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生物农业
生物农业是指运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和生产工艺栽培各种农作物的农业生产方式。其中包括种植业、林业、微生物发酵工程产业、畜牧业等生产项目。
生物农业整体上进入大规模产业化的起始阶段,发展前景广阔。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由此形成了涵盖生物育种、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疫苗和制剂等领域在内的生物农业。
近年来,生物农业规模不断扩张,产业不断优化升级。比如,生物疫苗市场规模由2009年的5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51亿元,年均增速22%。预计到2020年,我国生物农业总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
2.智慧农业
智慧农业就是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去,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
除了精准感知、控制与决策管理外,从广泛意义上讲,智慧农业还包括农业电子商务、食品溯源防伪、物流运输、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信息服务等方面的内容。
处于由萌芽期向成长期迈进阶段,大多属于试点示范,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需要时间。从生产性、商品性、营利性和组织性方面看,由于技术装备成本高、市场不成熟、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等原因,智慧农业尚未真正实现产业化。
3.农业大数据
农业大数据是融合了农业地域性、季节性、多样性、周期性等自身特征后产生的来源广泛、类型多样、结构复杂、具有潜在价值,并难以应用通常方法处理和分析的数据集合。
农业大数据资源还未找到有效的开发应用模式,整体处于萌芽期。目前,农产品大数据应用比较典型的是京东和淘宝。
京东推出“京东大脑”,为消费者带来了个性化、区域化的推荐结果,可帮助不同地区与不同消费习惯的人群获得最适合自己的高品质推荐产品。
淘宝推出了农产品电商消费分析平台,商家可以根据以往的销售信息和“淘宝指数”,用可视化图表的方式向用户展现排行榜、成交指数等。
目前大数据的开放和交易尚未形成市场的主流形态,加上法律和数据交易机制有待健全,京东、淘宝等交易平台在对外开放交易数据上持谨慎态度。
4.农产品电子商务
农产品电子商务简称农产品电商,是指用电子商务的手段在互联网上直接销售农产品及生鲜产品,如五谷杂粮、新鲜果蔬、有机食品、地方特产、生鲜肉类等,农产品电商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将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步伐,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地球村,改变农产品交易方式。
农产品电子商务已进入到成长期的快速推进阶段,同时各种瓶颈正在显现,在平台运营、农产品标准化、仓储物流等方面还有待突破。农产品电子商务近年来快速发展,但电商交易企业的盈利水平普遍不高,多数企业在烧钱铺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