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领导走马上任,新班子十分强调深圳特区要继续加大改革的力度,再创辉煌,全市上下群情振奋,斗志昂扬。深圳特区如何进一步的改革创新的问题再一次成为大众最大热门话题。改革事项纷繁复杂,工作千头万绪,如何改革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只有牢牢抓住基础性、纲领性的改革事项,改革才能显见长效,纲举才能目张。
一、新一轮改革创新首先必须更新改革观念,明确新的创新路向。
深圳是全国改革创新的一面旗帜。改革创新是深圳特区的最根本的发展动力,是深圳特区生命的根,深圳精神的魂。在特殊政策优势、特别区位优势和先行开放优势日益淡化的新形势下,原先的朝着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方向,以“开放引进---改革创新---再开放引进---再加大改革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改革创新模式,随着加入WTO过渡期的结束,已经接近尽头。深圳想要继续在这一方向达到再度领先全国新一轮改革创新的目标的可能性已经不大。可以说,这种改革创新模式已经快到了“改革的终结”阶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深圳的改革创新真的到了尽头了,社会经济体制改革创新是无止境的,深圳在改革创新方面仍然大有可为。只是说,深圳要想在改革创新方面有新的大作为,就必须寻找新的改革发展目标,另辟蹊径。只有找到新的正确的方向和路径,深圳的改革创新才能事半功倍,才能再立潮头、再领风骚。
选择改革创新的路向要从两个基本要求来考虑:一是要从解决自身发展中的存在问题入手,即:按照务实原则来展开,改革创新不是做给人看的,而首先是为完善、提升自身而做的。当前深圳经济快速发展所产生的人口、资源、环境等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比全国其他地区都突出,这些问题如不解决,深圳特区改革创新的形象无法树立,和谐深圳和效益深圳也无从谈起。
二是要适应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发展态势的要求,在具有典型意义的、新的科学发展模式上,能领先一步,建立新鲜经验,做出新的榜样。当前,在党中央的大力号召下,全国各地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自己的发展理念和工作目标,但是这一新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刚刚提出不久,具体工作中如何实施,应该建立什么样新的管理机制,大家都没有经验,都处于探索之中,十分需要有新榜样和新的经验给予借鉴。国内许多大城市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纷纷探索推出了招商引资项目的门槛评价标准,上海市更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上海产业指南》,详细计算了各行业的万元GDP的水电消耗参考数值,作为政府对存量企业的管理参考依据。不少地区已经开展了建立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积极探索。如果深圳能在探索科学发展模式方面率先全国建立一整套具有根本性、全局性、可操作性的管理机制和办法,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模式的榜样,深圳就一定能够再度树立特区改革创新的新形象。
二、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经济管理新机制是深圳特区新一轮改革创新的关键环节
当前,我市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瓶颈问题,如水电交通紧张、社会治安严峻、劳资矛盾案件多,土地供应日益紧缺,发展空间小、环境问题日益加剧等。造成上述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城市人口增加过快和低素质企业增长及其所带来的车流、物流、业务流增长过快,及不规范、甚至明显的违法乱纪行为增长过快,而区域资源和管理资源供给严重短缺,两者之间造成的巨大供求差距。再究其深层的原因是:政府对企业和经济项目的引导、管理不能适应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未能把好市场要素进入的总闸门,过量的生产要素和活动鱼龙混杂,无节制地蜂拥而至,导致大量低素质、低技术、资源消耗型、环境破坏型的企业过度堆积,流动人口暴涨,物流、车流剧增、资源供应紧张、环境卫生突出、社会秩序混乱。
由于在高度市场化的社会,企业和项目是一切人财物的直接组织者、调度者,对全市经济社会的质量和社会和谐起基础性、决定性作用。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根本办法,就是要创新政府对企业和项目的管理和调控方式。过去我们的政府过多的相信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忽视了对企业和项目选择和总量管理,实际上是放松了对经济活动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的调控管理。目前我市解决上述问题的做法大多是“治标”的应急之策,是各主管部门的独立治理行为,虽有了明显成效,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
事实上,要彻底解决城市经济单项高速突进带来的资源分配紧张、基础设施供应与规划管理滞后、市场秩序混乱以及社会问题严重等问题,强势政府呼之欲出。政府只有以前所未有的魄力,采取强有力的非常手段,才能使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三、建立可持续发展调控管理机制与体系的构想
1、建立政府对微观经济项目的评价选择与资源分配机制。
企业是城市人财物的组织调度者,企业和项目的素质决定了城市的市民的总体素质、决定着整体经济结构水平和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发展基础。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企业的行为主要受市场的导向和调节,政府对企业的行为和产业导向也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政府可以用新的发展观念和相关的政策管理措施来评价选择重点扶持产业和项目,影响企业行为,促进城市产业升级,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促进环境保护。
过去政府的项目选择导向工作主要是:通过产业导向目录确定鼓励类、允许类、限制类和禁止类产业,并采用评定高新技术项目(企业)的办法对产业的项目进行分类,制定相应的有差别的审批、扶持政策。这一办法虽然总体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目前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时代要求了,需要全面改革创新。一是按产业大类选择项目,不能正确反映项目本身的质量,目前我市的新兴产业内的项目不少也是属于劳动密集环节的高能耗项目,其技术含量、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多数也较低;传统产业内也有采取先进设计和技术设备的企业和项目,其经济效益也可能高过新兴产业的许多项目;二是根据产业聚集和配套理论,政府选择项目要从发挥产业的区域总体规模效益的角度来考虑,传统的产业分类方法往往割断了项目之间的配套合作关系,不利于区域产业链的完善,不利于产业总体效益的发挥;三是选择项目往往没有科学的评价指标要求,或凭专家经验作判断,或即使有指标,也主要是企业经营指标,不是以区域整体经济社会利益为取向,不是从资源投入与税收和社会贡献产出比的角度来衡量的科学指标。四是对项目和企业的评价,只是对新引进、待落户项目即增量项目进行评价,而对于现有的企业和项目进行科学评价则未有认识。五是评价的目的仅在于对新引资项目的取舍,而未把项目评价与政府对紧缺资源的差别分配政策结合起来,以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效益的利用。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新型的项目和企业能效评价指标体系及管理办法,同时建立相应的资源分配管理办法,是深圳特区新一轮改革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2、建立政府对中观的产业管理评价机制与区域、园区评价机制。
由于政府对产业缺乏综合竞争力和综合效益评估与对比,在产业规划选择方面往往只是依据专家的经验或参照国家产业目录选取的。这种选择办法存在着突出问题。政府产业导向不能以区域的优势产品、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群为基础,不以建立区域品牌为目标,因而不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竞争能力。一个城市的区域品牌,往往是建立在一群知名的产品品牌的认知的基础上的,区域产业导向应围绕名牌产品群体的构建、培育和配套服务的体系建设来进行,这些配套服务项目往往是覆盖多种产业和行业的。许多配套加工和服务项目尽管是传统产业,但也是区域产业品牌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果按照现行的产业类型选择法则,可能就被淘汰了。只强调项目行业类型,并与此来取舍项目显然是不够科学的。因此,我们应该更新产业观念,摒弃现行的产业导向目录管理办法,相应地建立以新的城市品牌为核心的产业导向管理办法。取而代之的应是:以产业聚集理论为指导,建立“以龙头产品、龙头企业为核心,以优势产品群、企业群为主体,配套上下游加工生产链项目为支撑,紧密型配套的生产服务企业、生活服务业和基础公益服务业相配合的区域产业配套体系”为目标,以项目能耗水平、产业关联性和区域经济社会贡献水平指标评价为基本手段的新型产业管理办法。项目选择由强调项目所属行业的类型定性质的粗放方式,转向强调产业的能耗、配套性和综合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贡献的科学方式。为此,政府应建立区域品牌竞争力和效益评价机制,选择优势产品品牌群体作为城市品牌名牌和核心产业,并给予政策倾斜。
中观管理选择机制缺乏的另一个方面是,城区区域功能选择与定位缺乏科学的评价筛选机制。深圳目前的土地越来越稀缺了,但是成片土地如工业园区、住宅小区、商业区等的开发决策仍然没有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价,多数决策主要是由领导经验拍板,或凭专家经验判断确定。
为解决上述问题,建议政府创新产业导向方式,放弃现有的以传统行业类型定级别,以经验判断定项目去留的粗放的管理模式,建立以产业配套联系,效益和贡献为主要依据的评价体系,同时建立对工业区,开发区和各种区域开发项目相应的整体评价选择机制。
3、建立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调控机制。
首先,必须建立对各级行政机关领导人和机关的科学考核评价管理机制。对政府机关及工作人员的导向是实施产业导向的根本动力和前提基础。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政府机关是执行产业导向的主体,他们的管理理念和行为直接影响着产业导向的效果。多年来实行的行政考核办法普遍存在几个严重缺陷:一是指标体系缺乏科学性,仍然偏向经济规模及其增长指标,对经济效益、环境效果和社会和谐指标关注不足,易导致短期行为;二是显性政绩指标考虑较多,忽视潜在政绩指标;三是考核指标统计的真实性、客观性不够,随意性大,往往考核的结果是皆大欢喜,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对工作的促进推动作用;四是考核系统的设计与考核结果不能全面科学和准确的反映领导干部与机关所作的努力程度和工作效率;五是考核工作缺乏法制化,考核方法、考核过程、考核结果的处理随意性大,权威性不足;六是考核结果不能真正与干部的升迁联系起来,对领导干部的约束力不强。由于这些严重缺陷,各级行政组织及其领导人员,往往只强调扩大经济的规模,实行粗放式发展,对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工作重视不够;往往着眼于在统计数字上做文章,不下功夫解决疑难问题,急功近利,或者采取对政绩考核满不在乎的态度。这也是多年来机关作风出现这样那样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建立新型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法制化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是体制创新的带根本性问题。为此,建议市政府组织精兵强将组成研究队伍,深入研究新时期行政工作特点和要求,认真科学地制定出一套全国一流并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行政政绩考评办法和相应的指标体系来。并以此为基础,推动我市政府机关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其次,要建立政府财政项目和机关预算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这是先进的发达国家普遍使用的管理手段。财政项目评价包括:政府投资公益项目的考核评价,政府对企业扶持资金的选择评价,政府机关行政办公经费的绩效评价等方面,应用领域广阔。国内已有不少地方着手了这方面的创新探索。但在总体上,我国目前财政项目管理的评价还处于个别地方对个别项目的零散应用状态。如果我们能够在这方面进行率先探索,一定能做出领先一步的典型榜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