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城市与区域的互动发展
按照赫希曼的中心―外围理论,在空间经济发展过程中,城市处于中心位置,而周边区域则构成了围绕中心发展的外围,中心的持续繁荣需要周边区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而外围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心的组织领导、辐射和协调。城市和区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整体,两者之间呈现出一种规律性变化的特征。
1.城市是区域发展的起点和核心
⑴城市是区域发展的起点
区域发展从空间格局的演变看,是一个由增长极发展、点轴发展到网络发展的动态过程。
任何一个区域的发展,都是先从一些点上开始,然后在各点之间沿着一定的轴线发展,并且相互交织成经济网络的,增长极发展是区域发展的起点。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F •Perroux )针对古典经济学家的均衡发展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经济要素的作用完全是在一种非均衡的条件下发生的。他通过对实际经济生活的观察,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经济要素由于具有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和流动性(土地除外),在趋利动机产生的一种空间集中的向心力作用下,会向着能够获得较高利益的地域聚集,从而形成要素高效配置区。经济活动的这种集中倾向,在空间上导致经济活动综合体的形成,这种经济活动综合
体又带动人口的聚集,最终将在空间形成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综合体,也就是城市。
区域发展从产业的空间运行看,是新兴产业不断的创新和扩散的过程。是否不断有新产业和产品被创造和发展,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也是区域发展的关键。新兴产业的创新活动对空间区位一些先决要求:①经济发展水平。只有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才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保证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②人才、技术水平。它为新兴产业、技术和产品的创新活动提供相应的科研力量(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及较强的技术基础;③基础设施水平。创新活动需要广泛地、经常不断地与区内外开展多种经济技术信息联系,落后的交通通讯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创新活动发展的需要。正是这些条件决定了区域发展的不可能在城市以外的地方首先取得突破。
也有学者从追寻宏观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出发,根据微观领域生产的空间组织和企业之间联系的演变规律,认为由于产业(企业)之间因互为市场而集中布置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和外部成本以及社会分工的发展,市场需求的规模化要求等因素导致了城市在空间区域上的形成和发展。
⑵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
城市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是区域经济的“极核”和区域发展的重要依托。城市形成以后,会不断强化人口和产业的聚集效应和规模需求,从而使城市成为要素高效配置区。城市的这种区位特征使其成为区域发展的龙头具有必然性。
按照增长极理论的说法,城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体现在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个方面。
城市的极化效应直接产生于聚集经济效益,由于主导产业和创新产业的集中,产生了巨大的内部和外部规模经济效益,能用较少的投资创造相对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环境,因此对外部区域的吸引力大。另一方面,乘数效应强化了极化效应,主导产业和创新企业在城市的布局,必然促使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行业的发展,从而引起人口的增加,而人口的增长又将引起一系列为居民服务的行业的发展,最终促使城市的迅速发展,增强其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地位。城市的扩散效应是指企业、人口、资金、技术等经济诸要素由城市向外围地区扩散并由此带动周围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由于城市外部规模经济的限制以及城市产业机构更替和演化的需要,会产生“外溢”作用,不断向周围区域扩散产业层次和技术层次相对较低的企业和产品,同时还伴随人口从
城市中心的外迁,由此带动周围区域的发展。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核心还体现在城市体系是区域发展空间组织和运行的战略支撑点。德国区域学家克里斯塔勒(W •Chistaller)认为:“一个具有经济活动的区域发展必须有自己的核心,这些核心由若干大小不同的城市所组成。”从本质上讲,城市体系是规模等级结构和职能类型结构在地域空间上组合的结果,是地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自然环境在空间布局上的综合反映。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和运行无论是采用自上而下的模式还是自下而上的模式,都需要一系列支撑点,正是城市体系在空间上支撑起了区域发展。
2.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是不能孤立、单独地存在的,它以受其影响的区域空间作为其腹地而存在。城市的发展离不开腹地区域的强有力的支撑:首先,城市需要的原料、材料、燃料、食品等物资要依赖周围区域的供应,这些生产和生活物资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必需品,而城市本身不可能提供,需要周围区域以便捷的交通方式予以供给;其次,城市要利用甚至依赖外围广大区域的市场,城市是产业集聚的中心,因而也是产品生产的中心,城市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不仅供给给城市居民,而且也需要向外围地区输送,以达到扩大市场需求量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再次,城市需要外围区域作为其产业转移的战略替代空间,城市是创新活动的中心,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并提高经济效益,城市不断进行着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为了给新产业腾出发展的空间,城市需要将结构老化的夕阳产业转移出去,外围区域就成为接受这些落后产业的战略替代空间。
区域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还体现在城市化随着区域发展阶段呈现出规律性变化的特征。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规律表明,在近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工业越来越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产业部门,工业的发展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工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从这种意义上讲,在一定发展阶段内,区域工业化过程就是区域发展过程,工业化阶段就是区域发发展阶段,因此可以用工业化程度来描述、分析和判断区域发展所处的阶段。弗里德曼(J.R.P.Friedmann )将区域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前工业化阶段、中心-外围阶段Ⅰ(工业化前期阶段)、中心-外围阶段Ⅱ(工业化中期阶段),空间经济一体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并指出在每个阶段上,区域发展具有不同的特征。
根据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化水平明显地从低到高体现为三个阶段:城市化的起飞阶段:当区域发展处于工业化前期时候,城市化水平低于30%并且进程缓慢;城市化的发展阶段:当区域发展到达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持续上升到60%;城市化的成熟阶段:当区域发展到达工业化后期以后,城市化水平提高的速度开始减缓,最终大约稳定在70%-80%左右。城市化的进程大体呈现为“S ”型。
二、西部地区所处区域发展阶段的判定以及西部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
1.西部地区所处区域发展阶段的判定
根据梯度理论,区域经济专家学者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这三大地带在区域经济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在空间上呈现出规律性的差异,西部地区的发展由于自然历史等原因经济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低梯度地区。具体来看西部地区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由于对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同的学者及部门划分的角度有所不同,依据的指标各有差异,综合他们的观点,这里分别采用工业化程度、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就业结构、区域城市化水平四方面共9项具体指标判定西部地区现状经济发展所处的发展阶段。
结合西部地区上述各项特定指标的实际求算值,可以认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阶段按工业程度判定则刚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按产业结构标准判定则处在由工业化前期向中期过渡阶段,按从业结构标准判定则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按城市化水平标准排定则尚处在工业化前期阶段,综合分析判定出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刚刚迈入工业化中期阶段。
2.西部地区城市发展的现状分析
2000年底,西部地区共有各类建制市160个,城镇人口1020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8.1%,在160个城市中,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8个,其中200万人口以上的超大城市3个,分别为重庆、成都、西安;50万~100万的大城市5个;20万~50万的中等城市47个;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100个。同时,西部各省区市之间,城市化水平亦呈现出较大差异性
从城市空间分布形态来看,西部地区的城市发展也呈现出较大的不均衡性。由于受自然和人文条件的影响,西南地区城市密度明显高于西北地区。其中西陇海铁路、南昆铁路、成渝铁路、长江水道等交通枢纽沿线,构成了西部的城市密集区和密集带,尤以成都平原最为密集。而在省(市)区内部,又形成了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省会邻近地区城镇密集区。总体看来,西部城市发展进程仍然不能适应西部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西部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全国的城市化水平。2000年全国城市化水平为36.2%,其中广东、辽宁、黑龙江等省区城市化水平已在50%以上。西部地区建制市数量仅占全国的24.1%,城市化水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49个百分点。从世界范围看,2000年低收入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为31%,西部地区人均GDP529.42美元,超过低收入国家水平,但城市化水平比低收入国家还低,相对于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显得有些滞后。[①]
⑵西部的城市密度小,城市数量增加缓慢。西部平均每227万人有一座建制市,而全国平均每189万人就有一座城市。1978-2000年,全国城市数量增加了470座,其中东部地区增加了226座,中部地区增加了163座,西部地区只增加了81座,只占同期全国城市增加数的17%。[②]
⑶西部的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西部地区各规模等级的城市中,相比较而言,特大城市和中下城市在全国占有较高的比重,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数量少,2000年仅占全国的9.4%.除了广西、内蒙古、青海、贵州外,其他8个省区市50万~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尚属断层。大城市发展的滞后引起了大中小城市发展的极不协调,中间通道过小,导致西部城市体系内部功能传递和信息交流的不通畅,严重制约着城市体系在西部发展中的作用发挥。
⑷西部的城市化建设质量差。表现在:城市经济的总体水平低,综合效益差,城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不强,能够带动整个区域发展的中心城市少;城市发展各自为政,结构趋同,缺乏特色;城市基础设施水平低,环境质量差;城市管理水平尚低。
三、世界上其他国家区域发展中的城市开发
1.以城市开发带动区域发展是美国“西进运动”的重要特点
在美国的发展史上,也长期存在着东西部的不协调,为了缩小国内地区间差距,寻求东北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战略替代,美国进行了长达100多年的西部开发。在开发中兴建的一大批规模不等、功能各异的中心城市和城镇,作为服务、带动不同层次区域的增长极,几乎覆盖了整个阿巴拉契亚山以西地区。西部地区的城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同时城镇的发展也成为美国实施“西进运动”的空间战略依托,推动了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城镇是美国边疆的先锋”,人口迁移、商品流动等都是通过城镇进行的。城镇,特别是中心城市的出现刺激了西部发展,给西部开发以新的方向和力量。城镇与周边地区相互作用、彼此促进、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的累积过程”,“一种成倍加速的连锁反应,提高了两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水平”。1960年,美国对不发达地区开发继
续实行“增长中心”战略。为提高援助资金使用效率,美国把受援地区划分为一些规模较大的开发区,每一个开发区必须有一个发展水平较高、具有发展潜力、能够支持和带动整个地区发展的增长中心。在资金分配上,把大部分援助项目放在增长中心,以便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于增长中心以外的地区,则主要通过人力资源培训和社会服务,提高当地居民的素质。
2.西欧各国在区域发展规划中也实施了以城市开发为中心的“增长极”和“增长区”战略
从全球来看,西欧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城市开发也受到高度重视。1964年,法国以大中城市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规划了8个“增长极”,这些增长极处于法国国土四周,目的是通过促进边缘地区城市的发展,优化经济布局结构。意大利实行发展区与“增长极”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西德、荷兰等国则在大增长区之下进一步规划小区或发展中心。西班牙为突出解决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1963年实施《第一个发展极化》依赖,通过在传统农业建立生产和工业中心,规划农民流往城市和国外的渠道,涌现了萨拉戈萨、布尔戈斯、巴利亚多利德等一批新兴城市,在这些城市周围又发展了一批卫星城,带动了地区发展。[④]
3.发展中国家在开发不发达地区的过程中也重视城市开发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相继把开发不发达地区列入发展计划,在地区开发过程中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非常突出城市开发的作用。巴西在落后的中西部和北部地区建设大中城市来促进开发,1960年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巴西利亚,不惜巨资在中部高原上建成一座现代化城市,极大地推动了中西部开发,同时通过大力建设马瑙斯等城市带动了北部亚马逊地区的经济发展。埃及为开发苏伊士运河地区,自运河复航后,即着手在运河沿岸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城市,推动了该地区的发展。印度把调整工业城市布局同开发不发达地区密切结合,获得了成效,上个世纪70年代全印度增加了10个重要工业城市,且主要分布在南部不发达地区,这样在全国形成了五大专业门类、各有侧重的工业区,带动了印度南部地区的发展。
四、中国西部城市开发前景展望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党中央领导集体高瞻远瞩,总揽全局,面向新世纪做出的重大决策,对于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增强民族团结、巩固国防、顺利实现中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中央确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抓好的关系西部开发全局的五大战略重点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科学教育事业、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指明了西部大开发的方向。
成思危指出,西部开发有三种模式,一是以中心城市危依托的辐射模式;二是沿河、沿路的延伸模式;三是多点并行模式。王茂林认为,借鉴东部沿海地区发展经验,要以城市为中心推进西部大开发。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提出,西部大开发必须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战略作用。成都等西部中心城市则分别作出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的发展规划。不难看出,西部大开发要依托城市已经成为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很多人士的共识。
1.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城市开发创造了良好的宏观大环境,西部城市必然率先于西部其他区域发展起来。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将西部发展推向了国家层面的战略高度,西部发展成为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关系到整个国家发展大局的重大问题。无论是从遵循区域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也好,还是从国家财政扶持的成本效益分析的角度出发也好,西部大开发都不可能整体平行推进,必须选择若干个经济实力较强、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投资环境相对优越的空间地域作为战略高地,进行重点开发,实现率先发展,进而由点带线,由线带面,循序推进,带动区域的整体开发。这若干个重点空间地域就是城市,特别是区域性的中心城市。
西部大开发聚焦在城市。城市的聚集效益、规模效益和辐射效应决定了现阶段西部开发应实施城市带动战略;为取得较高的投资效益,实现加快发展,西部开发必须充分利用城市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较高的优势;西部大开发的五大重点工作必然要以城市作为空间战略依托,抓住城市开发就等于抓住了西部大开发的“牛鼻子”。
2.城市化演进规律表明西部城市化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前文对城市化进程与区域发展阶段的对应关系做了一个分析,分析表明当区域发展到达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化将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城市化水平由30%左右持续上升到60%左右。西部区域发展阶段的综合指标验证显示西部地区发展已经到达工业化中期阶段,这就意味着西部城市化进程将在下一个阶段获得持续的快速发展。与这一趋势相吻合,西部地区的城市开发必将迎来一个“发展的春天”。按照现有的城市化水平估算,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要到达60%左右,现有的城市规模(包括城市的数量规模和城市的空间规模两个方面)将扩大一倍多,产业和人口的集中将给城市开发带来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3.西部现有的城市开发无法满足西部发展的要求也迫使城市开发必须加快进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区域发展中充分发挥城市开发的作用的宝贵经验,我国的西部开发也必然需要依托城市来进行,而通过前文的分析不难看出,西部城市开发的现状并不容乐观:西部城市化水平低于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城市化的平均水平,城市的密度小,增加速度缓慢,结构不合理,城市建设的质量差,不足以支撑起西部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实的迫切要求,也给西部城市开发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综上所述,从区域发展的角度看,未来西部城市开发具有一个非常广阔的前景,但同时西部城市开发要与城市职能的准确定位、城市规模结构合理安排以及资源环境保护等方面相结合。因此在未来西部城市开发中应该抱着科学解决问题的态度,变现有的压力为前进的动力,推进城市开发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使城市开发在西部发展中真正起到先锋和战略依托的作用。
(文章来自:浙江大学技术咨询中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