实施。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全额纳入地方预算,建立工业用地出让价最低标准统一公布制度。


  积极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2006年外贸进出口总额1.76万亿美元,增长23.8%。通过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调整出口退税结构、扩大资源性产品进口等政策措施,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部分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得到有效抑制,煤炭、未锻轧铝出口数量下降,钢坯出口增幅也明显回落。加强对外商投资的引导,利用外资水平继续提高。出台了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


  总的来看,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是好的。但也要看到,经济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当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一是农业基础依然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增加还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影响农民增收的一些体制性障碍仍未消除。二是投资增幅回落的基础不稳固,引发投资膨胀的体制机制性矛盾还未根本解决:银行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突出:贸易顺差较大,全年累计外贸顺差177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6亿美元。三是节能减排形势严峻。虽然2006年单位GDP能耗可能比上年有所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增幅也会明显回落,但与节能减排目标相比有可能存在差距。四是社会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社会保障制度仍不健全,上学难、看病贵等一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尚未得到妥善解决。对上述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保持2007年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2007年要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1、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继续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并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及时完善调控措施,进行预调和微调。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有保有压的方针,加强各项宏观政策的协调配合,狠抓政策落实,提高调控政策的有效性。


  2、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稳定发展粮棉生产


  保持粮食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着力提高单产、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继续实施和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和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等政策。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良种良法推广,继续抓好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等建设,提升耕地质量。加快以农村饮水、沼气、道路、电网、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设施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改善农民外出务工环境,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


  3、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调控


  把好土地、信贷闸门和市场准人门槛,合理控制投资增长,积极调整投资结构,着力提高投资效益。认真落实土地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用地特别是工业用地的审批管理,强化监督和执法。根据不同行业情况,适当提高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继续引导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服务业、节能环保和自主创新等领域。与此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及消费能力。拓宽消费领域,积极发展旅游、健身、休闲等热点消费。改善消费环境,以食品、药品为重点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教育、医疗等收费的监督检查,维护消费者权益。


  4、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


  继续落实各级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市场调节机制,进一步理顺水、电、油、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差别电价和水价政策,促进企业加强节能减排。继续突出抓好钢铁、有色、建材等高耗能行业和重点耗能企业的节能工作,支持重大节能工程建设和节能高效产品推广。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做好重点流域和区域污染综合防治,提高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健全排污收费制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切实加强环境执法监管,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大力倡导健康、节约、环保的消费模式,形成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良好氛围。


  5、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加快发展服务业,放宽和规范服务业行业准入,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行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提高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研制水平。依法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行业的企业兼并重组。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织实施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工程,加强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6、继续推进改革开放


  着力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行政运行机制,改进政府管理与服务方式,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开展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落实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深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继续推进财税、投资、价格和社会领域等方面的改革。促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继续抑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积极扩大进口。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


  7、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支持科技、教育和特色产业、重点区域发展。继续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重大装备研发制造,大力推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落实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各项政策,支持中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和境外的产业转移。加快东部地区体制机制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深圳经济特区等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8、认真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和培训,做好新成长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工作。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扩大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稳步推进农村低保制度建设。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文化、体育等事业,健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大众体育设施。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廉租房和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加快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