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专家访谈

奔向中国的黄金海岸

作者:李津逵     浏览:1318次    时间:2009-01-13

   城市化同时也是人类的一场生态大逃难,是人类暂时化解与大自然冲突的有效方法。当1934年5月12日,如同一场空难大片一般,巨大的“黑风暴”从美国西部干旱地区刮起,刮干了三分之二国土上的水井、溪流,牛羊死亡、小麦减产,大自然向北美大地上过度的人类活动歇斯底里般地大发脾气。当其时也,美国人民紧急实施“罗斯福工程”,沿西经100度线种植一条纵贯全国的防护林带,同时,成立土壤保持局,采取农田休耕、粮草轮作、退耕还草等措施。最根本的措施是将新垦地上的几十万居民举家迁往西海岸的城市。在生态之手的引导下,人类逃向城市这个生态避难所。

从1920年到2000年的80年里,全球人口从20亿剧增到60亿。其中农村人口翻了一番,而城市人口则扩张了8倍。随之而来的过度开垦、草原沙化、收益递减可想而知。如果没有20世纪席卷全球的城市化,今天在不堪重负的地球上,将上演无数饥饿贫困的图景。


人类成员在地球上的空间分布,是远离均衡态的。不要说澳洲腹地荒无人烟的地带,和每平方公里只能承载一两个人的草原地区,就是宜耕的平原,当人均一两亩地的时候,仅靠种养业谋生的农民最多只能维持一个温饱。假如一个家庭农场拥有100亩耕地,便可以确保务农的人享受到现代文明,则中国的城市化率必须达到90%以上。但是,今天中国仍有7亿多人生活在农村,人均耕地只有两亩多,无论从脱贫奔康还是从生态逃难,都需要更多的人走向城市。


城市化既然是一种生态变迁,作为生物圈变迁的一部分,人类城市化中的大走向就一定是向着交通更便利、气候更宜人、环境容量更大的沿海地带集聚。“移山填海”——这就是中国人口迁徙的必然方向。


当青藏高原上每平方公里的草原上多增一个牧民就会引来沙化的时候,当甘肃民勤这片当年的绿洲,30万人口的生产与生活用水造成荒漠化土地已占总面积的94%以上,河西走廊因而面临拦腰截断危险的时候,深圳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已从30万人迅速增长到1000多万人,显示了沿海城市对于人口超强的承载力。客观地说,沿海地区的生态承载力远远高于西部地区、特别是在江河源头地区。伴随城市化过程的人口“移山填海”,应该如计划生育一样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世界级的大城市群无一例外都处在沿海地带。这是因为迄今为止人类所掌握的大宗运输最经济的工具是水运。这就使得海洋成了地球上最为便宜的交通平台。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06年的测算,全世界全部经济产出大约为44万亿美元,其中61%来自海岸线100公里范围内的地区。人口越过800万的特大城市中,70%位于沿海地区。全球人口的38%居住在狭窄的沿海地带,而这种地带仅仅占地球全部陆地面积的7.6%。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地中海是昨天的海,大西洋是今天的海,太平洋是明天的海”。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就是在这三个海的沿海地带接力,并且将人类文明的前沿缓缓地移向太平洋西岸。中国人要为此而喜,因为中国处在太平洋西岸,中国人也要为此而忧,因为中国仅有一条海岸线。比起美国、加拿大、日本、印度、澳大利亚这样一些海洋大国来说,中国单位国土所拥有的海岸线太少,然而就是这样稀缺的资源,目前也没有充分利用,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更习惯于背对着海洋成长。


从卫星在夜空拍摄的灯光图,可以看出,在世界发达地区的沿海地带,夜空中连绵的灯光汇成了一条清晰的黄金海岸带。如地中海北岸、美国的东西海岸和五大湖地区、日本的太平洋城市带和中国台湾面向祖国大陆的一侧。


在中国,数以亿计的人口在过去的二十年间由山向海、从西向东流动,中国的人口分布,正从一个亚欧大陆国家向着太平洋国家转型。但是卫星图上中国的黄金海岸尚有大量的断裂带,经济地理学家称之为沿海的“低谷地带”。例如粤东、粤西、闽北、浙南、苏北、鲁东南等等。


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的山川阻隔,在中华民族背对着海洋漫长的岁月里恰恰是最封闭的地带。象浙江的温台地区,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音,说明了守着大海却彼此隔绝的状况。


以台州市为例,甬台温高速公路从这个城市穿过,需要打通l1座隧道,其中超过1千米的长隧道有6座,隧道里程占了总里程的21%,平均每7公里就有1座。其中大溪岭隧道全长4116米,为国内已建成的高速公路最长隧道;猫狸岭隧道群由4座隧道组成,全长5228米。可见,没有现代的交通,这一地区纵使地处沿海,也难以承载更多的人口。


所以,尽管台州市被规划为“浙江沿海区域性中心城市,现代化港口城市”,这个有着陆地面积1万平方公里,浅海面积8万平方公里,海岸线750公里的地带,仅有人口546.62万。其密度相当于深圳的十四分之一。驱车走过温台地区的沿海地带,基本上还是处在农业文明之下低密度、低开发强度、低效益的土地利用状态,假如换上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眼光,这一地带简直就是一片处女地。


进入21世纪,沿海地区终于迎来高速公路和铁路,城市化的中国缓缓地转过身来面向海洋。随着2003年12月31日零时中国南北大动脉“同三线”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中国沿海地区的时间与空间都在一夜之间发生了巨变。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从杭州经宁波越福州达深圳的客运专线,将长三角、珠三角洲和东南沿海地区紧紧地联结起来。


与此同时,中国两江一海三大城市群的城际客运系统也以轨道交通覆盖区域内的主要城镇。中国的黄金海岸线已经以高速公路和轨道交通的方式确立下来。人们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意识到:沿海地带的人口承载力和可达性已经今非昔比。


上世纪末的最后20年里,是中国加速城市化的前期。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些原只有两三万人口的乡镇,聚集了几十万、上百万的人口。人口增加10倍、20倍,使珠江东岸成为世界工厂。快速的发展造成了空气与河流的污染。但是环境的代价也换来了数以千万计内陆人口命运的改变。随着人口进一步增加、财政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天会变蓝、水会变清。


未来20多年里,是中国加速城市化的中后期,一场前所未有的人口大变迁,会再一次将奇迹展示给世人:所有的沿海低谷地带都将被重新发现,数以亿计的人们将举家迁往这一条黄金海岸,人们会在沿海地区崛起的一串串新兴市镇生活,乘坐高速列车在城市间通勤;沿海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大大小小的港口舟辑林立、沙滩椅和太阳伞布满了海滨浴场,夜空中的灯光将把海岸线连成金色的光带。更多的中国人享受着沿海的便捷和舒适,更多的孩子唱起“大海啊故乡”。太平洋西岸这一段上帝赐于中国人的海岸带上,将会上演人类文明和谐繁荣的新篇章!

  • 粤ICP备17088591号
  • 博客天地
  • 新浪微博
  • 官方微信
  • 腾讯微博
在线客服

客服电话

13538067656

官方二维码