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热点专题

携手谋共赢乘势促发展——2008泛北论坛综述

浏览:1022次    时间: 2008-08-08

2008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于2008年7月30日~31日在中国广西北海市举行。本届论坛由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旅游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民日报社、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海南省人民政府等12家单位联合主办。中国国家领导人、主办单位领导、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以及文莱、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日本、韩国等国家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中外著名企业代表和中外新闻媒体记者共600多人出席了论坛。中国驻东盟相关国家外交使馆官员、东盟及欧美等相关国家的驻华机构官员专程前来参加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郑万通、厉无畏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和发表主题演讲。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专门向本届论坛发来贺信。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奥曼,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伯特·蒙代尔也出席了论坛。围绕“共建中国-东盟新增长极——沟通、合作、繁荣”论坛主题和“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不确定性背景下的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泛北部湾次区域合作的重点难点和趋势”、“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与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等三个议题,共有46位嘉宾在论坛上致辞或演讲。论坛期间,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召开了第一次工作会议。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


1.本届论坛是在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不确定性因素加剧,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中国政府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准设立广西钦州保税港区的背景下召开的。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没有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种挑战,加强合作、形成合力比任何时候更为重要。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为深入推进东亚合作带来了新兴的机遇,对于区域各方在新形势下强化合作意识、探索合作途径、明确合作重点、确立合作目标、建立合作机制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两年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借助论坛合力推动的区域合作,催生出越来越多的经济合作新亮点和新热点。一些合作项目已经开始实施。中国和东盟各国交通部长共同发表了《中国-东盟港口与发展合作联合声明》,签署了《中国-东盟海运协定》和《中国与东盟航空合作框架》;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的公路、铁路正在加快完善;广西北海至越南下龙湾等旅游航线已开通,泛北部湾海上旅游航线正在加快推进;农林渔业、海洋、能源等产业的合作已经开展。经贸关系迅猛发展。2007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到2025.5亿美元,同比增长25.9%,提前三年实现双方领导人提出的贸易目标。其中,中国与泛北部湾区域七国的贸易额达1992.7亿美元,增长25.8%,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98.4%。2007年,广西与泛北部湾区域七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28.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8.4%。东盟国家在广西投资合同金额同比增长3.5倍,实际到位金额同比增长5倍多。东盟已连续8年成为广西第一大贸易伙伴。


3.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邀请,文莱、中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及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召开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第一次会议,东盟秘书处作为观察员参与了会议。会议认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将进一步推进和加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并将在提高经济一体化、促进相关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上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会各方愿意加强交流和协作,共同努力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建设成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新的次区域合作。会议讨论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联合专家组工作方案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可行性研究大纲。会议认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对其他现有的次区域机制,如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东盟经济增长区等将是有效的补充。会议要求,东盟秘书处将本次会议的总结提交将于2008年8月在文莱召开的东盟经济高官会及东盟-中国经济磋商机制审议,以得到进一步的指导。


4.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应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应共同加快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纳入中国与东盟全面合作的总体战略和规划中,明确作为中国-东盟(10+1)框架下新的次区域合作。应尽快建立政府间多层次的合作机制,研究、谈判、协调、解决实际问题,并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具体落实各方议定的事项;加强和深化农业、渔业等民生产业发展合作。在当前世界粮食问题突出的大背景下,应加强和改善粮食与食品生产、贸易的条件与环境,深化农业技术开发推广和农产品加工的合作,建设海上渔业走廊,为实现粮食稳定供应共同努力;加强和深化能源尤其是新能源开发利用合作,应在传统能源合作的基础上,加强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合作,积极有效开发利用本地区丰富的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以及木薯酒精、棕榈柴油等非粮生物质能源,共同解决区域能源问题;加强和深化功能性区域的开发建设合作,在泛北部湾沿海有条件的港口城市布局类似自由港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强这些特殊功能区建设与发展的合作;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合作,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特别是外贸发展对交通运输服务以及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加快构建综合运输体系,改善区域交通运输条件,提供便利的运输服务,是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基础所在;要加强旅游合作,以北部湾区域旅游规划工作为基础,推动泛北部湾各国和地区旅游主管部门、旅游行业组织、旅游城市和旅游企业之间开展务实合作,建立多方参与、合作共赢的区域旅游合作机制。要加强信息合作,积极创造一个全新的信息合作机制,共同打造一个共建共享的信息平台。


5.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应加强和深化金融创新。金融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应在继续加强本地区金融机构合作、共同推进信用平台和投融资平台建设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合作,探索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积极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应完善金融生态环境,建立信息共享与风险预警机制,鼓励和推动辖内金融机构产品创新与业务协调,健全区域支付结算体系。应加强各国政府对话与政策协调,从机制的层面降低金融资源在各国之间流动的成本。建立和完善包括信息共享平台在内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网络,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加强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保险、租赁和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务的融合互动,满足客户一揽子的综合需求。


6.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应大力改善投资与贸易便利化环境。交通、贸易、投资、通关等各项便利化措施的建设是加快区域一体化、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提升区域发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保障。应以双边质检合作为基础,加强对话与交流,及时、有效地研究、解决与双边经济贸易有关的质检问题。积极推动泛北部湾国家在进出口工农业产品安全、卫生、环保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领域的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的合作,减少差异,降低成本,促进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加强次区域国家在质检领域的法律、法规、标准以及进出口不合格产品信息的共享,服务政府和企业;加强技术援助和能力建设,共同提高本地区质检立法、执法、实验室检测技术等水平。


7.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应发挥文化的融合和促进作用。泛北部湾区域国家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应进一步促进泛北部湾的文化交流,增进融合与发展,提高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凝聚力。要建立健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合作机制,加强官方互访,密切民间往来,促进文化交流,确保文化合作顺利进行。一方面,要树立共赢意识,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自身与服务泛北部湾的关系。另一方面,要增进政府、民间的交流与对话,巩固和发展各国、各地区间的传统交往,拓展合作渠道,实现多层次、高水平、宽领域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各行各业的会议、展览等促进交流。通过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在旅游中加大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特色文化等的宣传力度,促进泛北部湾区域文化的融合,培养文化认同感,让合作共赢的思想引领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开展。


8.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应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重要基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处于泛北部湾的核心位置,在推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应以合作带动开放,以合作促进开发,通过深化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提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水平,通过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进程拓展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领域和空间,努力形成相互促进、良性互动的局面。


各方应全方位开展加工制造业合作,加强石化、能源、钢铁、林浆纸、电子信息、生物制药、铝加工、农产品加工、修造船、海洋开发等产业的合作;共同推进港口、交通方面的合作,加强在码头建设、仓储物流、航线开通、港口信息化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港口物流发展,打造北部湾现代沿海港口群,探索建立泛北部湾港口联盟。加强在铁路、公路、水运、航空方面的合作;共同推进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建设,为中国与东盟港航、物流、加工制造等企业的发展搭建更加便利的平台,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共同加强城市群建设合作,探索建立泛北部湾城市联盟,打造泛北部湾地区生机蓬勃的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引导不同城市发挥优势、形成特色;共同加强旅游、金融等服务业合作,加强协调沟通,加快编制规划,加强客源组织和旅游机构合作,共同构建泛北部湾旅游圈。加强相互沟通联系和研究,在共同应对和防范金融风险、支付结算、推动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等方面加强合作,不断把金融合作推向新的水平。


9.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需要充分发挥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机制和平台作用,对各种问题进行经常性探讨,达成共识,寻找对策,使之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区域国际性论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论坛建设成为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重要平台。建议在条件成熟时设立泛北合作联络处或秘书处,作为协调促进泛北合作的常设机构,使泛北合作制度化。

(文章来自:广西新闻网)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