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精品书窗
揭秘千年----侗乡之都策划纪实
序篇这是一次高强度的策划拉练,一次超低空的策划飞行,一次智慧、经验
详情介绍:
序篇
这是一次高强度的策划拉练,一次超低空的策划飞行,一次智慧、经验、眼界、勇气的大碰撞和大升华,一次隐藏千年的侗族文化的全面大揭秘和全局大展示,一个位于中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典型县域,在中国入关、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浪潮中,在困惑中的艰难探索,在艰难探索中的凤凰涅槃……
缘起
当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浪潮汹涌澎湃,从西方发达国家漫延到东方,漫延到发展中的中国;当加入世贸的中国,在经济竞争全球化的大潮冲击下,痛定思痛,奋起直追;当中国的市场经济深入到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市场竞争从单个的企业扩展到企业所依附的区域;当此之时,中国广袤土地上的大大小小的区域都不得不加入到“千帆相竞,百舸争流”的竞赛中去,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各自寻找其在群雄并起的激烈竞争中胜出的路径。
位于中国的大西部,位于大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贵州省黎平县,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也面临竞争和挑战。
在这场不对等不对称的竞争中,黎平如何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参与竞争的核心能力,寻找胜出的突破口,是身为50万人民的地方官们正在思考、正在困惑的问题。
在新的经济格局下,一极是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也导入了市场竞争的态势下,在各区域激烈的龙舟竞渡中,纷纷从传统的“政府独立操作”,转向寻求外脑,寻求策划人的智力支持;另一极是策划界,也相应适应市场的需求,从为企业服务扩展到为区域经济服务。需要催生了市场,催生了相互的牵手和合作。黎平县政府与深圳赛纳企划公司的携手合作,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一位资深的策划界朋友对我说,深圳赛纳团队这次策划黎平 ,是一次高强度的策划拉练,是一次智慧、经验、眼界、勇气的大碰撞和大升华,是当代中国策划人的一次超低空飞行,更是一次隐藏千年的侗族文化的全面大揭秘和全局大展示!是一个位于中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典型县域,在中国入关、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浪潮中,在困惑中的艰难探索,在艰难探索中的凤凰涅槃……
诚哉斯言!
那确是一次让赛纳团队刻骨铭心的经历!
赛纳掌门人邓雪丽对朋友说:“黎平之旅使我激动,使我们激动,讲给您听一定会使咱们都激动!”笔者就是被激动起来的人们之一;激动之余,我觉得应该写一本书,让所有读过此书的人都为黎平而激动!

世界著名的英国爱尔兰国际旅游咨询公司,把以黎平县为中心的侗族文化旅游区评价为“给国际上高层人士准备的盛宴”,是“贵州省旅游业的旗舰”,把黎平的许多旅游景点评价为“最有吸引力的极品”;法国前文化部长米歇尔赞誉以黎平为主要发源地的侗族大歌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全世界的人们都会为之震惊;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将黎平列入“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十大旅游胜地之一;外国友人称侗族文化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隐藏千年的文明”,称侗乡是人类仅存的“人与自然和谐之地”、“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盛誉飞扬,桂冠飘香。但是,除专业人士或到过黎平的少数旅游者之外,对全中国、全世界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这么浑厚、这么古朴、这么醇浓、这么神奇的侗族文化,仍然是一种“隐藏着的文明” 。因此,我们这些专门研究过侗族文化的人,自觉有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冲动,要为世人揭开美丽黎平的神秘面纱。
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终于在读者面前献上了这本堪称情深意长、图文并茂的《揭秘千年——“侗乡之都”策划纪实》。

本书是写给四部分人看的:1,为发展中国大西部经济而苦苦思索的政府官员们,特别是在中国两千多个县域带领群众奋力拼搏的地方官员们;2,意识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因而力求自身素质升华,以适应业务对象由企业项目升格为区域经济级的高端策划人;3,不满足于游山玩水、向往着体验式文化旅游的旅游者;4,生活在侗乡而对侗族文化知之甚少或兴趣盎然的普通人。
针对第一个读者群,本书描写了一群在侗乡孜孜以求的县域政府官员,写他们的忧虑和思索,写他们的追求和拼搏,写他们的眼界和胆识,同时也写他们的困惑和局限。
针对第二个读者群,本书描写了一个在区域策划中“超低空飞行”,运用“团队制”方式创造了在本行业堪称经典的策划案例的策划人团队。他们的策划创意和策划方法,对策划界确有借鉴意义。
针对第三个和第四个读者群,本书比较全面地描述了侗民族的文化系统及其精华。
总而言之,笔者从侗族文化和区域策划两个视角,为这四个读者群写了这本书。

本书的逻辑结构是:首先,《序篇》,写本书的故事是怎么开始的;其次,《上篇  揭秘侗乡》,记述赛纳团队如何“翻箱倒柜,挖地三尺”,一方面揭开了隐藏千年的侗族古老文明的神秘面纱,另一方面,描述了策划人如何“超低空飞行”取得区域策划必不可少的根据和数据;再次,《中篇  运筹帷幄》,写策划人怎样出新创意并作出精妙的策划方案,这里既有战略层面上的理念创意和策略设计,也有战术层面上的操作措施,无论是策划界的行家,还是刚入门的新手,想必都是会感兴趣的;之后,《下篇  众志成城》,既是记述,也是指引,希望黎平各级官员与策划家“珠联璧合”、各族群众与政府官员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创造黎平辉煌的未来;最后,《后记》,除了一些惯常的、必不可少的感谢话之外,也对本书会有的或应该有的社会意义,作了一番自我表白。

宋代文豪苏东坡把自己写文章的经验写信给侄儿说:“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烂之极也。”本书在写作风格上,也追求朴实的平铺直叙,肯定有些儿“东施效颦”,是否接近了“绚烂之极”,或接近了多少,留待读者公论。本书有时像报告文学,有时像学术论文,有时像章回小说,有时又像散文随笔,总之一个“四不像”,但有一点是本书始终恪守、坚定不移的原则——新颖、翔实!当然,笔者也力求风格轻松,语言流畅,文中也写了些小故事、小花絮。笔者认为,花絮是“姜葱蒜”,是兴奋剂,是大文章的小注脚,是我力求写出大道理、大视野的、可以折射七色阳光的小水珠。
第一章  策划黎平酝酿长
打开天窗说亮话
无需隐瞒的目的
我似乎不是一个“性情中人”。在踏进侗乡黎平之前,在我平生66年的经历中,无论在国外在国内,似乎还没有被任何山水风光、民族文化风情倾倒过,最多我感叹一句:“啊,真美!”但自从我走进侗乡黎平,四次领略、考察了她的旅游资源之后,我终于被她的侗族文化和其他旅游资源“灌醉”了,我像古人倚马挥毫撰写“急就章”似的,在笔记本上飞笔写下我浓缩了的感叹:“江山百态:真、奇、幻,风情万种:桥、楼、歌。——侗乡之都,旅游极品!” 我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当一回义务宣传员,向全中国、全世界的人们推荐“侗乡之都”黎平,要劝所有我已认识的或尚未认识的朋友们,快快融入这神秘而美妙的画卷!

另一个并非不可告人的目的是,向全国的策划界同行推介赛纳团队创作的这个精妙案例——黎平县整体发展战略策划,一个属于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区域经济战略策划,一个称得上策划行业新动向、新高度的策划案例。
以邓雪丽为总经理的深圳赛纳企划有限公司,2002年曾应邀为黎平县的整体发展战略进行策划,退休了的我被邀请充当此次策划的学术掌门人,并自始至终跟踪了这个团队,这也使我对这个策划个案有了非常系统、非常深入的了解。
[插图,电脑,邓雪丽在构思.jpg]
邓雪丽派到黎平参与此项目的本来是六个人,但经常坐阵的是邓雪丽、徐文雄和我;于是我便把这个“常委会”戏称为“三家村”。原来我就了解,邓雪丽是长期搞项目策划的,徐文雄是搞旅游策划的,曾永浩、陈起川是城市规划和设计方面的专家,都有许多值得称道的业绩和心得,但过去他们很少被宣传,在策划界或规划设计界虽不是默默无闻,然而名声也不大;这一次策划黎平,却被我发现,他们的策划能力确实是第一流的,尤其项目总策划邓雪丽,简直称得上是策划界的一匹“小黑马”。也正因为这个缘故,我觉得写一写他们的策划思路和策划创意,对策划界一定有参考价值。想定之后,我对自己调侃说:“我这是不是在为同伴们做嫁衣裳?”不过,读者们随后就会看到,他们是应该“吹”、也经得起“吹”的。
论年岁,我几乎是邓雪丽和徐文雄的总和,论资历,我曾被全国厚爱我的同仁们誉为生产力经济学的“奠基人”(当然是“之一”),担当着全国著名的战略咨询机构“王志纲工作室”的学术总顾问,也曾为誉满全国的策划家王志纲撰写过具有学术性和可读性的书 ,但在同邓、徐一起工作时,从二人的业绩及其新颖创意和实操能力上,常常使我感到后生可畏和学无止境。
先是从最表面的事情——每天的工作日程和敬业精神上感受到的。无论多忙多累,无论凌晨深夜,他们总要在笔记本上记下一天的心得,一记一大篇、一大本;隔三差五地,还要进行整理、提炼,形成观点、思路,用在当前的策划工作中——使我感受最深的,不是所记的具体内容,而是这种刻苦精神和敬业态度。
在这种精神鼓舞之下,我非常乐意同他们打成一片。侗家将青年男子叫“罗汉”(或译“纳汉”);团队的成员们也将我这个66岁高龄的长者叫成“老罗汉”。我很高兴这个亲切的称谓,觉得心态年轻了;另外,按当地民俗到侗家“行歌坐月”,我也可以和他们这些真正的“罗汉”一样参与。
在我来说,在“功成名就”之后,以66岁高龄全程参与黎平策划项目,千里征程披荆斩棘同甘共苦,与团队成员一起参加历时约四个月的数十次考察访谈,爆发头脑风暴,参加野外作业——周边八县和云南昆明、大理、丽江等地的大尺度全方位调研,这对他们年轻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徐文雄说:“薛老表现出的工作热情、旺盛斗志、敏捷思维及卓越创意令人惊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他的认真求实、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团队观念,为我们的工作和项目的成功提供了巨大动力。”这些话尽管溢美,但我看成是对我的一种期望,一种鼓励,一种鞭策。
受到鼓舞的我,决心重操旧业,把我几年前开了头、后又搁笔的《现代市场策划学大纲》找了出来,一看再看,幻想有一天真的能把专著写出来。这次我劲头十足地撰写本书,写“侗乡之都”的策划人和策划过程,就是为将来有一天能写出我梦寐以求的专著垫底。
三条线索贯全书
做嫁衣裳也好,写理论书也罢,都是想为策划界同行,为黎平县干部,为所有关心中国区域经济建设和理论研究的人们,提供一些经验和心得,留下一点思考和借鉴的材料。
为此目的,我以一个研究市场经济和市场策划的经济学家的眼光,以一种不免挑剔、但不失公正和客观的眼光,为本书的写作,设计了三条线索:

第一条:写本案例的核心理念之设计过程及精采之处。
从上大学到现在,积数十年之经验,我深知无论做什么事情,“结论不算最重要(它只适用于特殊对象),过程(从而方法)才是最精采的”。换句话说,在我这里,结论为轻,过程为重,因为,如果把过程记录好了、提炼好了、总结好了,这个过程(从而方法)就具有了“普遍性的品格”(列宁的这句话我记得很牢),就成为今后做同类事、甚至做不同类事的“座右铭”和“参照系”。
就以我们这次策划黎平的事件来说,就是想通过眼前的这本书,通过对策划过程的描述、总结、提炼、升华,使之成为我们这个“三家村”的“座右铭”,成为我们这个梦想再当一次策划界“小黑马”的团队的“座右铭”。
当然,如果写得好,总结、提炼得好,也可能成为黎平县的大小官员甚至普通百姓今后思考问题、特别是思考进一步发展黎平经济的“座右铭”,成为中国正在谋求区域发展的各地行政官员们思考区域发展问题的参照。
那么,在本次黎平策划中,有哪几条思路值得一提,有哪些思维方式和策划方法可能成为“座右铭”呢?
这里,我只列出标题,后文才展开论述:

“挖地三尺”;
“三只眼睛”;
“侗乡之都”;
“形象战略”;
“提炼元素”;
“整体风貌”;
“珠联璧合”;
“营销黎平”;

这些标题看似毫无联系,其实当中包含着赛纳团队策划黎平,并形成睿智、新颖结论的逻辑大思路:运营城市→资源梳理→唯我独有、唯我独尊→营销黎平→城市定位→城市包装→营销切入。
运营城市——要想搞好黎平的区域经济策划,再高明的专家,也都必须认识到,在中国,区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产生了许多崭新的理念(排名首位的应该是“运营城市”),成为新时期区域竞争和发展的导向和指导;
资源梳理——赛纳团队的说法是“挖地三尺,盘点黎平”,即大尺度深入地调查和梳理黎平的各种资源,包括显性的、隐性的、物质的、精神的、经济的、政治的、有形的、无形的资源,并进行排序和排位;换句话说,要对一切生产力资源要素和生产力环境要素,一切经济要素、政治要素及文化要素,进行挖掘、筛选、组合、整合,使之成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现实的经济力。这一环节,在赛纳团队此次策划黎平的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起到一种放大器、变压器、整合器的作用,总而言之,起一种全局性、战略性、运筹性的作用。这一策划手法,在策划初期尤其重要;
唯我独有、唯我独尊——团队的说法是“三只眼睛看黎平”,即运用一种特殊的视角,对黎平的资源重新进行发掘和评价,尤其注意找出其中“唯我独有、唯我独尊”的资源,从而发现黎平的最亮点和新卖点,寻找其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能参与和取胜区域竞争的核心能力;
营销黎平——这个理念称得上是整个策划的神来之笔,是本次策划的核心理念 。如果说“运营城市”是全国所有城市都应该把握的普遍性的概念,那么,“营销黎平”就是针对黎平的,个性化的和特殊性的概念,是更具创新性、针对性的概念;
城市定位——在我们的链条中,这是一个“概念一般而内容特殊”的范畴:任何城市要想进入运营,都必须进行城市定位,但“三位一体” 的定位,特别是其中“侗乡之都”的定位,却是具有特殊性和唯一性的独占性资源;
城市包装——主要指黎平县城德凤镇的包装,着重运用了三个相互联系的范畴,即“提练元素”、“整体风貌”、和“形象战略”;将CIS战略运用于区域经济建设,运用于一个位于中国大西部的边远少数的典型县域,用以整合区域的各种显性和隐性资源,硬性和软性资源,是一种充满创新意识的开拓性的工作,更是一种前卫和大胆的的尝试;
营销切入——也是一个“共性概念下有个性内容”的范畴:任何策划项目都有一个“营销切入”即“推广”的问题,在本项目中,是通过“珠联璧合”等手段(第十一章),造就“春江水暖”的结局(第十二章)。

第二条:赛纳团队的策划方法之传承创新及精采之处。
美是需要发现的,智是需要品味的。赛纳团队的策划方法之传承创新,以及它之美和智,我是逐渐发现、逐步品味出来的。
最初,我仅仅感觉此次赛纳团队的黎平策划有新意,但新在哪里,美在哪里,智在哪里,我却是在策划后期,特别是在总结整理策划思路、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才不断琢磨、日益深刻地发现和品味出来。
赛纳团队的策划方法,如果以链条的形式勾勒出来,就是:
从对象的多重特征中,首先抓取它的地域文化特征(我们的行话叫做“文化板块”),并以之作为认识目标—→然后用“直上云天”般的高度战略眼光和“直插地府” 般的深度实地调研(我戏称为“孙悟空”和“马王爷” ),“跳上云端”观察形势,“挖地三尺”搜寻资源,在战略层面上认识策划对象所处的各圈层的环境和资源品位—→接着用“翻箱倒柜”的方法彻底地自数家珍,重新认识策划对象所拥有的各种资源,科学地加以比较和鉴别,从中筛选出珍品—→通过多次头脑风暴,产生项目主题创意思想和框架思路—→按特长对团队自己的策划人员进行分工,然后各司其职,让他们回到自己的最具备工作条件的地方进行研究和撰写报告 —→然后“自投罗网”,即通过国际互联网交换阶段成果,互提修改意见,根据这些意见再一次次地交流和修改—→最后由项目总策划人(邓雪丽)一锤定音,拿出团队自我满意的策划报告正式文本(不若此,众说纷纭,有害于事。清朝文人宋纁有言:“凡谋事贵采众议,而断之在独。”确有见地)。
策划界涌现的这个新的方法论链条,可简写为“文化板块→上天入地→翻箱倒柜→头脑风暴→各司其职→自投罗网→一锤定音”,或“板块法→天地法→箱柜法→风暴法→罗网法→独锤法”。它适用于企业项目策划,更适用于区域经济策划。
[插图,邓雪丽在发言]

第三条:策划家团队之磨练打造及精采之处。
本次策划对同行来说,最有启迪意义和参考价值之处是它的运作方式:是“团队制”,而不是“明星制”。“团队制”,代表着中国策划界的最新动向:中国的策划业正由个人明星制向团队咨询的策划模式转型,单纯中医式的策划咨询模式正向中西合壁、多兵种集团作战的策划模式转型。在本次黎平策划中,深圳赛纳团队采用的就是“团队制”。也可以说,“赛纳”的名字就包涵着“团队制”的精神取向和追求。“赛”者,超越、超速也,“纳”者,敏捷、包容、吐故纳新也。“赛纳”,也是英文seanet的译音,由“海”和“网”两个英文单词组成,音译为“赛纳”,意译包含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网络无限,咨讯无限”之意,崇尚集体智慧和集团作战,注重团队精神的培育和打造。  
在实际进行黎平策划之前,邓雪丽已经意识到,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成的今天,在中国和世界的经济形势发生了和发生着巨大变化的今天,在区域经济板块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城市发展进入“经营城市”新阶段的今天,面对一个复合型的项目(特别是面对区域经济的战略性策划、旅游战略策划、城市规划设计指导纲要三位一体的复合型项目),单靠某个策划家(哪怕是最优秀的策划家)个人的才华已经不够用了,只有用“团队制”的“专家组合”,方能应对复杂多变的策划对象。
团队模式意味着学科交叉。“团队制”意味着要千方百计夺取团体冠军,而不是单打冠军(当然我们也觊觎它)。总而言之,要认清,我们所处的主流时代是“团队时代”!
[插图,赛纳团队合影]

抱着这个清醒的认识,邓雪丽从接受任务开始就针对项目的需要,着手组建一个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团队。
后来的事实证明,团队制的策划运作,能够通过学科交叉,优势互补,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知识优势,能够通过互相切搓、互相撞击,产生一些总会包含着若干新颖创意的思想火花,同时能够避免明星制难以避免的片面性,即使产生分歧也容易通过讨论来求得理论观点的统一,求得思维方式的磨合……总而言之,“好处大大的有”。
当然,团队中难免有些矛盾和磨擦,小到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大到思维方式的差异,但这些都不过是一部“高档发电机”的磨合过程,经过科学的磨合之后,这部发电机必定会发出更强大的功力。
临危受命紧迫时
慧眼识珠
说起去年黎平策划的启动,嗣后策划报告的诞生,将来黎平经济的腾飞,都不能不提到黎平县委书记杨胜勇同志。
杨胜勇,这位年轻苗族干部,正是在黎平县遭遇困难的1999年从榕江县委副书记任上调来这里出任黎平县委副书记、县长的,两年后又让他挑起了县委书记的重担。他刚到黎平便带领高素质的班子,率领群众为黎平摆脱财政困境而拼搏。他们没有黎平辜负人民的重望。他多次荣获县、州两级“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中国青年报》和《贵州日报》都曾专题作了报道。
黎平是位于贵州东南部,与湖南、广西交界的一个山区县,是一个林业大县,过去吃的是“木头饭”,但由于多年来森林的透支和滥伐,加之国家“天然林禁伐令”的出台,使黎平的产业结构发生了突变,“木头财政” 一下子变成了“无头财政”,全县的财政收入由1997年的5千多万元一下子降到了1998年的2千多万元,许多全民单位发工资都成了困难。
产业结构的突变,把黎平抛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全县经济发展处于历史转折关头,重重困难摆在了以杨书记为首的县“四大班子”面前。
[插图:杨书记2.jpg,在办公室]
处变不惊但忧心如焚的杨胜勇书记,带领“四大班子”,思考着和寻找着全县人民的出路。反复酝酿之后,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们在2001年作出了既符合全国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又符合黎平实际情况的“旅游兴县”的战略设想。
然而,“旅游兴县”,谈何容易!在全国数十个省、成百上千个县都以旅游作为大大小小的发展目标的崭新形势下,在“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火热竞争中,黎平如何才能在“千县同策”的同构性竞争中脱颖而出、稳操胜券?真让这些“当家人”操碎了心,熬够了夜,但仍然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转机来了!不久后到中国市场经济摇篮广东省挂职的杨胜勇书记,凭着自己敏锐观察和虚心学习,半年后已经称得上是见多识广了,他感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区域发展定位和发展大方向的把握上,单纯凭借黎平县干部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他知道,由于每天行政事务多如牛毛,由于他们受专业知识结构和视野的限制,完全由黎平的干部们冥思苦想、闭门造车,是绝对行不通了。于是,这位才华出众的杨书记也决心借助“外脑”,聘请策划家协同黎平县干部,为全县绘制一张崭新的发展蓝图——黎平县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后来又加上县城规划设计指导纲要,成为对专家组来说极富挑战性的三位一体复合型项目)。
俗话说,货比三家。黎平自从有了聘请外脑的主意后,曾经多次邀请策划专家或规划专家到黎平考察,互相摸底,但书记县长们仍然下不了究竟聘请哪一组专家的决心。在赛纳团队之前,被请来“看看黎平”的“策划人团伙”,曾经有若干“泼儿”了。其实,这是黎平的领导层在做“货比三家”的作业,看看该请哪一“泼儿”来为黎平做策划。
同在一地挂职的某“挂友”知道杨书记的心思后,就向他推荐邓雪丽主持的深圳赛纳企划有限公司。2002年8月初的一天,杨书记主动给邓雪丽打电话,邀请赛纳商谈黎平的策划问题。出于对贵州家乡的情结,也出于对区域项目的兴趣,邓雪丽欣然应允,于8月7日同徐文雄、王东柏一起赴佛山,到南海迎宾馆与杨书记会面。于是,本书的故事便从这里开始了。
杨书记在介绍了黎平县的概况后说,县里得到国家的支持,正在修建机场,拟发展旅游业。黎平以前的支柱产业是林业,现受政策的限制,需要寻找新的支柱产业。黎平旅游资源丰富,包括文化遗产、民族风情、自然风光。如何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借势”,是目前黎平急待解决的问题。
听了杨书记的详细介绍后,邓雪丽以策划专家的职业敏感,一语中的地指出,必须找到黎平不同于其它地区的个性,搞清黎平是谁、黎平有什么、黎平要往哪里去、黎平怎么办等问题。她说,黎平最值钱的东西不是高楼大厦,不是盲目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邯郸学步、亦步亦趋,而是展现自己独有的侗族文化风情和自然生态,否则就是舍本逐末,捧着金碗要饭。一个产品、一个地区的推广,首先是资源的盘存、梳理、筛选、整合,然后是市场定位,把自己的卖点发挥到极致。
说到这里,邓雪丽建议杨书记:“作为地方的父母官要做的事是把握战略大方向,制定出战略方案,交给下面的人去实施。如果方向错了,就没法指挥作战!”
杨书记问邓雪丽,你们有没有信心策划黎平?有没有信心考虑下一步怎么做?富有策划经验的邓雪丽说:“这个项目必须到实地考察,然后才能谈下一步合作的事。”
极富洞察力的杨书记在短暂的沟通后,便果断地向赛纳公司发出了邀请,并嘱咐道:“把‘区域策划’与‘旅游策划’一起做,将旅游业作为本县的支柱产业来打造,这个项目需要好好研究。”
杨书记对邓雪丽“面试”(我把此次谈话理解为对邓雪丽的一次“面试”)后说:“你们到黎平去看看吧!”这大概意味着,杨书记已经在心目中选定了赛纳团队。事后邓雪丽告诉我:“当时会谈的时间那么短,根本来不及细谈项目本身,只谈了一个概貌,而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的沟通和调频。一开始我对这个项目和从边远山区来的书记有些不以为然,而第一次‘过招’后,发现他思维敏捷,视野开阔,加上其洞察力和决断力,更让我刮目相看,项目后来的推进更加印证了这种感觉。”
蓄势待发
邓雪丽,有着一半的潮州血统、一半的客家血统的粤籍贵州人。在她身上,既有贵州人的豪爽、率真,又有广东人的精明、干练。她父亲是抗美援朝的军人,1958年退伍时放弃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坚持要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结果从广东去了贵州省边远的罗甸县。据说父辈们当年是坐马车去的。这一干就是三十多年,邓雪丽兄妹四人除大哥外都是在罗甸出生的,也都成了贵州人。
有一个军人出生的校长父亲管着,家教自然是严之又严。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邓雪丽一直是个乖孩子、三好生、学生代表。16岁那年,顺利地考上了大学,20岁毕业,留校任教。23岁那年,到北京攻读伦理学,写了不少伦理学的文章。这不长不短的青少年时代,是邓雪丽经常缅怀的浪漫岁月——听着克莱德曼的音乐,品味着咖啡,沉湎于写散文和诗歌,对未来有一种蓝色憧憬。从小她便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从小学开始至大学她的作文经常是范文,还是多次作文竞赛的冠军得主,私下还写了好几本诗集。但不知为何她最终却进了哲学系。少年得志,已成为贵州大学伦理学教学台柱子的她,厌倦了象牙塔里一成不变的生活,27岁那年,在周围同事的惊愕目光中,毅然决然地下海了。
[插图,学生时代的邓雪丽,D006]
若无其事的她,轻描谈写地说下海仅仅是为了换一种活法。确实,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一种激情,一种推动着我们向前迈进的动力。当我们在进行着的生活中已经感受不到这种激情,没有了这种动力推动的时候,就确实应该对当下的生活进行认真的反思了。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结果————而在于生命的过程,在于生命的展开与进行状态,在于生命的展开与进行中生命的感觉。生命作为一种存在,生命的感觉有多么丰富,生命的存在方式就有多么丰富,只要是向着真、善、美前进着的,生命的每一种存在都是有意味的,有意义的,我们不能用一种存在方式否定另一种存在方式。当你在这种存在方式中感觉不到生命的意味与意义的时候,换一种存在方式来感觉生命的意味与意义,或许就能从生活中获得新的激情与动力,这是对生命的珍视,是生命的智慧,是执着于生活的人的智慧的选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不断的寻找生命的感觉。雪丽也正是从哲学上来感悟生命,感觉生命,才毅然离开大学讲台,到商海中去发掘自我价值,去感觉生命的存在与意义。
[D005]
这些年邓雪丽走过很多地方:大亚湾、惠州、广州、杭州、深圳,当过总经理助理、策划部经理、项目经理、市场推广部经理、记者、广告公司总经理、职业策划人、策划公司策划总监、总经理。到深圳的第一年就跳了四次槽,在深圳的头五年每年平均搬三次家,她笑言自己像是老鼠搬家。从当年下海至今正好十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在任何环境下生存。值得一提的是,1997年她孤身代表王志纲工作室在沂蒙山区带领一群山东大汉,持续五个月打了一个“孟良崮战役”——双月园项目被评为1997年中国十大杰出策划 ,邓雪丽也被称为中国最出色的女策划人之一。1999年,邓雪丽想单练,于是组建了“雪犁策划工作室”,2002年想正规化,又成立了深圳赛纳企划有限公司。
策划的最高境界是哲学。从学者到策划人的转型,实质是邓雪丽从学者到商者的成功软着陆。从人才学和策划学的角度考察,她的源自高校的哲学、伦理学功底,使她更能够站在“形而上”的高度,运作“形而下”的项目,善于,将教育、旅游、房地产、区域策划、项目开发、营销策划、品牌战略、市场推广融为一体,具极强的项目整合能力和运作能力。
蓦然回首,邓雪丽发现自己下海十年来一直在寻找着一种生存状态:在知识和市场的最佳结合点上,在知识和金钱之外的、既不同于商人又不同于学者的第三种生活状态——追求财富,却不拜金;崇尚知识,却不僵化。中国需要敢于面向市场、挑战市场的一代知识精英,崇尚“知识就是力量,智慧就是财富”,创造中国新一代市场运营专家,中国知识分子的金领阶层——这也正是赛纳企划的发展目标之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人有五种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需要: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爱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邓雪丽追求的是把这五种需要完美地统一在一起的工作和生活——她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最美丽的。
[插图,邓雪丽在办公室]
我早就认识邓雪丽,已经有大约六年的交往。在我的记忆中,邓雪丽下海打工期间有许多值得称道的经历,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下述经历:1997年元月至1999年3月,担任王志纲的高级助手,独当一面,转战南北,业绩裴然。
文人下海,摸爬滚打,她形成了自己的既有理论判断又有实践经验,策划、监理、运作全程跟踪服务的独特策划风格。近年来,成功的案例频出,尤长于“刺刀见红”的项目策划。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历万端事。”这可以认为是邓雪丽正在跋涉的路子。邓雪丽主持和参与的策划案例很多,业绩非凡。为了了解和评价她,现在部分列举如下:

1,惠州超能国际双语学校策划;2,杭州金沙俱乐部度假项目策划;3,中国糖业酒类集团阿婆食品推广;4,深圳联合广场策划;5,山东双月园学校策划;6,贵州信邦药业策划;7,江苏辉煌太阳能热水器营销策划;8,长春大禹地产项目策划;9、贵阳贵州龙海洋龙宫酒楼策划;10、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区域策划;11、广东狮子洋国际中心(中华养生园)策划;12、石家庄威远世纪广场策划;13、南宁天昌地产项目策划;14、佛山汇银城市花园策划;15、山东月亮城地产项目策划顾问;16、山东世纪康都项目策划;17、、深圳明华环保汽车集团(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CIS导入;18、深圳草美堂化妆品营销策划顾问;19、黎平县整体发展战略策划。

邓雪丽现在还是华南专家成果研究所副所长,同时还担任着十多家企业和机构的策划顾问,并任多家高校的客座教授,讲授市场营销、商业伦理学、策划学、公共关系学等课程。我对邓雪丽其人的评价,可以借用我写的《点智成金》一书(即将出版)关于“双月园”一节来介绍。原文如下:

我历来把策划的成功理解为三股力量的合力,一是策划家的策划力,二是策划监理人的应变力,再是企业家的操作力。三者各有千秋,三者缺一不可。下面,我以王志纲工作室策划的山东“双月园”项目(山东临沂的高档学校,今已成为山东的一道风景线,省市如有尊贵客人来访,必被引导参观,连朱鎔基总理也曾视察)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
王志纲作为首席策划其任务是为“双月园”项目设计核心理念,把握大方向。他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天天守在项目所在地临沂。他离开临沂期间,坐镇双月园的策划监理就是邓雪丽。她的任务是执行核心理念,根据实际情况对总策划方案进行动态调整,使之向着完美的方向发展。其三,双月园学校的诞生和成长,甚至整个双月园集团的超速发展,都是同它的掌门人王卫军的精当操作分不开的。这个案例再一次证明我在序言中提出的“珠联璧合”理论,即只有策划家同企业家“同频合拍,珠联璧合”方能把一个项目做成功并取得持久的、巨大的、多方面的效益。
邓雪丽,这个从贵州高原走出来的女杰,具有敏锐的眼睛和清醒的头脑,对事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工作认真执著,具有极强的策划能力和运作能力,是当时王志纲工作室一个典型形象的体现。
邓雪丽曾在她写的总结报告中说:“出思路固然重要,出操作同样重要”。
如同军事上统帅部制定了战略,各军兵种要相应地制定自己的战役计划去落实和具体化战略一样,作为监理者,也要依据总体策划方案制定阶段性的运作策略举措。邓雪丽忠实地、创造性地做到了这一点。
王志纲工作室一般将策划过程分为四步来把握。第一步,大势把握,即对一个项目进行宏观趋势的把握,对这个企业或项目进行准确定位。第二步,策略设计,即根据企业和项目的背景、介入方式等情况,按照“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的思维方式,对它们进行量身定造,做出一个能扬长避短的策略设计。第三步,要素整合,即在突出企业和项目的核心能力的基础上,通过市场化的手段来整合相关资源,使自己在市场经济竞争中,能够处干一种主动的战略地位,甚至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处于一种无竞争对手的状态。第四步,操作监理,即在提供策划方案后与企业家一起实施策划方案。
邓雪丽就是这个策划监理。在双月园学校筹建期间和建成后,我听到双月园的元老们曾经不止一次地在不同场合说,“没有邓老师就没有双月园(学校)!”这个评价没有溢美,这可以从几个关键时刻看出来。——引用到此结束。
[插图,yuA.jpg,右二为邓雪丽。此时双月园还是一片荒原]
[插图,电脑,与邓雪丽在双月园.jpg]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没有夸大其词。那本《点智成金》书上记述的“借船出海、‘遵义会议’、新闻运作、改名风波、校长辞职、微调监理”等故事,就是一个个经得起核查的事实。
现在,邓雪丽由房地产之类的项目策划“升格”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策划,对她来说,既是机会,更是挑战。
伴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发展新阶段同时发生的另一个新动向是区域经济和策划界的新动向:一方面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在“千帆相竞”的新经济形势下,在区域经济也导入了市场竞争的态势下,在各区域激烈的龙舟竞渡中,纷纷从传统的“政府独立操作”,转向寻求外脑,寻求策划家的智力支持;另一方面,,策划界也相应地从“企业客户级”升格到“区域经济级”的多元服务。需要催生了市场,催生了相互的牵手和合作。黎平县政府与赛纳团队的合作,便是在这种背景下展开的。
总而言之,蓄势待发的邓雪丽早就等待着一展身手了。
互相把脉
考察是相互的:从黎平方面说,他们从各个角度考察赛纳团队是否具有真才实学,是否真有能力担当起策划黎平的重任。借用中医的名词,“望闻问切”他们都用到了;从团队来说,一把黎平的脉,看其资源储备是否具备策划的基础;二把黎平干部的脉,看他们的悟性如何,是否有能力运作将来的策划方案。
这里还应该提到黎平县的三位干部,一位是副县长张先明,一位是副书记吴锡锋,再一位是建设局副局长吴展松。他们都是受杨胜勇书记和四大班子的委托同赛纳团队对接的负责人。

张先明是一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侗族干部,曾担任过秘书、副区长、区长、书记、农业局长、计划局长。2002年初起担当起县委常委、副县长的重任,分管计划、建设、国土、环保、旅游、招商引资、非公有制经济、机场建设等方面工作。这种工作经历和阅历,使他同策划团队打起交道来情况熟悉、思路清晰、得心应手。黎平干部背后对我们说,他外表随和,平易近人,但内心很有主意。因幼年丧父,从小养成“重担压肩不弯腰,大江崩堤色不变”的倔强性格。他们给我们举例说,为了争取侗乡机场落户黎平,他肩负四大班子和黎平人民的重托,带领一个精干的项目班子,19次赴北京向国家计委等领导机关汇报,坐阵北京三个23天。他们不怕冷遇,锲而不舍,终于感动了“上帝”,把一个由中央直接投资的县级机场给了黎平,还使曾经被国家有关部门“筛掉”的诸如县际公路改造、旅游建设等资金高达5.4亿元的几个项目,也重新获得了批准。
[插照片,张县长2.JPG]
张副县长(大家尊敬而亲切地称他“张县”)还是一位有理论素养、具策划潜质的官员。黎平县的《十五计划》就是他起草的,这次,他在审查黎平城关平街的风貌设计时,曾建议把整个平街包装成一座巨型花桥。这与赛纳团队设想的在北门坡用种植不同树种、不同颜色的树林,使之形成巨型鼓楼平面图的“大地艺术”创意,有异曲同工之妙。团队对黎平县领导班子之所以有高度的评价,张县给团队的感觉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另一位是县委副书记吴锡锋,曾教书育人的他,是位从基层成长长起来的年青干部。他做过乡长助理、乡长、县纪委书记,还曾是县律师事务所的兼职律师。1998年曾被中共贵州省委、中共中央组织部授予全省、全国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称号。曾被多家媒体誉为“为党旗增辉的大山娃”。
学中文出身的他,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又是分管旅游的副书记,此次面对事关黎平发展大计和旅游兴县大计的项目策划,他理所当然成了与赛纳团队对接的理想人选。
[插图,电脑,吴锡锋书记.JPG]
邓雪丽、徐文雄在刚刚到达黎平几天之后,曾经同风尘仆仆下乡归来的他,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有过一次彻夜长谈。三人对与项目有关的一些问题充分交换了意见,也借此了解他对此次黎平策划项目的看法和见解,同时也争取他对此次策划的支持。
在长谈中,邓雪丽针对黎平县敏感的三个问题阐述了重要观点;这些观点奠定了后来项目策划核心理念的基础,也是后来形成“营销黎平”、打造“侗乡之都”——我称之为整个策划个案的“点睛之笔”——全套思路的起点。这三个问题是:(1)在“旅游兴县”的准备期,如何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2)可不可以(应不应该)做“侗乡之都”;(3)人性化地保护与发展黎平侗族文化旅游资源问题。
对这些敏感的问题,长期在基层工作,现在又管着全盘的吴书记有很多心得和思考。他谈到如何让贫穷的侗乡人民富裕起来的问题,旅游是侗乡富集的资源,这些资源又该如何有效利用的问题,谈到黎平将来的出路问题,还谈到做官先做人的问题。这种近距离的交谈,让赛纳团队对黎平的干部们的所思所想,有了深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其言谈间的忧患意识,对家乡人民的使命感,也使团队深受感染,更增强了团队策划好黎平的信心和决心。
是啊,中国这么大,可百分之七十的人都生活在县域,生活在广大的农村。中国的县域和农村不发展,所谓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就只是一句空话。中国要发展就离不开千千万万个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又有实干精神的基层干部,他们从事着最琐碎但最关乎民生的基层工作,他们才真正是中国的脊梁!
同赛纳团队打交道最多的是吴展松。从他的身上,我们再一次感受到了黎平干部的实干和敬业精神。这位自愿到边远地区奉献的大学毕业生,虽然不是侗族但对侗族情况却是如数家珍。毕业于贵州工业大学的他,1998年任职建设局副局长之后,曾被交流到城关镇任副镇长。在中央决定为黎平建机场后,又被任命为黎平机场公司工程部部长,2003年3月开始主持建设局的工作。赛纳团队到达黎平之后,吴局(我们按照政界通行的礼仪,既亲切又尊敬地这样称呼他)配合“张县”,对赛纳团队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考察。
[插图,吴展松1.JPG]

赛纳团队也自视为“中医世家”,因为邓雪丽和笔者都曾用中医的观点为各式各样的企业“把过脉”。特别是邓雪丽,十年前独闯广东时就曾“摸着石头过河”,为惠州北澳集团成功策划了一所非常著名的民办学校,后来又在红遍中国的王志纲工作室独当一面,策划双月园时几乎可以说是“半个首席策划”,近年来又率领自已的团队南征北战,创下了一个又一个策划经典。所以,杨书记和张县及其班子看好她就不奇怪了。
团队全体进行的第一项工作是学习诸葛亮登高望远,观察地形。这恐怕是小到房地产策划、大到区域经济策划都必不可少的作业。对于团队来说也是预先商定的一个策划内容(县城规划设计指导纲要)需要的。
观察回来后,他们得到的总印象是:县城德凤镇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虽呈带状但有足够的发展余地,团队形容为“双凤戏龙”、“龙衔宝珠” 。
经过实地勘察,加上初进黎平途中对侗族文化的感受,赛纳团队认定,如果再深入地对黎平的资源进行深度的发掘和筛选,从侗乡文化板块的特殊视角和宏观经济格局的战略高度进行策划,团队是有足够的信心策划好黎平的。
团队看好黎平的发展前景,更看好黎平的领导班子——一个有着强烈责任感使命感的高素质领导班子,在中国入关,西部大开发的时代浪潮中,在困惑中探索,在困顿中觉醒,在贫困中奋起,为五十万人民苦苦探求着一条自强自立,走向富裕走向小康的发展道路。
同这样的领导班子合作,团队有信心策划好黎平,塑造一个中国典型县域经济的策划经典。
一锤定音
经过杨书记、张副县长、吴副书记、吴副局长等的考察,再经过县里“四大班子”的商量,聘请赛纳团队策划黎平的事就决定下来了。
承办合同的事,县里交给了吴展松。通过后来的长期合作我们了解到,吴展松确是一位精明干练的、很有市场意识的基层领导干部。有一次我评价他是“精明的吴局长”,邓雪丽却说他是“狡猾的吴局长”,这里边当然有开玩笑的成份,但大概吴局在本项的目谈判和对接中,也给了同样精明的邓雪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吧。
回顾起来,在很多事情上,我是一个急性子。自从2002年8月参加赛纳团队到黎平“看看”以来,我大约每隔十天半月,总要打长途电话问问邓雪丽:“合同的事决定下来没有?”邓雪丽总是说,县里四大班子早就决定了;决定了的事,不会有变,只剩下具体操作了,再等等吧。”我知道,邓雪丽平时本来是一个大刀阔斧、办事干脆的人,行就办,不行就拉倒,这次为什么这样不急不燥、不温不火?开始我不理解,两个多月之后,我再一次发问,邓雪丽才给我交了底。她说:“给家乡办事,‘特事特办’,不能按深圳这些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地方的规矩来办,也不能以同私人老板打交道的惯例来对待。这次是为家乡的政府办事,急不得,燥不得,再等一等吧。”——原来是家乡情结给了邓雪丽这么出奇的耐心。
将近三个月之后的2002年11月底,合同终于订下来了,于是团队成行。
为此,我编了一段顺口溜来记述这次双向考察、“终成眷属”的有趣过程:杨书记慧眼识珠,邓雪丽蓄势待发,张县长锦上挑花 ,众领导一锤定音。
上篇  揭秘侗乡
这是一个亲山爱树的民族,一个属于水属于月亮的民族,一个在萨女神保佑下,与大自然和谐相生,人与人和谐与共,栖息于青山绿水之间的民族,是一个在歌唱中生活的民族,千百年来以歌传情,以歌传史,以歌倾诉,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以其千古流传、卓绝独立的歌谣,演唱着它的优美和谐的文明,它的悠远古朴的历史,它的苦难而美丽的传奇……
第二章  刻骨铭心侗乡行
组织队伍,开赴侗乡
这一部分,要写赛纳团队在侗乡黎平“看看”时所感受到的震撼,以及为发现侗族文化这一“隐藏千年的文明”(赛纳团队以及其他许多人都这样形容)所流露的惊喜。为从标题上就传递给读者一种震撼的感觉和一种惊喜的心情,我绞尽脑汁选词,先用“振聋发聩侗乡行”作标题,觉着不过瘾,后用“眼界大开走侗乡”,仍觉肤浅。几经“磨难”之后,我猛然想起“刻骨铭心”一词,顿觉非它莫属——只有它,才能表达我们如此深刻、如此惊异的震撼和感受。
赛纳团队的侗乡之旅就要开始了,这应该是怎样的一次旅行呢?
确实,对于赛纳团队而言,这是一次全然崭新的旅行。这个“新”既在侗乡是赛纳团队从未践履过的神奇的地域,是从未了解的神秘古朴的文明,同时,也在于对于一个县域经济的整体策划,也是赛纳团队的一次崭新的策划旅行。这样全然崭新的旅行,又怎能不让赛纳团队的全体队员们欣喜激动呢?又怎能不让他们在激动中感觉到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呢?
团队所要去的地方,是侗乡的中心区域,是真正的侗乡的腹地——黎平县。这里有必要诠释一下“侗乡”这个概念。“侗乡”,不是一个行政概念,而是一个文化概念,一个文化板块概念,意即“侗族聚居的地方”。在中国的行政区域地图上,它大概包括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锦屏、天柱、玉屏等县,广西自治区的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湖南省的通道、靖州、会同、芷江等县,即黔湘桂三省区交界的狭长地带。
为黎平县做“整体发展战略”策划,邓雪丽本人一开始就意识到任务之艰巨与复杂。她意识到这绝不是像以往为私人老板做地产策划或营销策划那样简单明朗,那样驾轻就熟,由她本人带两个助手就可以胜任了。这是一次大范围的区域经济策划,是在一个“产业结构遭到突变因而全县人民生产、生活难以为继,必须二次创业方能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农业县做策划,是在历史上经济落后的大西部、在历史上经济落后的贵州省、在历史上经济落后的黎平县做策划,是在我国56个民族中特殊又特殊的侗族县做策划,对邓雪丽来说真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考验。
深思熟虑之后,她认为,当务之急是组织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富有实际经验的专业队伍。于是邓雪丽把组织队伍作为当时最急迫的任务。她的“组织原则”也一直非常明确,那就是“以策划任务为目标,追求知识结构的合理化和专业化”,按“战略策划机构”的高标准来组建团队。
由邓雪丽任团队的总策划人,这是“责无旁贷”和“义不容辞”的。因为她在中国市场经济的摇篮、经济发展遥遥领先于全国的广东省摸爬滚打十年,又在策划界顶尖级的王志纲工作室独当一面,近几年又率领自已的团队转战南北,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策划经典,因此完全有能力率领一支专家队伍到黎平去“攻城掠地”,争操胜券。
其次是寻找一位高素质的旅游策划人才。因为黎平县已经提出了“旅游兴县”的口号,因而有这方面的要求。从事旅游策划多年、又是中山大学城市规划硕士毕业,现为旅游规划方向在读博士生的徐文雄,是其老朋友,又是老搭档,此次有旅游重头戏的策划项目,旅游专家的人选当然便是非他莫属了。
由于前期在同黎平县进行项目对接时就已经明确,策划任务中补充一条:为黎平县城的规划设计做一个指导性纲要,因此,团队中还必须有规划设计方面的专家。
这时,他们又从自己长期打交道的“人才库”中又“点击”出了一位佼佼者——曾永浩。
后来才知道,曾永浩也是我们贵州老乡,贵阳人,比笔者小十几岁,将届“知天命”的年龄,现任广州市冶金设计院总规划师,早就取得了高级城市规划师职称,是位具有丰富实操经验的建筑设计专家。
曾永浩了解到策划黎平的繁重任务后,觉得自己一人有点儿势单力薄,征得总策划人邓雪丽同意,便又引荐了他的年轻搭档、全国注册规划师陈起川。这个1975年出生的小伙子,毕业于同济大学,现任职于广东省华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成功地设计过许多作品,可谓年纪轻轻而经验丰富。
尽管这样,邓雪丽仍然觉得这个团队离“兵强马壮”的水准还有些儿距离,便由自己和入选了的成员们,在全国范围的老师和朋友圈内,在高水平、高职称的标准下,物色了一批可以随时求教、随时顾问的顾问。这个顾问群里,有北京的经济学家,广州的资深旅游问题专家,深圳的品牌问题专家,还有贵州的侗族问题专家。
这真是一个人才的“连环扣”!这恐怕也是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现人才、组织人才、使用人才的“规律”或“捷径”了。
当队伍组建好了,情绪酝酿好了,感觉找到了之后,赛纳团队的全然崭新的侗乡之旅就开始了!

挖地三尺,盘点黎平
一进黎平,感受千年
公元2002年8月26日,赛纳团队的侗乡之旅从广州开始了。
但侗乡在哪里呢?侗乡腹地黎平又在哪里呢?除团队掌门人邓雪丽知道具体方位外,就连我这个贵州人也要在地图上搜寻。在一幅中国地图前,我们以广州为基点,溯着珠江,向西北方向寻找,找到梧州,再溯水而上,就看到了柳州、桂林,由柳州、桂林再向北,在黔湘桂三省交界处,我们终于找到了黎平——一个中国大陆腹地中的侗乡腹地。
我们决定由广州飞往桂林,再由桂林“转兵”黎平。
在桂林,热情的侗家人已经在这个风光旖旎的山水城市等待我们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是世人尽知的,桂林也正是以它“甲天下”的山水,而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旅游城市。我们即将踏上侗乡的土地去进行旅游策划了,但侗乡的优势是什么呢?黎平会以什么而“甲天下”呢?面对俨然崭新的前途与未来,我们一时间有些茫然与沉重……
我们会辜负黎平县五十万人民的期待吗?会慰藉黎平县党政领导的殷殷切切的期许吗?
由桂林往黎平的路上,健谈的吴局(黎平县建设局副局长吴展松等赴桂林迎接我们),给我们讲起了黎平侗乡的千年历史;出发前专门对侗族的历史文化作了充分“理论准备”的邓雪丽和徐文雄,也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墨水”倒将出来;我也卖弄些书本常识。一时间,旅途变学校,小车变课堂,讲课、讨论、争辩、问难,顿时热闹起来,疲惫、寂寞一扫而光,四百里路,感受千年,我们似乎顿时都变成了“侗族历史学家”,一种难以名状的愉悦感和兴奋感油然而生。
一踏上黎平的土地,我们昔日那些对城市生活的鲜活的记忆,那些对工业文明的感觉,都好像统统被尘封了起来。遍山的杉树林苍苍茫茫,一溜的吊脚楼依山傍水,壮观的鼓楼气宇轩昂,美丽的风雨桥牵衣待话……一下子,我们全都忘记了岁月,忘记了旅程。
[插照片,侗家吊脚楼,有炊烟的]
进入黎平前,我曾读过一篇散文,记不得作者是谁了,但诗般散文我能背诵:
“这是一个属于水的民族,从古至今,他们总是把自己的寨子建在依山傍水的地方;这是一个属于月亮的民族,侗族姑娘颈项里的一件件银饰,永远闪动着如月色一样的光亮;这是一个属于河流、属于水车的民族,那吱扭吱扭转动的水车,永远在山间的溪流里唱着无忧无虑的歌;这是一个属于木楼、属于萨女神的民族,她的身上永远充盈了母性的慈爱、家的温馨,总是透出女性特有的温柔、善良、敏感和娴静。”
[插照片,水车]
或许,真的是因为千百年来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里,随着岁月的流逝,侗民族和大自然越来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了。至今,无论你走进哪一个侗族村寨,那寨门、那凉亭、那一座座充满温馨感的吊脚楼、那总是非常亲切地耸立在侗寨中心的鼓楼,那有着许多美丽故事的花桥,都会让你感到一种原始的、朴素的、和谐的美,仿佛融入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的如人如仙、似神似佛,“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的境界。
走进地坪
侗乡黎平地处珠江、长江分水岭地区,境内两大河流,县域西北、东北、东南河流属于长江水系,是黔东南著名的大江清水江的支流,县域南部、西南部河流属于珠江水系,是黔东南另一著名大江都柳江的支流。由桂林经龙胜、三江而进入黎平,我们沿途都是溯都柳江而行的。都柳江沿岸,很多河段倒映着河谷两岸的山岭森林、杉木、梯田和密密层层的群山,俨然一幅国画大师挥墨泼就的长轴画卷,河滩与河床里偶有裸露着的礁石,显示着造化的鬼斧神工,公路与河谷间的斜坡上,是枫树、榕树、芭蕉、木棉等多树种蓬勃生长的天然植物园。都柳江从前是杉木外运的主要通道,今天的国道、省道公路干线沿着河谷蜿蜒,成为侗乡联系外部世界的黄金走廊。
刚刚告别弯弯的都柳江,溯都柳江的支流南江河而上,便踏进了黎平的南大门——地坪。
地坪是个乡,以风雨桥闻名;我们在地坪停留,就是为看这座古朴、古老、神秘、神奇的风雨桥。
大概因为世世代代生活在水边的缘故,黎平侗族同胞乃至整个侗乡的侗族,都和桥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你有机会到侗乡,一定会发现:无论是寨子里,还是寨子外,无论是有河流的地方,还是没河流的地方,侗乡处处都有造型美丽、气韵非凡的风雨桥。
在后来的一次会面中,侗族学者吴定国告诉我:侗民族古老的习俗认为,世上的每一个人,从阴间来到阳间,都要走过一座自己的生命桥,如果没有了这座生命之桥,你就会失去前行的道路,你就会找不到人生的方向。在侗族同胞的意识里,风雨桥还有“关山”的作用 ,是一种“民俗功能”、“文化取向”。
确实,侗家是很讲究依山傍水、讲究风水龙脉的。
山是以稻作为主要生存手段的侗族人民的坚实依托,依山可收林木之利,为建房造屋和炊煮饮食提供材料来源,为发展人工营林提供广阔的空间,同时还可以垦辟梯田,开荒种粮。水是侗家人的生命之源,是侗族文化的意念象征。傍水,既是文化选择的结果,也是生存选择的结果。自然环境、文化选择和生存选择,决定了侗族的村寨大多座落在河谷盆地、低山坝子、山麓缓坡或山泉充足的半山隘口。青山怀抱,碧水环流,避风向阳,朝向开阔,就是侗族居住地的主要特点。
侗民很讲究山与水的配置与谐和。他们把绵延起伏的山脉比喻为龙脉,把龙脉绵延至坝区或溪边嘎然而止之地,称为“龙头”,龙头前面是环绕的溪流和开阔的坝子,龙头后面是起伏迭宕的山脉,侗寨就建立在这样的地方,侗家人称为“坐龙嘴”。村后山上多蓄有古树箐竹作为风水林,镇凶邪,保吉祥,祈福祉。溪涧流淌,隘口穿风,侗民担心这样会把财源带走,福气漏掉,他们便在溪涧上架设风雨桥,封住财源,拦截风水,以保安宁。故桥实为“风水桥”或“福桥”,是侗民族心灵危机感的平衡物,是侗家的“护寨符”。 山、水、树、桥、亭,是侗寨的重要配置和文化符号,共同构成了侗族村寨的地理空间和文化空间。
[插图,H301,地坪花桥]

侗学家的这些理论和诠释使我们兴奋,地坪风雨桥的壮观和精巧更让我们折服。
地坪侗寨位于黎平县南端,现为地坪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02公里。南江河从寨子之间蜿蜒流过,河上有一座驰名中外的风雨桥,将三个寨子连成一体。我们是以考察者的眼光又是第一次见到如此别致、如此美丽的桥,所以看得特别仔细。
这座桥全长56米,桥面宽4.5米。桥上建有长廊和桥楼,青瓦覆盖,河中心用青石砌成一座桥礅,桥身置于石礅上,连接两岸。桥梁下部分两层,各由8根合抱粗的杉木穿榫连成一体,呈天平状向两边悬挑。上部两层,各由4根粗长杉木穿榫连成一排,架在礅岸之间,然后在其上面铺桥板、建桥廊。桥廊左右两侧有梳齿状栏杆,靠栏杆内侧各架设一行长条凳,供行人凭栏观景小憩。栏杆下面有一层向外挑出的檐,覆盖青瓦,活像桥身长出的双翅。
桥上有一大两小3座楼。高大的中楼建在河心石礅上,五檐四角攒尖顶,式样与侗家鼓楼相仿佛。顶上安有葫芦宝,下有如意装饰。桥的两头各建有一座三重檐歇山式的侧楼,楼与楼之间以长廊联接。
桥廊顶脊上彩塑双龙抢宝、鹰凤展翅、鸳鸯比翼等图形,楼檐翼角彩塑各种珍禽异兽,楼顶天花板彩绘龙凤鹤牛,廊宇内侧承板彩绘历史人物故事、侗胞生产生活情景、山水花草等壁画,中楼四柱浮雕金龙绕柱,桥头门柱镌刻楹联。
风雨桥集亭、台、楼、阁于一身,形态各异,变化多端,组合成绝妙的力学方程式,处处让人感受到别致、新奇、节奏、韵律、匀称与协调。
风雨桥的亭内有茶水供应行人,桥头挂有草鞋,由需要者自取,据说每到冬季,侗寨人还主动担来柴火供人取暖。
寨老告诉我们,侗族工匠修桥,从来不用图纸,只用一种侗族同胞称做“香杆”的小竹片比比划划设计建成的,不用一颗铁钉,全部靠榫卯镶嵌吻合,居然也能风风雨雨、历久不衰。
风雨桥旁是一个美丽的侗寨,一条小路曲曲弯弯通往寨子深处。这个依山傍水的寨子大概只有几十户人家,青灰的吊脚楼依山而立,错落有致,各家的拦杆上吊着金灿灿的玉米,大红的辣椒串,间或还有一条条刚染好的青色土布在竹竿上迎风招展。见了外来的客人,村民们脸上都露出纯朴友善的微笑,如村旁流过的溪水。清清的溪边几人才能围抱住的几棵大树,据称是神树,我们也各自在心里许愿,祈望有一天灵验了,再到这个美丽的地方来还愿。顺桥边拾级而上,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是一座精巧别致的侗家门楼,进得门才发现原来是一所小学校。校舍尽管破旧,但一群天真烂漫的学童却在快乐地嘻戏。虽然其教学条件如此简陋,完全没法与城里的孩子比,但他们的童年却有着城里孩子们没有的野趣。在这点上苍天也还算公平吧!
纯朴自然的侗寨,独特别致的花桥,静静流淌的溪流,满目苍翠的群山,令我们如临仙境,如饮甘霖,心灵深处敏感的神经被它触动,一种莫名的愉悦和感动在心中激荡回旋,让我们有一种去亲近它、了解它、揭开它神秘面纱的冲动……
初到肇兴
告别了地坪,挟着对风雨桥的兴奋和眷念复又登程,驱车40多公里,便来到了饮誉中外的“天下第一侗寨”——肇兴。
村寨座落在大山谷中,四面环山。高坡上除了古树、竹林之外,便是满山遍岭的油茶林,还有顺谷盘山层层叠叠的梯田。两条山溪从大山的皱折中流下来,在谷地的村寨中央汇合成河,曲曲折折地向西流去,顺着山皱流出山外,汇入八洛河,再汇入都柳江。
[插照片,远看肇兴,大册第12-13页]
[插照片,近看肇兴,小册第40-41页]

肇兴的千栋吊脚木楼,就簇拥在溪河的两岸、大谷的腹心里,如搁置在一艘巨大的帆船上,停泊在山的海洋腹心里。东南山高,好像是船之篙竿,东北的山略矮,好像是船之橹板,这艘船好像正在扬帆远航。一条主街通向东西,贯穿村头寨尾,村巷纵横交错,人来人往,闹热非凡。

傍晚,黎平县委、县政府的领导陪同我们品尝侗家的风味家宴。席间,在座的县政协张主席对邓雪丽说:侗家招待女贵客的风俗之一是请她吃鸡头、鸡脚、鸡翅和鸡屁股。初来乍到的邓雪丽半信半疑,但为了表示对侗家风俗的尊重,便硬着头皮按张主席开的清单,将一只乌骨鸡的相关部位通吃了一遍。饭后吴局告诉她,这是张主席即兴杜撰的“民俗”……后来这成为我们之间传说的一则轻松愉快的经典笑话。
席间,我们还品尝了一味“山珍”——青杠豆腐。青杠豆腐是黎平的特产之一,用山区青杠树的坚果磨成淀粉制成,色泽灰黑透亮,是一种类似凉粉的胶体,弹性很好,口感滑爽。因制作不易,产量不高,营养丰富,是人们待客的佳肴之一,也是城里人难得品尝到的特色绿色食品。
晚上微带醉意的我们沿着清清的溪岸漫步,走在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上,听着潺潺的流水和秋蝉的鸣叫,平复着从都市带来的狂躁的心绪,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此时柔美动听的歌声响起,不知是从哪处吊脚楼上飘来,撩拨着我们骚动的心弦。这清越的歌声,应和着山水之声,应和着月色和树影,也应和着月亮和星星的美丽。这就是侗乡,是我们这些习惯了城市喧嚣的都市人眼里的乌托邦。

第二天一大早,来迎接我们的张副县长就郑重其事地派旅游局潘局长来住地请我们去“过早”(吃早餐)。“过早”的地方是当地人在肇兴街口开的一个小吃店,兼卖杂货和民族工艺品。吃的是“油茶”——首先将“阴米”(蒸熟晾干的糯米,有的还染了彩色)用茶油(茶树果实榨的食用油)炸成米花捞出,再炒花生米、黄豆等副食品,最后把粘米炒焦,再放些茶叶稍炒一下,马上添温水入锅,加盐煮沸,即是油茶水。吃的时候碗里放点葱花、茼蒿、菠菜等,盛入油茶水,加些炸好的米花、花生、黄豆、猪肝、瘦肉等配料,有的还在油茶水中煮上小小的糯米粉汤团,就是色、香、味俱全的油茶了。在侗乡许多地方,这种别具特色的早餐,是侗家接人待客的必备茶点。
[插照片,风味食品,大册子第33页]

肇兴被誉为“侗乡第一寨”,因而也似乎应该是“世界第一侗寨”,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侗乡。传说他们的祖先是兄弟俩,现今此地95%以上的侗人是这两兄弟的后代,均姓陆,分成五“斗”(五大房族)。  上世纪80年代初改“斗”称“团”——仁团、义团、礼团、智团、信团。
肇兴侗寨是侗乡文化、旅游及社会民俗考察的名地。“不到长城非好汉”,同样地,“不到肇兴,等于没有到侗乡”,这是国内外人士几乎一致的看法。法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挪威、瑞士、加拿大及波兰的旅游者,对肇兴侗寨情有独钟,造访者络绎不绝。许多国家的驻华大使,联合国机构的官员和专家,都来过肇兴。
到地坪,看花桥;到肇兴,看鼓楼。
肇兴的鼓楼群,是肇兴侗寨的标志物,由五座鼓楼组成。走进寨子,五座雄奇壮美的鼓楼立即耸立在眼前,给人一种神圣肃穆之感。每一座鼓楼仿佛都是周围吊脚楼的领头雁和保护神,共同构成了村寨的总体格局和亮丽风景。
[插照片,肇兴全景,龙秘寄来的小张一幅]

“鼓楼是侗族地区最有特色的建筑,是侗寨的标志,是侗族的象征。鼓楼文化是侗族文化的重要方面。在侗族地区,尤其是在南部侗族地区,每一个村寨都建有一座鼓楼。鼓楼是村寨的公共建筑,是族姓的标志,是村民聚会、议事的场所,村寨和族姓的各种公共活动,几乎都在鼓楼展开和进行,鼓楼在侗族地区所承担的文化功能是多方面的,它的象征和隐喻功能也是丰富的、深厚的。鼓楼凝聚了侗族文化多方面的特质,是侗族文化精神的最集中的体现。” 鼓楼,一般为密檐式(还可分干栏式、楼阁式、门阙式、民居式等)。下半像亭、上半像塔;下半部内外各有4根大木柱支撑起方形厅堂,四周有围栏座椅,中间为石砌大火塘。上半部为5-11层的四边形或六边形的宝塔体,檐角高翘,楼顶小阁置一面皮鼓,尖顶塑宝葫芦或千年雀等吉祥物,楼顶檐角和封檐板彩塑绘画精美。鼓楼全由杉木构成,条木穿套,纵横结构严密。
肇兴鼓楼群在全国侗寨中是绝无仅有的。在穿寨而过的溪流上还建有5座小巧玲珑的风雨桥,更增添了第一侗寨的魅力。1985年6月,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贵州侗族建筑及风情展览”,有30多个国家的使节参观后惊叹“中国侗族别具一格的建筑艺术,不仅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而且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瑰宝”。

路上,我们的目光又转向了吊脚楼。
在从桂林到肇兴的路上,我们已经对其发生了颇大的好奇心,入住肇兴后,更有机会仔细考察这传统而又典型的吊脚木楼。
参观侗族同胞居住的吊脚楼前我们就知道一些它的发展史,特别是侗族著名学者余达忠教授写的《侗族民居》一书,在侗族民居的人类学溯源上极有见地,笔者觉得应该向读者摘要介绍:

像其他民族一样,史前的侗民族也是巢居(住在树上)的,但在树上居住,却又必须下树来觅食。每日上树下树,是极麻烦的,而且,为觅食又要不断迁徙,又不是随时都可以找到可以做窝棚来居住的树木。渐渐地,随着原始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居住不断固定,他们便仿照树上的窝棚的形状,在地上,在他们种植的植物旁边,建起了最初的固定的栖身之所——树形的窝棚。
这种原始住宅形式的“屋棚”,在侗族地区,现在都还可以随处见到。其结构一般是六根树桩牢牢插于地下,围成一个长方体形的空间;中间两根柱桩高于四边的树桩,用藤条把它们连接起来,以一根较大木条横架于中间的两根高树桩之顶端,用藤条拴紧,使之连成一体,类似今天木房之“大梁”;再用数根木条斜架于正中的“大梁”和两边的矮树桩上的横木条之间,用藤条拴牢,如似椽状;最后盖上树叶、茅草,周围也用树叶、茅草遮围。这就形成了一个可以住人的最简易古朴的原始“屋棚”了。
后来的干栏式民居就是从这种简易的屋棚发展而来的,先民们也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地由山洞而树上,由树上而建屋于地上居住。但这时他们仍是以“房”为单位,按血缘居住在公共房屋里。这公共房屋,就是最早的鼓楼。后来,家庭产生了,房族结构解体,人们以家庭为单位居住,逐渐从鼓楼搬迁出去,围绕鼓楼建造起家庭的“干栏房”,从这以后干栏式民居,即“吊脚楼”逐渐发展,演进为现今的结构形式。

侗寨的吊脚楼,如今已演变成屋顶盖青色小瓦(从前大多用杉树皮),其余杉木建造,不用铁钉或铁质部件,柱间用杉木斜穿直套一起,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里里外外涂上桐油。吊脚楼一层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二层设卧室、带窗的明亮堂屋、带大排长凳的走廊供休息、做手工与待客,三层作居室与存粮储物,房子四周还有带楼檐翘角的吊楼。
从眼前的实景,加上余教授的书,给我的一个特殊感觉的是,侗族文化中的建筑文化,特别是鼓楼文化和民居文化,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缩影;通过这个时间隧道,我们可以看到人类怎样从“树居”发展到“陆居”,怎样从“茅屋”到“木楼(吊脚楼)”,直到现代的“洋楼”的。

在肇兴,我们还领略了侗家浪漫的“行歌坐月”风俗。月儿偏西之际,我们来到一户姓陆的侗族人家。我们踩着咚咚作响的楼梯,上到二楼厅房,沿木凳一字坐开,与六七位侗族“腊汉”(小伙)、“腊面” (姑娘)面对面交流。如水的月光洒在木栅栏上,英俊潇洒的腊汉们手弹木琵琶,温婉美丽的腊面们面含娇羞深情款款唱起了侗家情歌,如清泉在每个人的心中流淌。这源于自然的天籁之声深深地牵动着来至大都市的客人们的心。几首歌唱下来,气氛渐渐融洽,我们之中的“业余歌唱家”也应邀表演,跃跃欲试,浑然忘我。欣赏完情歌对唱,热情的主人还端来了甘冽的家制米酒和美味的土鸡粥。在深情的歌声中,在无拘无束的欢呼笑语中,我们深切地体验了侗家人的纯朴与真挚。
[插图,在侗家堂屋演唱侗族大歌.JPG]

惊叹堂安
第二天,我们参观肇兴乡管辖的堂安村。
堂安坐落在肇兴东边的山坳上,背靠“弄抱山”。
[插照片,L402]
太阳即将消失在远处山际线下,我们走在堂安村头的梯田之间。窄窄的田埂,自山顶林间流淌下来的哗哗清泉,生机勃勃的秧苗,正在灌浆的稻田,构成一幅迷人的黄昏风景画。田间小道上,走着一位劳动归来的侗族妇女。只见她身穿青黑色侗家便装,肩上担着扁竹筐,内装红彤彤的辣椒和碧绿绿的青菜。徐文雄的摄影镜头不由自主地聚焦在她的身上。见此情形,这位侗家女子显然很害羞,一面举臂掩面,一面疾走飞奔。徐文雄连喊停、道歉或解释都来不及。或许这正是世外桃源般的堂安民风纯朴的一个生动例证吧。
夕阳如金子般洒满了美丽的侗寨,暮归的老牛,挑担归来的侗家妇女,绿色环抱中的吊脚楼飘起的炊烟,井旁嘻笑担水的姑娘,鼓楼坪上逆着夕阳远眺山外的侗家孩子,在敞开的楼廊上静静织布老妇人,构成了一幅动人的风景画。当邓雪丽把镜头对准井旁的姑娘,她们竟害羞地用手遮住脸,而脸上仍带着纯静温婉的笑容。这笑容定格在我们的脑海里,成为一种珍贵而温情的回忆。
[插图,瓢井,H047,H048]
[D001]
[堂安全景.jpg]
堂安侗寨居住着侗族村民160余户,800多人,散居在“班柏”、“几定”两支山脉和“贵近”冲,房屋大多数取南北向。全寨人以赢、陆两姓为主。侗族无文字,根据侗族长者的口碑资料,该寨已有700多年的历史。
堂安侗寨四面青山,峰峦叠嶂,阡陌纵横,梯田层叠。山腰间的民居依山就势,吊脚悬空,井然有序。寨中的鼓楼是寨民心中的吉祥物,认为可以扣住侗家人的灵魂。寨中小径曲曲,四通八达,均用青石板铺墁。鼓楼与戏楼、歌坪形成三位一体,凸显着侗族村寨的特征。
[插照片,山岚笼罩的堂安,龙秘寄来的大张一幅,093]
堂安侗寨的鼓楼、戏楼、吊脚楼、古墓葬、古瓢井、石板路,以及水碾、石碓、纺车等古朴典雅的实物,让参观者着迷,他们被这些蕴藏着深厚的侗族文化内涵的实物所吸引,纷说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细细品味堂安侗寨这些富于文化意味与人性情愫的实物,仿佛可以感觉到那些逝去了的悠远岁月,那些在都市已不能感受到的古老淳朴的生活正从容澹定的从凝凝的夕阳中浮现出来,让我们这些生活在纷纭嚣张的都市中的现代人感受到了一种温情、一种宁静、一种淡泊,感到疲惫浮躁的心灵找到了栖息的诗意之地……
[堂安吊脚楼.jpg]
[插图,石碾 H051]
[H058]
九条出寨子的路口都建有重檐歇山顶的寨门,斗拱上层装饰以交错叠覆的三层锯齿边,主楼檐下的灵格周围,彩绘双鱼、孔雀、凤凰等图案。各个寨门上饶有风趣的对联举目可见,西向寨门的冠顶格 楹联格外引人注目,其上下联和横批是:

堂开似虎千年保东泰
安闾如狮万代守西平
国泰民安

堂安寨子中还有禾晾、谷仓、水碾、石碓、鱼塘、井亭、榨油房、祭萨堂等建筑物和附属设施,都具有它们的独特文化个性。
上台阶处,一条四季长流的清泉,流入用青石打制成的二尺见方、带把的石斗中,石斗下用多边形石礅支撑,清冽的泉水在斗中聚满,又从左右凹槽流出。这里的侗家人把这种带把的斗井称为“瓢井”,因为它的形状如同木瓢,形成一道令人惊叹的风景小品——堂安之水天上来!
[插照片,瓢井,小册子第29页]
[插照片,堂安,小册子第28页]
这股终年不竭的山泉,自杉林中流出,流经田地,沿着陡峭的石板路旁人工修建的明沟,流进瓢后又哗哗流出,全寨人都在这里取水饮用。从取水点流出的水,一部分流入鼓楼前消防塘(也是风水塘);另一部分随地势沿明渠往下自流,流经家家户户门前。
和其它寨子一样,堂安寨子里也有风水塘。美中不足的是塘中的水不是活水,这可能是侗寨的普遍问题。和县旅游局的同志探讨,他们说县里也准备对这些水塘进行改造,堂安作为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是首当其冲要进行改造的试点。我们不由得想:堂安有这么好的水源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假如把水资源合理利用起来,比如将之与河水、井水连成一体,搞成一个活水系统,做成类似云南丽江、隆里古城的水景,它必定能为侗乡景致锦上添花。侗乡随处可见的水车可利用起来作为引水工具,它同时也是一道独特的乡野风景。如果没有条件改造成活水系统,也可在塘中种一些象荷花、水葫芦之类的水生植物,再放养一些鱼,既可净化水质,又可美化环境。如果我们换位思维,侗寨原来脸上的一块疤,就可变成脸上的一朵花,变成为侗寨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由于这古朴而原始的遗迹,由于这鲜明而浓郁的民族特色,使堂安被选中成为中国与挪威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堂安侗族文化生态博物馆。
我第一次听到这个生疏的名词——文化生态博物馆。后来才了解到,所谓“文化生态博物馆”,是1971年产生于法国的一个博物新概念,与传统博物馆绝然不同:其核心是“遗产”而非“藏品”,包括文化遗产、自然景观、建筑物、可移动实物、传统风俗等一系列有价值的文化因子,是特定群体的物质和非物质的全部文化内涵;其空间不是某一建筑物,而是一个区域。
据说贵州省还有由中国和挪威共同建设的有另外三座生态博物馆:贵州六枝梭戛生态博物馆,贵阳花溪镇山村生态博物馆,贵州锦屏隆里生态博物馆。
见识纪堂
堂安之后,参观纪堂。据说它是以浓郁的侗族风情和别有情趣的迎客形式而遐尔闻名。可惜我们这些不速之客却是无缘见识了。
纪堂的特色与其他侗寨差异不大,唯一使我们惊奇的是它座落在高山之巅。这样,在我们每个人的心目中都留下了一幅无比巨大而精美的立体画卷:侗寨在山麓(肇兴);侗寨在山腰(堂安);侗寨在山巅(纪堂)!
纪堂属肇兴乡,离黎平县城约40公里,一个美丽的侗寨。吊脚楼散布在起伏的坡面上,房前屋后,被稻田和绿色植物所环绕,宛如绿色海洋中一座座美丽的小岛。。
纪堂一共有三座鼓楼,一座在塘明,两座在新塘,尤以塘明鼓楼最为壮观。据说这些鼓楼始建于明嘉庆十七年(1538年),经数百年风雨,曾多次修整,至文革间遭到严重破坏,仅存空架,80年代初三座鼓楼修葺一新,重现风采。经专家认定,纪堂鼓楼是侗族鼓楼中的精品,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纪堂鼓楼前,一只高仅及腰的黑色小牛犊吸引了我们的目光。只见它不慌不忙,不跑不逃,神情悠闲,稚态可掬,友好地品尝着邓雪丽喂食的青草,亦步亦趋地尾随着我们。我们大家都被这只小牛犊的优雅仪态所迷倒,纷纷与之合影留念——它成了名符其实的纪堂风情与优美生态的“形象大使”。
鼓楼的对面是古老的戏楼,中间有宽敞的歌坪。每逢节假日,侗家男女老幼聚集歌坪,举行踩歌堂、吹芦笙、抬官人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戏楼里则演出侗家人自编自演的侗戏,一唱数晚,举寨同乐。
听说侗家最好客,只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否则我们也可以不只和小牛犊嘻戏,而是融入到侗家的欢乐之海中去了。
[插图,纪堂踩歌堂.jpg]
[插图,小牛犊,D002]
感受古城
经过长途跋涉,傍晚我们终于到达了黎平县城德凤镇。

传统生活的影子

考察进行了几天。给我们的最初感觉是,这里的生活方式像是处于现代生活与传统气息的“夹皮沟”里:传统气息非常浓厚,现代色彩也在蔓延,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气息水乳交融、交相辉映,使人恍如置身奇妙无穷的时空隧道。
黎平县城给我们的第一感觉是,似乎人人会讲普通话。我们不免有些奇怪。吴局告诉我们,黎平县城号称“小北京”——德凤镇方言与北京话较为相似。这种类似京腔的“语言岛”现象,孤立地存在于德凤镇,出县城5里以外,方言就迥然不同。曾有几个语言专家分析论述过:“黎平城关人说话,只要在卷舌音和平舌音、唇齿音和舌根音、前鼻音和后鼻音、鼻音和边音四个方面稍加注意,速度放慢,就充得上普通话了。”
我们还听说,其间有一个悲壮动人的故事。
明朝正德年间,有位老先生陆洙,字沧浪,在京师(今北京)因得罪宦官被敲掉门牙,流放偏僻的黎平。《黎平府志》载:“沧浪磊落不羁,正德年间(1506—1521)以诗闻于上,待诏金马门,晋工部侍郎。以诗讽逆刘谨,谨怒,中伤之,折其齿,流五开卫黄团驿”。
陆沧浪被流放到五开卫后,五开卫的长官见其肩不能挑,手不能提,便令他在郡中传道授业解惑当教授,悉心教诲子弟。从此,陆沧浪先生便开创了黎平教育文化之先河。
陆先生因缺牙少齿,讲话不关风,教学生认字时,一些字的读音就走了样。最明显的是:“吃饭”的“吃”读成“七”;“刮风”的“风”读成“烘”;“英雄”的“英”读成“因”;“男子”的“男”读成“兰”。弟子们习惯成自然,以讹传讹,传播开去,就形成这独特的“语言岛”现象。陆先生明明知道自己读走了音,但也无可奈何——“心有余而齿不足”。从陆沧浪这第一代先生开始,以后他的学生,他的学生的学生,一代传一代,代代相传,将错就错,直至现在,虽然推广了正规的普通话,但日常口语还是一仍其旧。
陆先生从教书的那天起,就由学生家长轮流供饭,每个学生供养一天。陆先生因缺牙齿,饮食十分困难,学生家长多以软食供奉,虽是千篇一律,但在品种花色上不时变换,倒也适合陆先生的味口。郡中有一顾姓人家,独出心裁,将本地特产香禾糯米蒸熟晾干,然后炒胀,用五花猪肉、花生米、香菇、核桃仁剁碎,再加入葱、姜、蒜等佐料与鸡蛋拌匀,用手捏紧打圆如核桃大小,然后蒸熟,揭盖时芳香四溢,食之既容易咀嚼消化,又利于滋补身体,陆先生非常爱吃。因此物专为陆先生制作,无名,且是圆形,“圆子”或“沧浪圆”的称谓便流传开来。
陆洙在黎平逝世后,葬于德凤镇北门外,人称“陆公墓”。城内文星楼下设二贤祠,供奉陆洙及唐朝王昌龄。陆公墓至今完好无损,为文物保护单位。

黎平是贵州省四大历史文化古城之一,悠悠然已有六百余年历史了。元世祖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黎平置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元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总管府废,设上黎平长官司,黎平由此得名。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废长官司,建五开卫于五垴寨(即今黎平县城驻地)筑卫城,实行军政统管,辖16所380屯堡8驿14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设黎平府,实行军民分治,府卫同城。黎平至此成为贵州东南重镇,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中心,其作为一座有悠久历史的古城的地位正式奠定下来了。
黎平老城区以翘街为代表,以明清风格为主的古建筑群闻名。现有古城方圆1.5平方公里,即使加上解放后发展起来的平街等等,黎平县城也不过4.7平方公里。
[插图,H005]
考察开始之初,好客的主人首先安排我们观看位于翘街的中国革命胜地——红军长征时召开“黎平会议”的旧址。当然还有一些位于古城翘街上的其他景点和景物,如两湖会馆、阴沉木 等。会议旧址是上个世纪30年代黎平一个商人的店铺兼住宅,名“胡荣顺商号”,很精致,典型的明清时期古建筑。
[插图,两湖会馆.jpg]
翘街,两头高,中间低,形如扁担,故而得名。这条街保存了相当完整的明清两代的建筑物。步入其间,只见一排排封火墙、一座座四合院,鳞次栉比,错落有致。对于这种空斗式建筑并有翘角装饰的封火墙,地方俗称“马头墙”。墙上的彩绘和门窗的装修都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这里的大街小巷用石板铺墁,上上下下以石梯连接,左所坡、马家巷等10余条小街小巷,还保存着用条石、卵石铺成的路面,古色古香,发人幽思。
[插图,电脑, 邓雪丽在翘街]
翘街最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当数那几十座木结构的四合院。这种四合院,四面封火墙高筑,平面如方印,人们习惯把它称为“印子屋”,左家巷的左家四合院就是典型的代表作。
穿行在黎平城的曲曲折折的深巷里,我不由想起侗族作家、学者余达忠在一篇小说中对黎平城的描述:“它列筑在五座低缓的山垴上,一条平缓的大川刚好成了它的中央大街,房子很有层次的筑在缓坡上,一长排一长排的,错落有致,把巷子拉得很深、很曲折,让人想起一些悠远的往事。光线再清晰一些你发觉,许多房子都是那些老式印子房,房檐高高的翘着, 用厚重的古青砖砌成,勾着细细的笔直的白灰条,精致秀雅的木房就镶钳在这厚重高矗的封火墙里,象睡在老祖母怀里的宁馨的孩子,和谐而又意味深远,你体验到了时间的悠远和岁月的苍桑,或许会生出一份诧异,是谁把一段悠远的历史遗弃在这深远的大山里呢……”

黎平古称泉城,城内有七十二眼泉井,如镶嵌的七十二颗珍珠,汩汩涌出的泉水,在城内沟巷间曲折穿行,使全城弥漫着浓浓的湿湿的水意,显示出浓厚的江南古镇的氛围。
黎平县城的地形地貌是两山夹一江,处在山的怀抱里,地形自东向西倾斜。东面的南泉山、凤形山高数百米,植被完好,林木苍苍,孕育了丰富的地下水源。黎平城内古井泉源比比皆是,虽然近年的城市建筑阻断了部分地下水的流动,但在翘街、平街的低洼处,至今仍有数以十计的井水或地下泉供人们汲饮洗涤之用。涌出的地下水形成一条小溪,日夜吟唱着从古建民居间蛇行而过。今天自来水虽已通到每家每户,但还是有部分居民习惯汲用井水,或桶装担挑回家,或到井台浣衣洗菜。井泉活水如乳汁、似甘霖,昼夜不息,哺育着世世代代的黎平人。
古井中最著名的神鱼井座落在黎平县城平街神鱼井路,距街口约百米。在不断冲冒滚涌的泉水中,水草飘飘,群鲤游弋。井口周围建有石质围栏和井台。因水量很大,井水一直上溢到与地面持平的位置,溢出的井水以一导流沟引向旁边的下水道。双手掬水喝上一口,顿觉清甜甘冽,通体舒泰。
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何腾蛟的家就在附近,民间传说他出生时,其母梦见一条鲤鱼跳出神鱼井,化作一道金光飞入家中。因此,黎平人认为,神鱼井是一口神井,它的井水具有神奇功效。

考察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南泉山。此山位于黎平县城东南部1.5公里,山顶海拔853米。终年流泉,古木森森,南泉山寺掩映林间,为贵州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黎平的历史名胜之一。
《黎平府志》载:“南泉山叠峰丛林,明建三寺于山,游人络绎不绝,为最名胜。山有八景:古松若虬、曲曲盘空、石龙吐水、双井霭雾、桂苑秋香、空中楼阁、孤顶浮岚、夕阳返照。有泉出大殿左侧,酷暑饮之极清凉。”
南泉山林木葱茏,四季常青,名树繁多。有香果树、枫香、紫玉兰、楠、樟、松、柏、杉等,四季花开,清风飘香。通山小路两旁有两株较大的枫香树,枝桠相错,并且具有雄雌特征,形如一对情侣,人称相思树。
南泉山主山道,鹅卵石铺就,逶迤而上,共有九弯十八拐。山腰行道旁有“点蛟亭”、“南泉福地”,寺左腋有八角亭。亭外有四方水池3眼,一供饮用,二备盥洗,泉水由石龙嘴里涌出,泉水清澈,四季长流。
深藏林间的南泉山寺是具有明清两代风格的建筑群,既有明代的端庄持重,又有清代的玲珑秀丽。寺有3殿,建于山腰,依山取势,层层而上。第一层为大佛殿,第二层为灵官殿,第三层为宝顶庵正殿。殿中有天香阁,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幼年曾攻书于此,他读书时“蘸墨吃棕”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南泉山寺,明初经始,旋毁于兵。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黎靖参将李思忠倡捐重建。清嘉庆年(公元1796年)重修。山寺曾是邻近的黔湘桂三省边区群众的朝拜圣地,每年观音诞辰仍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信徒。现有两个居士暂时打理,为来客抽签卜卦,并提供风味独特的素宴。
寺外约百米的山腰,巨大的栗树与松树下,有一眼龙泉,一道清泉不舍昼夜,自一石龙嘴中汩汩涌出。黎平许多居民相信此泉有消灾祛病之功效,每天不辞登山劳苦,以桶、瓶取水饮用,男女老少,络绎不绝。
[插图,天香阁,大册第7页]

孙悟空跳上云端看黎平
虽然是第一次踏进黎平,虽然是五天半感受一千年,但训练有素、有着丰富职业经验的团队成员,从他们的感受和认识中得出一个共同的结论:黎平目前困难重重,但黎平大有希望!黎平的干部和百姓决不甘心久列“后茅”。
天生丽质绝难自弃,旅游圣地蓄势待飞!
当然,腾飞是有条件的——首要条件就是调整思路,重订战略,溶入竞争,异军突起!
这十六字的思路,在赛纳团队的策划报告中,浓缩地反映为“营销黎平”的一整套战略和策略,并细化为黎平整体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和战略措施。
因此,我认为,这次策划黎平,最突出的特点,最有价值的贡献是,从思路上、理念上、理论上,调整和深化了黎平县的整体发展战略。
按黎平县的要求,本次策划是一个“三合一”的工作(黎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旅游发展战略、县城规划设计指导纲要),是一个战略性前瞻性极强的系统工程。
研究了他们的策划方法和策划思路后,我发现了他们的“看家法宝”:以超越常规的思维方式,对策划对象进行战略和策略、理念和操作等多层面的分析和整合。
分析策划对象不囿于该对象,避免就事论事,而是“跳出去,看回来”,跳出区域来策划区域,跳出黎平策划黎平,跳出旅游来策划旅游,跳出规划来进行规划,跳出设计来指导设计。——邓雪丽把超常思维这一法宝运用得淋漓尽致。
运用这种思维方式,针对新的社会实际和黎平的特殊情况,赛纳团队运用了独具特色的策划方法:
通俗地说,团队的第一条策划方法叫做“学一次孙悟空,跳上云端看黎平”,就是说,要用高起点、大视角的战略眼光审视策划对象。
宋朝改革家王安石诗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这是王安石的经验之谈。做战略策划,没有战略眼光是做不好的。就是说,尽管是做一个偏僻之地县级城镇的战略,与大城市大地域比起来纯属“小巫见大巫”、“微观又微观”的东西,但也要看清天下大势,看清战略方向,否则,必定眼光浅短,其行不远。因此,团队按照“球、国、省、州” 的顺序和范围,反复地观察、分析,反复地跳出去、看回来,最后得出黎平县发展战略的核心理念。
如此远大的眼光,其实是把全世界一体化,把地球看成一个巨大的村庄,把黎平县看成是“村里的一座小院落”——把村里的情况搞清楚了,自家的小院如何建设心里就有谱了。赛纳团队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进地球大村,数黎平家珍”,盘点黎平的资源,寻找战略的框架和理念。
据黎平的同志介绍,许多干部过去在观察和决策黎平的工作时,一般只在本县、本州的范围内,最多在省内观察,很少在国内,更少在世界范围内观察黎平的优势和劣势。俗话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站得高,才能成竹于胸,对策划对象进行科学准确的观察和判断。
马王爷三只眼睛看黎平
民间传说,马王爷有第三只眼睛,不仅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看得入地三尺,入木三分,洞察一切,明察秋毫。
团队的第二条策划方法就叫做“当一回马王爷,三只眼睛看黎平”,就是说,要用深度的眼光和特殊的视角来考察策划对象。
赛纳团队运用这个“三眼法”,首先是从“视野”上表现为极度的开阔:“看天、看地、看同类”,一只眼睛看天上(世界的大势和中国的大势,贵州省的大势和政策,黔东南自治州的大势和政策),一只眼睛看地下(黎平县方方面面的实情),一只眼睛看同类(毗邻地区和类似地区的套路),看看有什么新的与众不同的路子可走。此其一。
当然,“三只眼睛看黎平”,主要还不是只盯住这三个焦点,其更重要的含义是在“视角”上表现出其特殊性:用新的眼光、新的视野、新的角度、新的思维去认识策划对象,而不为传统的、习惯性的思维所束缚。 “三只眼睛看黎平”,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而已。此其二。
团队为了统一思想,扭转原有的思维定势,在最终形成的策划报告中,在与黎平干部的交流中,反复强调了转变思维,共同调频,并具体化为四个“跳出”的办法: 跳出封闭,从中国和世界的大趋势出发把握黎平社会经济的发展;跳出单调,从现代产业嫁接与融合的新趋势出发把握黎平旅游业的发展;跳出陈规,从运营城市的角度和高度把握黎平县城镇的发展;跳出狭隘,从文化板块的特点出发把握黎平社会经济的发展。
跳上云端三只眼睛看黎平之后,赛纳团队形成一个概念:无论在大西南,还是在全中国,甚至在全世界,黎平文化板块都是一个突出的亮点,必须保持和增辉这一亮点。
二进黎平,挖地三尺
夜醉地扪,并非贪杯
“二进黎平,挖地三尺”的一项重大活动就是深入侗乡的一系列有代表性的村寨,去切身地体验并理性地认识侗族文化的真谛和精髓。
他们选择的第一个目标是侗戏之乡的茅贡乡地扪村。
到地扪首先要经过坝寨等地方,一路上我们真像是遨游在侗族风情画廊之中。
坝寨位于黎平西北约20公里通往榕江的公路边,是一个如诗如画的侗族聚居区,由沿山谷延绵的几个侗寨组成,地处以富庶著称的“天府侗”地区。只见平缓的坡地间,是贵州难得一见的宽阔平坝,金色的稻浪在一块块精致的田畴间奔腾,俨然天女织就的侗锦。在坝子与山麓交接的边缘,是美丽的侗寨:谷仓、晒坪、寨门、鱼塘、杉林、远山、近水,构成童话般的仙境。车子溯溪而上,高大的鼓楼、精美的花桥与一栋栋干栏式建筑物在窗外掠过,加上无处不在的水车、牧童、少女,宛如打开了一幅天人合一、古朴神妙的风情画卷。
到达茅贡乡政府后,换乘乡里唯一的那辆“浑身都响只有喇叭不响”的吉普车,时任乡长的杨志勋同志陪同我们,沿着一条布满大大小小石块的崎岖山道,走走停停,有时还要下来推车或步行。5公里的路程花了近一个小时,到达地扪村寨门时我们停车留影。“豆芽!” 下车时不知谁惊叫了一声。聚拢细看,不知何人何时何故,在吉普车的座位下遗撒了些绿豆籽,这些小生命竟然依托车内的一点点尘土,蓬蓬勃勃地蹿将起来,为数约百株,纤纤玉立,青青可爱。观者无不叹服:大概只有在黎平这样天人合一、恍若世外桃源的环境里,豆芽才能以这种不可思议的方式在车中生长出来。司机解释说,吉普车运输过豆类,遗撒了些豆豆,土壤(尘土)、气候适宜,它们便生长起来。欢乐的团队给这辆车命名为“长豆芽的生态汽车”。
[L403]
地扪村是著名的“千三侗”的故乡,是五个沿山谷串珠式分布的侗寨之一,座落在海拔约800米的深山之中。这里侗寨、鼓楼、花桥依山傍水、层层错落,村头清泉涌流,水车旁溪流淙淙,稻田鱼塘相间,旷野儿童牧鹅,恍若世外桃源。
侗民告诉我们,地扪侗寨已经有近千年的历史了,在千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它还获得了文化上丰富的象征意义,它成了最早迁徙来,后来发展为一千三百户人家的一支侗家人生命的总根、文化的总根——地扪由此号称“千三”,所有地扪村以及由这里迁徙出去的侗民,都称自己为“千三人”,许多村寨的历史也都是从地扪开始的。“地扪”是侗语的音译,意为源源不断涌出的水,也可以理解为象韭菜一样发蔸的地方。这是一个充满隐喻色彩的地名,揭示了地扪是千三人的生命总根的文化地位。每年,“千三人”都要到地扪来走亲访友、寻根祭祖,天长日久便形成一个节日——“千三欢聚节”。“千三”,在黎平的侗族地区,已经成了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文化符号。
我们现在已经无法知道“千三节”是从什么时代开始的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千三节”是祭祀萨神而发生的,而且,直到今天,祭萨也仍然是“千三节”的最重要内容。
春节之前,寨老们就向属于“千三”的村寨茅贡、腊洞、登岑、罗大等发去传牌,正式邀请这些村寨回来寻根祭祖。各家各户也早早向亲朋好友们带去口信,邀请他们来地扪过节。
寨老发出的传牌是一种请柬,是用地扪自制的精良的构皮纸书写的,象一张小开的告示,地扪人把这种请柬称为传牌。传牌不发给个人,而是发给整个村寨,由寨老向村寨传达。传牌邀请的对象也不只是寨老,而是村寨全体。得了传牌,“千三”的寨子就开始为参加“千三节”进行准备。一般情况下,寨子里要带一支芦笙队,一支歌队,一个演出队,很多时候还有一个戏班和斗牛。在寨老的带领下,扛着旗帜,放着鞭炮,浩浩荡荡地到地扪来参加“千三祭祖节”。
[插照片,H015]

祭扫之后,千三各寨就集中在宰母寨前收了禾稻的干田里“踩歌堂”。
“踩歌堂”是侗乡南部地区普遍盛行的一种大型集体歌舞娱乐活动,在侗语中又称“哆耶”,主要以集体歌唱为主。在南部侗乡,只要进行集体庆典或集体交往,就一定要进行踩歌堂。从某种意义上说,踩歌堂是最能体现侗族文化精神的文化活动。我们认识侗民族,认识侗民族的文化精神,就一定要把握侗民族凝聚力强、和谐一致、亲和团结的品质。踩歌堂就是最能体现这种品质的文化活动。
踩歌堂是一种古老的文化活动。宋代诗人陆游在他的《老学庵笔记》中,就有关于侗族踩歌堂的记载:“在辰、沅、靖诸蛮,仡伶……农隙时,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数人吹笙在前导之。”
[插照片,踩歌堂,小册子第14-15页]
[插照片,外宾参加踩歌堂,小册子第44页]
侗族学者余达忠教授从哲学的高度和深度总结了侗族的这些活动:“直到今天,地扪都还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传统的农业耕作社会,它的所有节日文化活动,都烙上了农业耕作社会的深深的印记,葆有农耕社会的典型特点,这些印记和特点,就决定了地扪是一个古老的、古朴的村寨。尤其在今天,在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被现代文明消解、颠覆的今天,这种古老性、古朴性就越发显得可贵和值得珍视。可以说,地扪是古老的农业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的最后的,也是最完整的遗存。”

到地扪那天,由于我们是不速之客,所以没有遇到“拦路酒”仪式。据陪同我们的茅贡乡杨志勋乡长说,几乎每一个侗寨在迎接客人时都有唱“拦路歌”喝“拦路酒”的仪式,而以地扪为甚。
“拦路”对歌活动都在寨门前举行。由地扪坳下来在半坡建有一座形式古朴的寨门,用杉木建成,用桐油涂髹过,镂刻有侗族特色的花纹,宝顶有飞檐翅角。寨门是一个村寨的重要标志。村寨的许多活动,尤其是寨与寨之间的文化活动,是从寨门开始的。
[插照片,拦路酒,H013]
侗族地区两寨之间,有集体结交、集体作客(侗家叫做“月贺”)和青年男女互去对方寨上唱侗歌、唱侗戏、探访、联谊的习俗。如两寨之间有婚嫁,男方要请一些青年人去女方寨上接新娘,女方也要请本寨的青年人把姑娘伴送去男方寨上。每年甲寨的人到乙寨作客、探访或是迎娶新娘的时候,乙寨的青年男女就借此机会,在进入本寨的必经路口、寨门前设置板凳、竹竿、树枝、绳索等障碍物,把路拦起来。主寨的姑娘们拦住客方的后生,或是主寨的后生们拦着客方的姑娘,唱“拦路歌”。歌中列举种种拦路的“理由”。接着,客方的姑娘或后生们唱起“开路歌”,逐一“驳倒”对方拦路的借口。为了不让客人进寨,侗族姑娘们站在大路中间唱道:
“我们正忌寨,
昨夜寨里下猫崽;
刚下猫崽生人不能进,
今天回去明天再转来。”
客人们当然不能善罢甘休,唱开路歌请求开路:
“你们莫忌寨,
这个月份不会生猫崽;
若是真生猫崽你们交好运,
不必忌讳太多快把寨门开。”
每唱完一首歌,姑娘们就拆去一样拦路的物件,直到把障碍物完全拆除干净,客方才得进寨。这样一唱一答,你来我往,歌声清脆,气氛热烈。“路障”拆除后,主方的姑娘们双手端着酒杯,一边唱歌一边向客人敬酒。迎客的其他姑娘也迎上来,热情地簇拥着客人进寨。

进入地扪时天色尚早,我们便在这世外桃源畅游起来。
抬眼望去,全寨都是南方民族普遍都建造的那种干栏式木楼,但一条村巷一条村巷走过后,你会发觉找不到两幢完全一样的木楼。建在平地上的、建在台塬地上的、建在沟坎上的和建在坡墁上的木楼,是完全不一致的。它们各依地形地势而建,层数、高度、形状、进深都因地形地势而各有不同,而每幢木楼都要有一条青石路通向它,这就使村巷特别多,特别幽深曲折,而且因为地势过于狭窄,各家的木楼都尽可能向空间发展,利用空间架挑出廊檐或楼道来。常常是前一家的后檐和后一家的前檐相挨接,相互抬手就可以接触,村巷就在挑出的廊檐或楼道下蜿蜒,走着走着感到是走进一户人家了,但突然一个转折,一道强光透过来,原来上到另一片台地上了,一幢高高的吊脚楼就那么矗矗的直立在你的面前,我们上了几级青石台阶,又走进一条更幽深的巷子中……我们感觉到是穿行在深远的日子和幽深的岁月中。淡淡的阳光透过灰暗的云层照下来,地面的潮汽慢慢蒸涌,空气里漂荡着一股俨俨的乡村特有的气味,那是从溪塘里蒸发上来的雨水的湿漉漉的腥气,是从翻犁的土地上散发出来的涩涩的湿气,是发酵了的猪、牛、羊粪的浓郁的酸气,是四野的各种植物送来的清新爽洁的芬芳,是一幢幢的木楼里积滞的树脂的陈旧的香气……一开始,会觉得这气味有些怪异,浓浓的熏人,当猛力的吸了两口之后,会感觉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清爽、纯净,这是在拥挤嘈杂的都市不能体验到的,在书斋里和课堂上不能感受到的。村子是那么安宁,木楼静静伫立,村巷里没有一个人,甚至没有一只家禽在游走,但我们感到日子是在进行着的,是沿着这一条条的村巷在进行着的,象水顺着河床流动着一样。水由这一段河床流向那一段河床,它也依然是水,依然保持水的本质,那么,日子由这一条村巷流向那一条村巷,它也依然是日子,是行进着的日子,这也正象弥漫在空气中的气味,我们是无法辨析出哪一缕是雨水的,哪一缕是植物的,哪一缕是土地的……
倘徉在地扪如诗如画的村寨田园间,徐文雄大拍其照。不知何时胶卷已全部拍完,身边却聚集了七八个孩子,从溪畔到田间到晒坪,再到村长家,耐心十足地跟着徐文雄,争着让他给他们照相。孩子们用脏乎乎的小手揩去鼻涕,并试图用力擦净脸蛋。有几个孩子刚换了牙,牙床豁了一个小黑洞,但眼睛却非常明亮和无邪。他们欢快地喧闹着、摆出各种姿势、挤成一堆,等待摄影师拍照。但事后徐文雄告诉我,他只有不停对着他们空按快门,因为胶片已经没有了,但又不忍心让这群天真无邪、充满企盼的孩子们失望。每按一次快门,孩子们就一齐发出“耶”的欢呼。只要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多按几次快门,即使是空拍又有什么关系呢,顶多只是善意的“欺骗”吧。

当夜,我们一行都住在李村长家。我们,李村长一家,带领我们来此做客的杨志勋乡长,还有李村长邀请来的满屋子的其他客人(寨老、姑娘、后生),都在村长家的堂屋里欢聚。侗族的干栏式民居,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非常重视公共活动空间。作为公共活动空间的楼廊和火塘,在侗族民居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侗家人的日常家庭生活,主要是在堂屋里火塘边展开的,而作为私人活动空间的卧室,则显得很不重要,它仅仅是睡觉的处所而已。因而,在侗乡,任何一幢木楼,哪怕逼窄、狭小,宁可一家人挤在一间房里,但一定要有堂屋和火塘。
在侗族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谦和有礼。侗胞在田埂或山间小道上与陌生人相遇,必定停下、侧身,让对方先走。如果要从你面前过,必定很有礼貌地说敬语:“从你面前过!”告别时一般都说:“蛇贝(慢慢走)”。在千三节、芦笙节和其它重大节日期间,招待外来客人到家里食宿,更是一件为家庭争光的事情,并且邀请的客人越多,就越值得自豪荣耀。这两种礼貌,在地扪那天,尤其在这个欢乐之夜,我们都体验到了。

地扪之曼妙当然少不了侗族大歌。“歌养心,饭养身”,这是我们在黎平,在地扪听到最多的侗族谚语之一。侗乡是音乐的天堂,歌的海洋,大歌流传的村寨就是一所所民间音乐学校。地扪村300多户人家就有30多个歌队,队员近千人。孩子生下来,会讲话时就开始学唱歌。村寨里的歌师无疑是歌者的灵魂人物,在村里享有崇高的地位。可以说爱歌的侗人视歌为至高的精神享受,所以才有“饭养身,歌养心”之说。长期以来生活于贫瘠土地上的侗民们,却那么注重精神享受,以歌传情,以歌传史,这不得不令人深思:这是怎样的一个民族,以其千古流传的歌书写着它的历史,它的传奇?
客人分为两桌,全由身着侗族盛装的姑娘们陪着,我们一边吃饭一边交流,觉得有一种暖暖的东西融汇在这初春的日子里,让人心里热热的,有一种倾诉和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姑娘们开始向我们敬酒了。她们一人拿着酒杯,一人端着酒壶,充满微笑的站在你的面前,让你也不由得站起来,满怀喜悦、满怀惊惶的望着她们。在窄窄的堂屋里,你才猛然发觉你们之间挨得那么近,她们一人站立一边,几乎是依着你了。你看到了她们汪在眸子深处的那种真诚,看到了洋溢在她们娇弱秀美的青春颜面上的那份纯粹得让人疼痛的情愫,感受到了她们的质朴,她们的单纯,最纯粹意义上的质朴与单纯。你感觉到有些不由自主,感觉到有一种激动,一种柔情正慢慢的升上来,象刚刚饮下的那醇酽的米酒一样,正溶溶的烤灼着你,激荡着你。这时候,她们的祝福歌唱起来了。这是用侗语唱的敬酒歌,你听不懂她们唱什么,但这如水一般流畅舒缓的旋律,这韵律后面蕴藏的热情和温柔,让我们深深的陶醉了,也飘飘然起来,一杯酒又一杯酒的喝下去……
[H006]
在阵阵“杭吧郎—噢”的欢呼声中,纯真清越的侗歌唱了一首首,米酒喝了一缸缸(不是我们熟悉的那种小酒钟,而是喝茶的半大茶缸),团队的旅游策划总监徐文雄和团队中最年轻的规划专家陈起川,更是酩酊大醉,只有城市规划设计专家曾永浩不知是酒量大还是有逃酒妙招,神智稍微清醒一些,我这个被团队内的年轻人称为“定海神针”的老者,也面带甜蜜的微笑,酣然而寐。我们团队的女掌门人邓雪丽更是面赛桃花,显出飘飘然、陶陶然的妩媚神态。真是:酒不醉人歌醉人,酒不醉人情醉人。
在接受了热情好客的主人一轮轮土产米酒的“轰炸”之后,我们都酩酊大醉。特别是徐文雄在体内酒精燃烧的驱动下一次接一次地“破门而出”,往屋外鱼塘跑,大吐而特吐,将腹中的食物尽数变成鱼饲料贡献给鱼塘。
[插图,徐文雄醉酒.JPG]
在地扪“行歌坐月”的夜晚,坐在徐文雄、陈起川身旁的伙伴是村里李书记的女儿,大伙叫她小李子。小李子刚从县城初中毕业,暂时分配到乡水文站工作。她象一朵含苞欲放的李花,圆圆的脸庞闪烁着清纯的光芒,举手投足间,带着一股淡淡的芬芳。小李子是一个温婉有礼的女孩,吃完饭便忙着帮母亲收拾碗筷,打扫卫生;和她交谈时,她总是轻声细语;大人们热烈谈笑时,她多半坐在旁边静静地听;听客人们谈到外面的世界时,她那明亮的眸子里就充满了向往。坐在小李子姑娘身旁的“纳汉们”理所当然地就醉得更快了。
那个夜晚,我们都喝得酩酊大醉,热情的主人将不愿熬夜的客人安排到各个房间休息,女将邓雪丽被带到了二楼。第二天清晨,众人起身准备回县城时,独不见邓雪丽。找了半天终于找到,却原来她还在二楼上,找不到下楼的路。这引得我们一阵欢笑——原来头天晚上她从堂屋一侧的木梯上楼后,倒头便睡,却不曾注意到:从一楼沿木梯上到二楼的入口处,有块木板,一盖下来就与楼板合为一体;在楼下活动的女主人怕吵她睡觉,就把那块木板盖了下来;在醉眼朦胧中,她哪顾得上理会这些细节。第二天清晨醒来一看,四周全是木板墙壁,一扇门也没有,这位走遍了万水千山的女策划人,却在侗乡的木楼上找不到下楼的阶梯。
在这难忘的侗乡夜晚,夜色如同无边漫延的湖水,而这温馨的侗家木楼就是夜湖深处宁静的小岛。时光飞逝,窗外响起雄鸡的第一声啼叫,火盆中余烬尚温。记得有首歌唱到:山上的山花开了,你才到山里来,美丽可爱的姑娘啊,黎明即将到来,漫漫前程何时再相会?我们举起杯,为青春、为缘份、为际遇、为如水的年华、为隐隐的心碎,再次痛饮,再次干杯!徐文雄当时就是这种心情。
他后来回忆说:“当夜,朦胧中我步出干栏楼房,摇摇晃晃地走在窄窄的田埂上,但见夜空如洗,明月如镜,远山近岭银辉尽洒,鱼塘水田波光粼粼,此情此景令人终生难忘。”我这个平素老成持重、滴酒不沾的长者,也大破酒戒,大显醉态。是啊,面对那真诚的敬意,面对那纯朴的古俗,你能推辞么?!你推辞得了么?!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参观昆明世博园里的贵州馆时发现的一付对联,觉得特别适合于黎平,适合于地扪。

休言黔中少富贵
仍是温柔多情乡

我想,如果把“黔中”二字换为“地扪”,岂不精妙已极!
配合挖地,座谈旋风
为了深刻地了解和理解侗族文化,为了开展“挖地”工作,赛纳团队在考察调研期间,在黎平县内、县外召开了几十次座谈会,简直像刮了一场“座谈旋风”。
座谈会是快速切入项目、了解地方实际情况并与各种观点碰撞交流的有效途径,是本次黎平策划的又一件“看家法宝”。也许有人会说,你的这个方法一点儿也不新鲜,毛泽东同志早在70年前就用过了。是的,开座谈会有什么新鲜的!但是您想过没有,如今搞策划、搞区域经济策划的公司有几家还这么认真执着地为了发掘区域资源而像《封神演义》上的土行孙那样做“挖地三尺”的“钻地式”作业?
据粗略统计,赛纳团队前后与黎平政府、政协、人大领导;城建、文化、旅游、政研、农林、统计、经贸、水利等部门和专业人士举行了大大小小的座谈会少说也有20次,个人之间的访问就更多了。有时候特别“繁忙”,每天安排的座谈会就有3次之多。在外围的考察中,安排的座谈也有10次以上,座谈对象主要有:三江、靖州、从江、榕江等地有关部门、黔东南州四大班子领导、侗学研究专家、贵州省旅游局、贵州民族学院、云南省旅游局等。高强度高容量的座谈,确使我们获取了大量的策划素材,丰富了我们的策划视角,扩展了我们的思维层面,从而为出高水平的策划成果,撰写高质量的策划报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果汇报,头脑激荡
12月8日,专家组完成侗乡板块的考察调研任务,向县委县政府四大班子作项目阶段成果汇报。参会的县领导及旅游局、建设局、政策研究室、交通局等的领导,以及赛纳专家组成员坐满了县政府会议室。
在主持会议的张县的开场白之后,由项目总策划邓雪丽代表专家组作中心发言。邓雪丽在讲话中,首先汇报了项目考察调研的情况,主要谈工作方式和考察调研过程,接着重点谈了三个问题:一、“转变思路,寻找出路”(思维方式的转变和市场观念的转变);二、“四个再认识” (对黎平产业结构的再认识;对黎平资源的再认识;对黎平侗族文化的再认识;对保护和发展的再认识);三、汇报策划报告大纲,并并在此会上提出了“运营城市,营销黎平”的核心理念。
接着专家组旅游总监徐文雄作补充发言,阐述“侗乡之都 ”的旅游内涵和功能。
[插照片,会场]
一石激起千层浪,专家组汇报完毕,领导们纷纷发言,畅所欲言,对专家组高效率的工作作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并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意见,成为专家组进一步策划的丰富养料和依据。
张县说:刚才邓老师已把黎平县的总体策划思路,大框架讲了,就是如何在旅游兴县的战略下,打造“侗乡之都 ”。经过一个月的辛勤劳动,今天把大纲拿出来了。大纲不是一个孤立的东西,而是全面的、系统的、符合黎平实际的。杨书记出去开会前已听取了专家组的汇报,他们对专家组的工作很满意。下面请大家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想法,提一些如何完善的意见。
政协朱主席说:很高兴参加今天的会,象听一个学术报告一样精采。专家组对黎平是真心实意的,尽心尽力的,的确是高品位的工作。到成果出来时可做一个论文集,让上上下下都有参与,才能把美好的蓝图付诸实现。

人大赵纯相副主任说 :专家组的工作是非常负责的,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其中有许多闪光点,值得我们深思。

政研室主任石干成说:总体上看专家们的策划构想是比较科学的、比较符合黎平实际的。他特别谈到侗家的水文化,提出要留出城市的眼睛来,城市没有水就是瞎的,有灯光也没有用,城市不留水景,就象没有眼睛,没有灵性。

旅游局寿局长说:“运营城市,营销黎平”是很好的定位。总的来看,如何包装黎平,特别在规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