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热点专题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浏览:992次    时间: 2006-09-27

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宏伟目标。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必须突出抓好发展县域经济这个重点。

   一、充分认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举措

   十六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同时,明确提出:要“壮大县域经济”。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对于促进辽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加快辽宁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县域经济是一种以县辖行政区域为单元的区域经济,一般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属于国家最基础的财政单元。从全国来看,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县域范围之内。据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资料,全国县域人口达到9.15亿,占全国总数的70.41%。从辽宁省的情况来看,1978年县域小城镇居住人口已达到435.1万人,占全省人口10%。小城镇的发展,带动了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到1997年,我省农村二三产业产值占农村社会产值的比重达82.1%,比1978年提高50个百分点。到1997年末,乡镇企业生产总值已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26.7%,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84.5%。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了全省农村工业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省县域经济快速步入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有效地推动了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到2000年,全省1226(含城关镇)个乡镇合并成800个左右,建制镇由1998年末的640个发展到700个,20%的乡镇域人口居住到小城镇,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达到0.5万人左右;形成100个左右的中心镇,镇区人口1万人以上,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亿元以上,其城市化水平达到35%。到2005年,建制镇达到800个,30%的乡镇域人口居住到小城镇,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达到0.7万人左右;中心镇镇区人口达2万人以上,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以上,其城市化水平达到45%。辽宁“十一五”规划制定出更高的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省建制镇达到850个,40%的乡镇域人口居住到小城镇,一般建制镇镇区人口达到1万人左右;中心镇镇区人口达到3万人以上,全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亿元以上,其城市化水平达到60%。打造出一批新兴的小城市。按照目前小康社会的考核指标,目前辽宁已有40余个县市从总体上达到了小康。可以说,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最有潜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县域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我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就业和收入状况。从这个意义上看,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

   (二)、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党的十六大为我国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绘制了宏伟的蓝图,提出了“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们生活更加殷实”的奋斗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无一不是需要县域经济的发展。比如“经济更加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离不开工农差别与城乡差别的缩小;“民主更加健全”离不开县域基层民主建设;“科教更加进步”离不开县域科技的进步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文化更加繁荣”离不开县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离不开县域社会的稳定与农民的安居乐业;“人们生活更加殷实”同样离不开县域居民收入的提高与农民生活的改善。因此,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要积极推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业基础,做好农村工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国是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在县域,县域中的农业、农村、农民工作事关党和国家工作的全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才能百业兴,没有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农民是最大的群体,农民富才能全国富,没有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安康富裕。农村是最大的市场,农村活才能全国活,没有农村的社会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县域是重点,也是关键。可以说,没有县域的小康没有九亿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全国小康;没有县域的小康,我们就无法向世人宣称,自己已经步入了小康社会。

   二、正确认识和解决加快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显现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要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视这些困难,着力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农业目前仍然是国民经济的薄弱环节与弱质产业。目前,农村人口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尚不足600美元,离国际上的小康标准(人均GDP800美元)仍有一段距离。这是由我国农业的现状和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的。农业生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的过程,具有别的产业所没有的双重风险,既有市场风险,又有自然风险。

   其次,农民收入增长幅度下降,是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之一。1997年农民收入实际增长4.6%,比上年回落4.4个百分点;1998年继续下滑,收入增长速度只有4.3%;1999年增速进一步回落到3.8%;20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比上年增加43元,增长1.9%,扣除物价影响,实际增长2.1%,增速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不仅关系农村的发展、稳定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事关整个国民经济。农民收入不提高,则农民购买力弱,扩大内需的方针就达不到预期效果;农民收入低,农民生活不改善,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就会增加;农民的投入和积累能力不强,我国农业就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农业和农村经济不能稳定发展,国民经济的好形势就难以保持。农民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广大农民不能富裕起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也不可能最终实现。

   因此,看待农民增收的问题,不能就事论事,而必须站在战略的高度,站在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全面地、清醒地认识农民增收问题的深层意义。

(文章来自:中国县域经济网   本文作者系辽宁省区域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